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越恩怨兩千年 越南一戰略使國土擴大4倍 - 下篇

中越恩怨兩千年 越南一戰略使國土擴大4倍 - 下篇

古代越南實行「北守南攻」戰略,千年間國土擴大四倍

  

唐朝滅亡後獨立的越國,其疆域只佔如今越南國土的四分之一,即位於河內為中心的紅河流域。越國脫離中國版圖後,在千年內持續採取了「北守南攻」戰略,即對力量遠比自己強大的北方「天朝」盡量緩和關係,對南邊的占城、真臘(柬埔寨前身)和西邊的寮國則是「柿子揀軟的捏」,從宋代至清代不斷向其征伐拓土,發動戰爭數十次,擴張的領土面積達到獨立時的四倍。

  

古代的征服和領土變遷,自然不能按現代人的是非標準要求,而現代越南史學家為強調「民族自強精神」,總是宣傳所謂「兩千年反侵略鬥爭史」,若按此邏輯,它自己獨立後也有一千年侵略他人史。有的西方史學家研究越南史後,稱該國為「東方普魯士」,恰恰說明其自古就有征戰擴張傳統。

  

越南獨立後,難免引起中原王朝不快,宋、明兩朝都曾想恢復對那裡的郡縣管轄,越南也曾乘宋朝衰弱多次出兵掠邊。蒙元征服亞洲之際和清朝中葉,蒙古軍、清軍也曾出兵越南。從總體上看,越南因國力比北方強鄰要弱得多,難以向北擴展勢力,因而多採取守勢,以保障其向南擴張時能有後方安全。

  

從軍事地理上看,越南北部易守難攻。其邊境一帶山高坡陡林密,只有少數山口可以通過,易於扼守。山嶽叢林地帶又便於守軍隱蔽部隊,伺機實施游擊襲擾。南進的軍隊即便越過幾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又會遇到數條湍急的河流,再向前還要進入紅河平原水田地帶,步騎兵都會困難於行進而感到困窘。

  

越南特有的氣候,往往是北方軍隊的剋星。那裡異常潮濕,半年是雨季,還有外來人難於抗禦的疫病,千年間被中原人稱為「瘴癘之地」。在當地進兵作戰,一般都要選擇旱季(從11月至翌年5月),一旦到了雨季便會河流泛濫,許多道路會被淹沒成為汪洋。從歷史上的戰事看,北方軍隊一般只能選擇旱季到此作戰,如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把戰事拖到雨季,往往就會因患病眾多、供應困難而被迫撤退。

  

公元10世紀後期宋朝統一華夏時,滅掉立都廣州的南漢國,越國的丁朝國王丁璉也上表稱臣,被封為交趾郡王。不久丁朝權臣黎桓篡權自立。宋太宗為維護藩屬原來的王位而發兵征討,於981年春以水陸兩路進兵安南。宋軍深入陌生之地後,在白藤江水戰不利,進入山嶽地帶陷入伏擊,前鋒被擊敗,後續部隊又供應困難。安南丁朝見戰爭陷入僵持,便派使求和願意稱臣。宋朝進軍不得,在北方又受遼國、西夏牽制,無奈之下只好封黎桓為交趾郡王。

  

宋朝曾同越南進行過多次戰爭,深深領會到那裡的作戰條件惡劣。來自北方的軍人一旦深入便感到「水土不服」,戰爭~拖延便陷入困境。安南王朝畢竟國力弱小,也難以持續對抗,挫頓對手後馬上又表示願意進貢和尊奉中原皇帝正朔,甘居於藩屬地位以求得自保。

  

安南也曾大舉北犯,遭宋朝反擊後又稱臣求得息兵

  

回顧中越之間的古代戰爭史,並非只是北方南征,越南封建王朝也曾向北進犯,只是因其兵力不足採取了取巧的襲擊方式。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傑利用宋朝因王安石變法出現內部不穩,率10萬軍隊分三路大舉進攻兩廣,攻陷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屠殺軍民數十萬,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州大屠殺」。尤其是在進攻邕州(今中國廣西南寧)時,由於知州蘇緘不願降服而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李常傑便在城內「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常傑等俘虜三州人而還。」邕城光復後,宋神宗追贈蘇緘為「奉國節度使」並溢號「忠勇」。邕城人民敬仰他一家崇高品德而在原州署衙門廢址建起一座「蘇忠勇祠」紀念。1920年,當地人在他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大石碑,蘇緘殉難遺址於2002年還被南寧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安南主動進犯的作戰和屠殺,顯然不是什麼「抵抗北方入侵」。越南史家卻一直將主持這些行動的李常傑稱為「民族英雄」,1974年西沙海戰時南越還有一艘軍艦為「李常傑」號。越南民主共和國編寫的現代史,雖然也承認是李常傑主動向北進攻,卻說什麼「宋軍的侵略陰謀已暴露無遺。邊界那邊,以邕州城為中心的敵人的許多侵略基地,正像許多把尖刀指向我們民族的軀體。李常傑認為:不能被動地等待宋軍的侵略,而是要先發制人主動進攻」。「由李常傑主動、靈活地部署的這次襲擊深刻地體現了積極的戰略指導思想--為了自衛,先發制人。」依照這種邏輯,進入別國都可說成「自衛」。

