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细读《资治通鉴》:魏惠王捡来的江山,并不是大人物就一定正确

细读《资治通鉴》:魏惠王捡来的江山,并不是大人物就一定正确

整个战国时期,虽然名义上还有周王朝的存在,大家也都知道周天子就在洛阳呆着呢,但大家都有枪标杆子,于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政权,谁也没有强大到取代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步,于是神州大地上各种各样的小国家太多了,谁都不想听别人的,于是大家打来打去,《资治通鉴》里的战国时代,就是每一年几乎都有战事,这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实在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

周烈王五年那一年,魏击死了,就是魏斯的儿子,那个并不成器的魏击死了,魏击失去吴起之后,魏国一直就没有再强盛过,他的死更是给魏国留下了大后遗症,啥后遗症呢?他死之前没有立大子,不立太子,于是他的孩子们谁都想当国王啊,于是开始起了纷争。

其实,魏武侯魏击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以下三条:

1、最大的问题:不会用人,这一点上他比他父亲魏文侯差了很远,魏击显然是个聪明人,而且是个个人能力极强的人,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个人总想凭一己之力统一天下,他忘记了一个国君最重要的事情是用人,而不是自己亲自上。这对于后成的管理者来说,是个明显的案例。后世统一天下的刘邦曾经总结过自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谋略上我不如张良,管理上我不如萧何,指挥作战我不如韩信,我能够用好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啊。这是刘邦的经营箴言。魏武侯的问题正在于他不会用人,放着吴起那样的大才不能用,而使吴起出走楚国,结果楚国大兴。

2、失败的根源是穷兵黩武。如果仔细观察《资治通鉴》的每一个年度,我们会发现,在魏击在位的这些年时,他是经常上头条(如果某一年无战事发生,司马光当年就空白,所以,有记载的都是头条)的战争明星,某一年,他去攻打别人了,又某一年,别人来打他了。当然,这跟魏国的地理位置也相关,他处的位置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打仗的地方,只是他太沉迷于打仗了,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国家的战略,所以我们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战略意义重大的政策指南,原因就在于此。魏击太忙了,所以,他没有沉下心来想想自己国家的战略,于是,打啊打,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国民穷困,于是国力日衰。

3、不立太子。这跟现代留下财产而不分配,任由孩子们争夺是一样的道理,不交代后事,不谋定后世,这也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问题,一个国家要可持续发展下去,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继承人也是极重要的。

周烈王五年,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国内乱。

这一乱就乱了三年,乱到什么程度呢,到周烈王七年那一年,他们国家的大夫王错在国内呆不下去了,出奔到了附近的韩国。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

大夫是个什么样的官呢。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称:“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显然,大夫不如卿的官位大,但廉颇还是怒了,因为大夫的官还是相当足够大的。也就是说,大夫这个官职至少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但依当时国家政治的简单化状况,大夫基本上接近于一个国家的宰相,也就是国务院总理这一级的职位,宰相都在国内呆不下去了,国家得多乱啊。

韩国有个大臣叫公孙颀的,他跟韩国的国王说,“魏乱,可取也。”魏国乱了,我们可以攻取了。他的判断理由就是王错的出走。于是韩国当时的韩懿侯联合了赵国的赵成侯合兵伐魏。

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当时魏国争王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魏罃,另一个是公中缓。韩赵联兵围魏之后,赵成侯说,杀了魏罃,立公中缓,割地退兵,对我们二个国家都是有利和。韩懿侯却说,不可以,杀魏君,显得我们残暴,割他们的的土地,显得我们贪婪,不如我们替他们作主,把魏国一分为二,从此之后,魏国就变成了宋国、卫国这样的小国,再也不用害怕他了。赵成侯不听,于是韩懿侯当夜就带着兵撤走了。赵成侯一看,你撤我也撤。魏罃于是趁着兵乱的机会,杀了公中缓,成为了后世的魏惠王。

韩、赵两个国君,都算大人物了,攻到城下,大兵压境,却因为如何处理战果,最终意见不合,莫名其妙的撤军了,大人物的决策不一定靠谱,历史却因为这些大人物而改写了。

魏惠王魏罃的王位是捡来的,本来是任人宰割的份,却在另两个国家(国君)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王位,实在是太意外了。

(《大秦帝国》中李立群扮演的魏惠王)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这件事的评价是: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显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的末尾原封不动的引用司马迁的话,仍然在强调所谓的要立太子,强调“名分”的重要性,名分不定,国家会乱的。

(孟子见梁惠王图)

魏惠王魏罃就是后来跟齐威王在“徐州相王”事件中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魏惠王(后因迁都大梁,也称梁惠王),称“王”意味着无视周天子的存在,魏惠王捡来的江山,坐了50年(这位活了82岁,战国时期,这么长寿的的国君无第二人),半年世纪,不短了。不过,如果不是魏惠王在位期间从自己的国土上走出了两位杰出的天才的话(魏国有走失人才的传统?),估计他还能当更久的国王,这是后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个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TAG:三个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