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樓夢》12支曲賞析之《葬花吟》

《紅樓夢》12支曲賞析之《葬花吟》

《紅樓夢曲》十二支,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後面的尾聲,其實共有十四支曲子。中間十二曲分詠金陵十二釵,暗寓各人的身世結局和對她們的評論。曲子同《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一樣,為了解人物歷史、情節發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徹底覆滅提供了重要線索。曲子是太虛幻境後宮十二個仙女奉警幻仙姑之命「輕敲板,款按銀箏」唱給寶玉聽的。

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

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是《紅樓夢》一書中歷來最為人所稱道,也是藝術上最為成功的詩篇,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紅樓夢》最高潮處,《紅樓夢》思想內涵最深刻處,曹雪芹文學詩詞造詣最體現極至處,便是黛玉葬花一節,而《葬花吟》則是這節的重中之重!

《葬花吟》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無怪乎賈寶玉聽《葬花吟》時痛倒在山坡之上,第三十五回鸚鵡亦會唱《葬花吟》,信然:千古一曲《葬花吟》!

注釋

1.飛滿天——庚辰本作「花滿天」,但細看「花」字是後來的改筆,原抄是兩小點,表示與上一「飛」字相同。故從甲戌、戚序本。這兩句或受李賀詩「飛香走紅滿天春」(《上雲樂》)的啟發。

2.榭——築在台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無釋處——沒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豈忍。

7.榆莢——榆樹的實。榆未生葉時先生莢,色白,像是成串的錢,俗稱榆錢。芳菲——花草香茂。

8.「灑上」句——與兩個傳說有關: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號「瀟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鵑」。

9.奴——我,女子的自稱。底——何,什麼。

10.知是——哪裡知道是……還是……。

11.香丘——香墳,指花冢。以花擬人,所以下句用「艷骨」。

12.一抔——一捧。因《漢書》中曾用「取長陵一抔土」來表示開掘陵墓,後人(如唐代駱賓王)就以「一抔之土」稱墳墓,這裡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穢的泥水所弄髒。

賞析

黛玉葬花起於第二十三回,賈寶玉在大觀園沁芳閘橋邊桃花下偷讀西廂,正讀至落紅成陣處,只見一陣風吹過,桃花落得他滿身滿書都是,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恐怕腳步踐踏了,故兜了花瓣抖向池內,讓他們隨水流出閘去,正踟躕將地上的花如何處置時,肩鋤掛囊,手拿花帚的黛玉來了,將花掃了裝在囊里,送到畸角上的花冢埋掉,接著上演了共讀西廂一幕。其後一回賈政將寶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擔憂,晚飯後聞得寶玉回來,便往怡紅院去探視,正見寶釵寶玉一起進院去,故在別處停一會兒後再往怡紅院,不料晴雯將她誤作別人,閉門不開,恰在進退不定之時,又聽見寶釵寶玉二人的笑語之聲,黛玉哪受得了此氣,回去一夜不曾睡得安穩。次日一早與寶玉見面,寶玉便說:「好妹妹,你昨日可告了我不曾?叫我懸了一夜心。」恰與黛玉疑寶玉因為惱她打小報告故不肯開門相符,氣憤委屈之下便偷偷來至葬花處吟唱《葬花吟》。

曹雪芹對賈寶玉的評語是「情不情」,黛玉則是「情情」,意為寶玉將感情傾注於無情之物,即博愛萬物,而黛玉則是將感情傾注於用情的人,讀至葬花處,筆者不禁生疑,黛玉所葬之花豈非無情之物,博愛無情之物者有豈止寶玉一人哉?寶玉將落花拋至流水,一經流出便依舊把花糟蹋了,哪如黛玉將花埋了,隨土化了來得乾淨,如此看來,黛玉倒勝過寶玉了。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這是《葬花吟》的第一節,寫暮春之景。花兒急急地凋謝了,經風一吹變成了漫天的花雨,褪盡了嬌艷的紅艷,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誰去憐惜她們呢?柔弱的蛛絲飄蕩在春日的台榭前,幾時被風吹散呢?還有那飄零的柳絮撲進綉簾,是在乞求閨中人的憐惜么?

