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杀人犯22年逍遥法外,讽刺了谁?
今天我说的这部电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依稀记得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曾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四年之后,日本翻拍了这部电影:
《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总爱把电影名字写这么“具体”,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一样。
相对于韩版的强大逻辑推进,日版的更注重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无意评价日韩两版哪个拍摄的更出色,我只想来说说故事本身:
1995年,日本接连发生了五起手法相同的连环杀人案。
凶手是一名男子,闯入被害人的家中,用绳子勒死被害者。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并不会“灭门”,而是放走家中的目击者。
这场案子掀起了很大的社会舆论,但警方始终束手无策,毫无线索。
2010年4月27日,日本正式修改了刑事诉讼方案:从4月28日起,判处死刑的罪行,取消诉讼时效。而在此之前,诉讼时效是15年。(敲黑板,划重点)
只可惜,最后一起杀人案的时间是4月27日晚上,也就是说:
连环杀人案,时效15年成立。
直到22年后的一天,一个男人宣布自己就是凶手,他就是:曾根崎雅人。
在记者会上的黑暗气氛下,凶手丝毫不显悔意,反而以宣扬的口吻展示自己22年前的“作品”。
他将杀人历程全部写进了书中,以戏谑的口吻讽刺着警察的无能。
这其中就包括着当年主要负责此案警察,也是最后一起凶手案的受害者的下属:牧村。
随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种“追捧”狂潮。曾根崎雅人从一个变态杀人犯一跃成了人气明星。
他出书,参加电视直播节目,开记者招待会,举办新书签名会。
为了夺取大众的眼球,曾根崎雅人竟然跑去了一名家属工作的医院,并且当众给人家下跪致歉,差点引起了一场暴力事件。
这种行为,可谓是把“话题”引到了极点。
“非正常”的追捧眼看愈演愈热,让跟踪报道案件22年的主持人仙堂感到些许不安,他决定邀请曾根崎雅人来上自己的直播节目。
在节目中,主持人开始质疑这位杀人犯的真实性,并且公布了一卷寄来的录像带,里面记录的是:牧村理香的死亡。(也就是牧村警察失踪的妹妹。)
杀人犯用同样的手法勒死了理香,并且拍摄下来。
也就是说,加上牧村理香,一共发生了6起杀人案件。
剧情发展到这里,似乎就出现了两个凶手。
结局无非就是出现:两人一真一假,或者真正的大Boss还在潜伏中。
但其实,个人认为:真凶非重点,反讽才是真。
影视届本身就不缺优秀的悬疑推理片,随便一举都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烧脑悬疑片。
就譬如今年口碑不错,豆瓣评分平均在7.5以上的:《看不见的客人》,《愚行录》,《目击者追凶》,还有最近大火的网剧《白夜追凶》。
每一部就让观众不得不惊叹编剧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清奇的脑洞。
但其实,我们缺的是一些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现象的悬疑推理电影。从题材上来看,《我是杀人犯》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的创造灵感来源于出版杀人自传成为畅销作家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吃了自己的荷兰女友后,没有被判刑,还出了本小说。
与电影情节相符,食人魔摇身一变,就成了受公众大力追捧的作家。
人们追捧的到底是什么:英俊的外表?还是残忍缜密的杀人手段?
单纯从电影观众的角度讲,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频频发生。
2012年5月,加拿大留学生被残忍杀害并且碎尸,事后警方公布了嫌疑人马里奥塔的照片,底下的评论竟然会多次出现: “哇,真人好帅!”。
2013年2月,韩国知名偶像朴施厚被举报涉嫌强奸,这里我们不讨论事情的真实与否。但却有人反驳称到:“能被这样的男人强奸,女的没白活。”
甚至有粉丝不止一次的发表公开言论:“那些被强奸的女人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2014年,因为涉嫌6项重罪被捕的犯人:杰里米.米克斯。当地警察局按照惯例将嫌犯的照片发布在Facebook上。
大量网友评论:“真的太帅了,高颧骨,有棱角的脸,以及清澈的蓝眼睛。”出狱后,杰里米成为了一名职业模特,收入过百万,后来因为家暴和性丑闻的事件,才名声扫地。
可见,在不良媒体炒作和大量信息充斥的今天,我们似乎丧失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判断标准。
每一个案件背后的众生百态,仿佛都是不止一次地揭示着:所有人都是帮凶!
如今,公众媒体的强大力量可以左右着无数人的命运,它可以让一个草根一夜出名,可以让一个明星身败名裂;它可以为民伸冤,也可以引发暴力。
但可惜的是,在电影《我是杀人犯》中,无论是记者还是吃瓜群众,大多都是抱着一种“看客”的态度。要么是为了创造话题,引爆收视率;要么就是为了赚钱,达到盈利的目的。
他们不会记录受害人家属的死活,甚至,书店老板因为害怕书的销量不佳,开除了在书店工作的,也是当年受害者的女儿。
让倒让我想起来了《美丽的西西里岛》,我们大多数人都变成了那些无良的村民,怀着一种或无名嫉妒,或盲目崇拜的眼光看待着周围出现的新事物,没有一丝明辨是非的能力,被群体意识和整体舆论操控。
除此之外,影片还探讨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死刑的时效性。
死刑到底是否应该被加上15年的时效?
从客观原因上来说,这确实可以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司法资源。
但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这种时效性必然是一种伤害。
在影片里,受害者家属小女孩说:
“他杀了我爸爸两次。一次是在22年前,一次是现在。”
在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个夜晚,所有的警察情绪瞬时崩溃,放声大哭。
那是对在第五次凶杀案里死去的上司的愧疚,对15年不曾放弃的追查的遗憾,也是对残忍凶手从此就可以逍遥法外的痛恨和无力。
我很难想象,一个背负着血债的人是如何光明正大地在世间活着。转眼十几年的时间,从罄竹难书一下回归成了良民。
在电影中,曾根崎雅人在发布会上戏谑地说:
“有些东西真的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过了15年的时间,上天好似再也无法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案件发生。
这甚至让我开始质疑起了法律的本质。但无论如何,大家应该始终相信:
正义或许会缺席,但永远不会迟到。
罪恶总会以某种形式被惩罚,即使过去的时间是:
一万年。
一个zan=邪不胜正!
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
猜你还会喜欢:
我要为这档9.5分的清流综艺哭着打call
中国最不装的节目,没了
不提抄袭,我也不喜欢《中餐厅》
迷上这部国产网剧不丢人
九分国产神剧,有一种网剧叫「白夜追凶」


TAG:电影爬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