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即人们所走的道路,直达的大路叫作“道”。作名词时,指道路,方向。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自然法则,称为“天道”,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会和人的价值标准。

“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研讨,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文明”的同义语,含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理解“天道”与“人道”。

道祖老子:“天道”与“人道”论

道祖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做过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独特的“天道”与“人道”论。

《道德经》赞扬“天道”,认为“道”演化为万物,没有神力,自然而然。“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制物之心,它像无形的巨网那样广大无边,将世界上的一切都囊括在其中。

与此不同,“人道”自私、偏狭、不公,“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77章》)。为克服这种社会弊病,老子倡导“人道”效法“天道”。

治国者要有“柔弱”、“无为”的品格:淳朴,谦卑,像水一样与百姓在一起;圣人“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这样经过“天道”改造过的“人道”,达到“道法自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经》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出中华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充满智慧和洞察力。

孔子关于“人道”的理论

这里只谈孔子“人道”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显然,在孔子看来,“道”指人的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是人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

孔子还说,当“道”与个人的生命冲突时,志士仁人应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生命,以维护“道”的尊严。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有认识能力,有道德自觉,有使命感,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汉书·艺文志》所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中华民族历来重道崇德,这是优良传统,追求“道”与“德”,反映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注:本文作者张岂之,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在“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本宫在编辑时有删节

丨传统文化陪伴我们成长丨

每天为您推荐与文化、养生、健康相关的知识及资讯。感悟信仰力量,感受温暖喜悦,共筑健康身心,弘扬传统文化。

长按下图二维码即可关注道教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梦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傻子上错坟,梦中老头致谢,十年后,终于改变了自己命运
北京平谷药王庙九月初九顺星礼斗,消灾延寿,转运解厄道场启告

TAG:梦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