自古以來花便是女性的象徵,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詩詞中常用此手法。《紅樓夢》中的花與人也是對應的,牡丹對應寶釵,芙蓉對應黛玉,海棠對應湘雲,杏花對應探春,老梅對應李紈,並蒂花對應香菱,桃花對應襲人,另外晴雯號稱「芙蓉仙子」。由此詩中的花當指大觀園的女兒們,花兒的凋謝也預示著她們的逝去。世人對待她們的消逝也如同對待花兒一樣,誰會來惜取將殘的紅顏呢?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女性的生命不過曇花一現,花開過後便要迅速飄落,任那些曾欣賞她們的人踐踏,芳魂艷魄都將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縷塵香。

「有誰憐」隱含了一段答語,世人春風都不懂得憐惜落花,對她們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觀,置之不理,懂得憐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稱絳洞花主的寶玉也不懂,將殘紅付與無情的流水,豈知流出大觀園後便會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踐踏更為悲慘。

遊絲之軟,遊絲之弱,不禁讓人聯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於詩書之家,幼年喪母,父親死後益發無依無靠,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樣寄居賈府生命之軟弱,不正如檐下飄蕩遊絲么,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斬斷。僅憑賈母的疼愛和寶玉的那份愛情維繫著生命,怎經得日日夜夜的風吹雨打。

王國維說「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點點萍」。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運,天意如此,無可奈何。

「落花」「遊絲」「落絮」,同樣的飄零,同樣的憂傷,同樣的命運,同樣的還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第二節轉而寫人。暮春是個憂傷的季節,彈指間紅顏衰老,百花凋零,無可奈何,惟有惋惜。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對寶玉的誤解,更是滿懷憂鬱惆悵。許多版本的「無處訴」作「無釋處」或「無著處」,筆者認為不妥。第三十七回黛玉《詠白海棠》中「嬌羞默默同誰訴」,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中「片言誰解訴秋心」,《菊夢》中「醒時幽怨同誰訴」,皆用「訴」而不用「釋」或「著」,此處亦是。最後一句寫黛玉不忍心踐踏落花,同時也暗含其他人卻在落花上走過的意思。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第三節又轉回寫景。柳葉和榆莢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卻不管桃花的飄零,李花的紛飛,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閨中卻無昔日的葬花人。讀至這裡,不禁萌生對柳絮榆莢的厭惡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無情,我們又何必去怪罪柳絲榆莢呢?在這個世道上,多數人都是只顧自己能夠芳菲百年,哪管別人的死活。王熙鳳說得好「『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借劍殺人----不露痕迹』,『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站乾岸兒----不沾事』,『推倒油瓶子不扶----懶到家了』,都是全掛子的武藝」,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難尋。此節連用兩層對比,前兩句柳絲榆莢的芳菲與桃花李花的飄零對比,後兩句將人與桃李對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另外筆者疑此節為後文埋下伏筆,「柳絲榆莢」可能暗指李紈和賈蘭。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隨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第四節轉寫燕子。前一節已言桃李不如柳絲榆莢,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極,因此將視角植物轉向梁間飛燕。燕巢飄香,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卻惱燕子無情,本節之妙正在於此。此節虛寫燕子,實寫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銜花築巢的結果,怎能不讓惜花的黛玉生恨。情由景發,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節之問,重拾上文之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第五節寫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霜無情地摧殘花枝,艷麗的芳華能有幾時呢?一旦飄落便化作香塵,再也無處尋覓。風似刀,雪如劍,最後著一「逼」字,尤顯殘酷無情。這樣的日子令人望而卻步,更何況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日如此,歲歲不改。此節明寫花,實寫人,黛玉寄居賈府,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為風刀霜劍無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時時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脫不了命運之劍,最終還是傷痕纍纍地逝去。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花枝見血痕。

第六節寫葬花之人。黛玉獨自一人,手把花鋤,邊哭邊葬,讀來無限悲傷,最後一句「灑上花枝見血痕」更是斷腸之語。許多版本將「花枝」誤作「空枝」,所謂「花之顏色人之淚」,花之顏色乃淚染成,不必灑上「空枝」後見血痕。這日本是餞花節,大觀園的其他女孩都在慶祝,而黛玉避開他人,獨自至花冢前默默灑淚,這本已悲,竟又血淚,令人心痛。想當年娥皇女英哭於九嶷,血淚灑於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後又於瀟湘之間投水自盡,號為湘夫人。黛玉瀟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淚,染紅花枝,想至黛玉死時,其院內亦儘是斑竹,筆者心亦滴血。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第七節轉而寫景。日已黃昏,杜鵑無語,青燈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溫之被,儘是黛玉想像之境,如此凄涼之境恐怕也只在想像中才有。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國亡之後甚是悲痛,死後魂化為杜鵑鳥,悲鳴是滴出血來。這裡黛玉自比杜鵑,緊應上節之血淚,亦嘆自己命運之悲慘。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時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見情,傳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覆,循環不絕。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第八節是黛玉的自問自答。

