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我臨的帖有錯別字?屁!是王羲之寫錯了!
他是「草書狂人」,
卻一生不臨「草聖」的字,
有人說他學了懷素,
於是連續寫下兩個「不服」。
他 的 狂,
融入了家國之恨,
融入了平生執著。
他一生跌宕起伏,充滿爭議,
乾隆戲稱他為「貳臣」,
愛他的人說他是「神筆」、「後王」……
13歲開始讀書,15歲入庠,29歲中舉,
而立之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
他就是不狂不大家的草書狂人:王鐸(duó)
王鐸通過科舉考試一路攀升,
等到52歲的時候,
更是被任命為禮部尚書,
主要負責編寫《明史》。
王鐸前半生順利的不像話,
五十歲的年齡便位居尚書,
眼看就是要步入人生巔峰的節奏。
不過……
王鐸還沒有來得及上任,
卻等來了明朝的滅亡。
舊朝換新朝,再大的官,
也成了陽光下的泡沫。
王鐸 行書七言詩
崇禎十七年二月十九日,
崇禎帝殉國弔死於煤山的歪脖樹上;
王鐸尚書不成,官位不保,
沒了俸祿,生活極度窘迫,
只好帶著家人漂泊於黃河、運河一帶。
王鐸 《贈湯若望詩冊》
「月來病,力疾勉書,
時絕糧,書數條,
賣之得五斗粟。
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這是他為《贈湯若望詩冊》
跋文中所記述的生活境況。
就算到了這個地步,
命運還是不管不顧的
跟王鐸開了個可悲的玩笑。
當時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
福王朱由松為帝
建立了弘光小朝廷。
王鐸呢,在多年前曾經救過朱由松一命,
被召為東閣大學士,福禍雙至。
「次年(1645年)即順治二年五月,福王(弘光帝)走蕪湖,留鐸守江寧(南京)。鐸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迎親王,奉表降。」
(《清史·列傳·貳臣傳》)
至此,由明入清山河破碎之時,
王鐸與錢謙益被世人鄙視為有才無行,
「漢奸」聲名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福王 朱由松
王鐸晚年背負諸多罵名,
曾幾度崩潰。
此前,其妻兒家人相繼離世,
國破家亡,滿腔愛恨,更與何人說?
於是王鐸把所有的理想抱負,
都付諸於筆墨之中。
王鐸《草書詩卷》
王鐸一生都在勤奮的臨帖學習。
「鐸每日寫一萬字,自訂字課,
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
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五十年終日矻矻而不綴止。
月來病,力疾勉書。」
他甚至提倡:
「沉心驅智,割情斷欲,
直思跂彼室奧。
恨古人不見我,
故飲食夢寐以之。」
(跋《瓊蕊廬帖》)
王鐸 《瓊蕊廬帖》(局部)
他臨帖擬古,
並不是照搬不誤,一字不差,
從他的存世作品看,
完美的結合了臨古和創作,
既有經典的元素的傳承,
又有自己風格的發展。
用魏晉書法蘊含的韻致,
來節制自己的狂放縱逸。
王鐸 《人至辱書》(局部)
他臨習王羲之的字最多,
卻用了幾十種筆法、體制,
為了逆反古人,擺脫古人,
只取其神態,去其形態。
他甚至還將範本中的字進行個性改動,
導致現在還有人以為他臨帖總是有錯別字。
王鐸臨字與原帖字樣比較。
圖示上面三排取自於王鐸的臨本,
和最下面一排的原版完全不一樣。
以他臨摹的《蘭亭序》為例,
誰也不知道王鐸一共臨了幾次,
但是從他留下來的四件臨作來看,
可以說是不改手痒痒。
「映、禊、領、歲、攬、弦、由」
加個偏旁,換個偏旁,
改筆畫,甚至直接換字。
也有人問過他為什麼要改?
原因居然是,
他認為是王羲之寫錯了。


※中國把美女畫到極致的人
※張仃:第一位會見畢加索的中國畫家
※俊逸仙草——歷代名家畫菖蒲
※走心的素描作品,細緻,更溫存
※徐悲鴻 國畫雞系列 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