釋迦牟尼講佛法,卻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從生到死要多久」
《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品)里,佛祖釋迦牟尼與弟子們有這樣一段對話,非常經典: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佛)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佛)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四十二章經》書影
所謂「人命在幾間」,翻譯成現代漢語,大致就是說「從生到死要多久」,也就是佛在問弟子們,生死之間有多大的距離。
第一個沙門回答說,生死在幾日之間。其實回答得不錯,很多人在彌留之際會迴光返照,甚至在交代後事之後,再在親人的陪伴下離開人世。但是佛卻說,這種認知不夠深入。
於是,第二個沙門回答說,生死也就一頓飯的功夫。這回答是個比喻,比第一個回答更進一步,兒女、子孫陪在親人身邊,看著親人離開人世,總共也就是一頓飯功夫,這才是生死之間的距離。但佛卻說,認知層次還不夠深入。
到了第三個沙門,乾脆說生死就在呼吸之間。這個回答真是絕了,但仔細一想的確如此。人是靠什麼活著的?不就是靠呼吸嗎?如果呼吸沒了,生命立馬就結束了。所以,佛聽了這個回答,十分讚許,認為他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
緬甸沙門
釋迦牟尼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自己是知道答案的,而他的用意,也並不只是希望大家明白生死之間有多久。
佛陀真正的目的,無非是想告訴大家,生命轉瞬即逝的(如閃電、露珠一樣),生死是頃刻之間的事,像趙本山的小品里說的「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人生無常,要幹什麼要專註、要抓緊一切時間,修行也是。
同時,呼吸是平時最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沒有呼吸人就會死,可大家平時很少會專門去注意它,因為這種生理現象太頻繁、太正常不過了。可一旦死亡來臨的時候,要「斷氣」的時候,人就會去注意它,因為大家都知道,沒有呼吸,人就死了。
平時活得好好的,一般人並不會去想生死這樣的事,可一旦真的來到眼前,或者是見過了親人的生離死別之後,生死之事就一下子成了心裡的一道坎。
生命短暫
佛家要讓人學會「放下」,放下執念、放下「我」,但是,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執念,那放下就無從談起了。同樣的道理,如果體悟不到支撐生命的呼吸確實存在在那裡,自然也不會知道,人命就在呼吸間的道理。
佛陀的堂弟阿難陀,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隨侍佛陀二十多年,號為「多聞第一」(聽佛陀講經說法的時間最長、次數最多、內容最全)。但是,佛陀住世時,阿難陀在修行上始終沒有進益。
在佛陀滅度後,由迦葉尊者召集五百僧眾會於靈山,要將佛陀生前的言論、行跡結集出來,以傳佛法。當時,參加靈山結集的都是已證阿羅漢果的高僧,但隨侍佛陀時間最長的阿難陀卻未證阿羅漢果,如此一來,其將失去參與結集的資格。
在此契機之下,阿難陀竟然於數日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在結集開始之前成功取得了入場的資格。
明代阿難陀銅像
修行、人生,與很多事一樣,當一個人(不管是普通人還是阿難陀這樣的賢人)真正明白這事兒之後,做起來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想阿難陀隨侍佛陀二十多年,卻始終沒有想明白證悟阿羅漢果的意義,可在靈山結集之前,數日之間就證得阿羅漢果,這實在就是佛陀所說的「人命在呼吸之間」了。
世間無常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此人是和尚的音樂老師——不僅文章寫得好,還順便給佛經譜了曲
※寺廟裡一年中舉辦的佛事活動,最盛大的不過這九大法會
※從最莊嚴到最舒坦:菩薩的坐姿,啥都有!
※全部見過卻一樣都叫不出名字來——寺廟裡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法器
※拜了這麼多年的佛菩薩都不知道,原來佛菩薩的像是這麼來的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