問曰:「什麼事這麼傷神呢?」

答曰:「半為憐春半惱春。」

問曰:「為什麼既憐又惱呢?」

答曰:「憐春忽至,惱春忽去。」

問曰:「有來就有去,自然之理,有什麼可惱呢?」

答曰:「來時不告訴自己,去時也不打聲招呼。」

短短四句,三問三答,十分精練,卻用口語寫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飾,平白如話,妙不可言,大有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訪隱者不遇》)之風。此節終於跳出了前面愁惆悲慘的氛圍,微微帶些傷愁,更多的則是黛玉的活潑,讓人稍稍有點喘息之機。另外,許多版本將口語「奴」作書面語「儂」,不妥,「奴」顯小女兒隨口成句之口吻,「儂」則帶文人之酸氣。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第九節寫幻境。在憐春惱春之後,黛玉又回憶起了昨晚之事,所謂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兒哪有靈魂,鳥兒哪有精靈,黛玉怎能聽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與鳥魂都難以挽留,自己的靈魂又怎能挽留呢?問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花兒,花兒低頭含羞。他們雖然無語,卻已給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無法挽留的亦是自己。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第十節寫心愿。筆者幼時亦常想變成一隻小小鳥,飛向藍天,不想黛玉亦有此意。前兩句豪情萬丈,要生出雙翼,隨花飛出禁錮自己的大觀園,飛到那無愁的天盡頭。後兩句筆鋒頓轉,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盡頭哪有埋葬鮮花的墳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墳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終於想到了逃避,欲逃離苦海飛向無憂怎麼可能呢?只能用雲天盡頭無香丘來蘊藉自己。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第十一節以死明志。這一節是對「風刀霜劍」的控訴,是寧肯葬身黃土也不願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掙扎和抗拒。一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竟以死來保衛自己的真率純潔,免受玷辱,足以對她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前一節以來,激情一路高漲,至此達到巔峰,格調十分悲壯。「質本潔來還潔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芙蓉。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第十二節葬花葬奴。花兒飄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錦囊,掩以凈土,葬花人死時會有誰來收葬呢?人不如花,這就是宿命吧。「痴」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為痴,在污淖前堅貞不屈,因為痴,以淚還恩,至死不悔。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第十三節花落人亡。此節是對上節的回答,未卜儂身何日喪?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他年葬儂知是誰?那時花已落人已亡,什麼都不知了,還問這個幹什麼呢?

寫作背景

愛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寶玉在沁芳閘橋邊的石頭上看《西廂》,黛玉瞧見也要看,於是上演了紅樓經典場景寶黛共讀《西廂》。讀過後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鶯鶯,這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委屈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怕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艷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裡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無奈

寫《葬花吟》的前一晚,為寶玉被賈政叫去而擔心的黛玉前去怡紅院探望,卻被丫鬟晴雯鹵莽的使性子拒在門外;黛玉客居賈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門外,又能如何呢?再聽怡紅院里傳來寶玉、寶釵二人的一陣笑語之聲。寄居賈府,已是沒趣,如今,白天剛剛表露愛意的寶玉,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說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來釋放心中的的壓抑與悲傷,而宿鳥棲鴉聽見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聽聞。所以在《葬花吟》中,有這麼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的對自己命運的嘆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麼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藥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撫慰。

《紅樓夢》前八十回最高潮處,《紅樓夢》思想內涵最深刻處,曹雪芹文學詩詞造詣最體現極至處,便是這黛玉葬花一節。而《葬花吟》則是這重中之重!如何用音樂演繹這最精華處,是對曲作家最大考驗!黛玉葬花,源於在怡紅院中的碰壁。寶玉的丫頭晴雯因不滿夜深睏倦之時還有人訪,所以不問來者是誰,將黛玉拒之門外。黛玉以為寶玉無情,便引出了這傷情的葬花一幕。樂曲由後面最高潮的樂句作為前奏,急切的進入狀態,開門見山,將悲怨之情代入。緊接著,隨著二胡的一句過渡句樂曲放慢速度,頓時將黛玉葬花之凄涼景吟唱而出。

《葬花吟》是《紅樓夢》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紅樓詩詞中的傑作。這種詩文結合的寫法在其他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亦不少見,但結合如此緊密而非堆砌之作卻是前無古人。如果沒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兒誄》,黛玉與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脂硯齋對黛玉葬花十分欣賞,曾欲請人畫出《葬花圖》,但誓不遇仙筆不寫,過了八年,雖遇到了善於描美人的余集,仍未畫成,最終只能感慨「恨與阿顰結一筆墨緣之難若此」可見黛玉葬花之美麗動人,絕非一般畫家能描繪得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夢在紅樓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的語言魅力
脂粉隊里的英雄:王熙鳳-下
脂粉隊里的英雄:王熙鳳-上
晴雯如何敢大膽影射襲人曾偷試雲雨情?

TAG:一夢在紅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