  

李常傑組織的這次犯邊,自然引起宋朝震怒,隨後便調集數十萬軍隊和民夫反攻,大敗李朝軍並進逼升龍(今河內)附近。不過戰事進行了三個月拖到雨季之後,宋軍半數患病。且因洪水泛濫而糧道中斷,李朝軍又不斷進行襲擾,戰局陷入僵持。此時李常傑也明白以本國的力量難以對抗宋朝,認為應乘機議和,「毋需勞累將士,避免流血犧牲,而又能保全宗廟」。於是,當李朝仁宗表示願對宋納款稱臣後,宋軍就於1077年撤兵。

  

經過這一次大戰,安南再不敢北犯,在軍事上以保守著稱的宋朝也不願南征。安南國見宋朝只求保全面子,便長期採取兩面政策。對北方中原王朝自稱「國王」而處在臣服地位,在國內關起門又自稱「皇帝」。當時中國鄰國的稱臣納貢,對自己也有很大好處,「天朝」的慣例是按貢品的價值「加倍賞賜」以顯示恩德。在此後近千年問,越南以楠木和其它土特產按「一年一貢」的方式送到中國的封建王朝,換得綢緞和其它工藝品的賞賜,等於是進行著對己有利的貿易。

  

三次挫敗強悍的蒙古軍,受明朝統治後又復國自立

  

公元13世紀內,蒙古軍在狂飆般地橫掃亞洲大陸時征服了南宋、南詔,建立了元朝,卻在進攻安南時三次受挫。後來明朝雖佔領安南一段時間,面對反抗又被迫撤出,表現出當地確實是兵家忌憚之地。

  

1258年1月,忽必烈率蒙古軍首次南征時,用弓箭把交趾李朝的象隊射亂,使其反奔踐踏而大敗,越國皇族逃入海島,京城升龍(即今天的河內)被占。不過蒙古軍進入空空如也的京城駐紮了九天,就因找不到糧食處於困境。加上蒙古軍隊水土不服,患病和病死者眾多,只得迅速撤退,在撤退途中還遇到越國大將陳興道(此人後來也被越南稱為「民族英雄」)伏擊,兵員損失不小。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派使臣要越南臣服,陳朝表示願稱臣卻不肯接受實際統治。1285年1月元軍再伐越南,並想掃蕩流亡到當地的南宋遺臣。安南國又實行焦土抗戰,清空京都,君臣率軍逃入山林。蒙古騎兵在水田無法發揮特長,又陷入游擊戰困擾,進入雨季的6月後只好撤退。

  

強悍的蒙古軍在越南連連無功而返,元朝統治者也惱羞成怒。1287年,元軍從三個方向南征,陸路從廣西、雲南以步兵和騎兵夫攻,還以一支水軍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進犯。2月間元軍攻佔京城升龍,陳朝君臣逃入山林而採取堅壁清野,並分散兵力于山林中襲擊元軍,使進攻的蒙古軍因戰鬥和疾病死亡過半。實力弱小的安南連遭進攻也損失不小,在戰事拖了一年多之後向元朝稱臣納貢。元軍得到面子,也就此撤退,放棄了在安南建省的計劃。

  

明朝建立後,成祖朱棣時兵力最強,曾在越國出現內亂時南征獲勝,平定了整個交趾並設立郡縣,越南史書將此間稱為「亡國」期。不過以黎利為首的反抗軍仍退入山林,持續同明軍進行游擊戰。明成祖死後,仁、宣兩帝都無法鎮壓或安撫,明宣宗便同意封黎利為王,將明軍撤回。隨後越南的後黎朝建立,中原王朝最後一次嘗試恢復在交趾的郡縣制的努力也就此告終。

  

1788年清朝曾派兵入越,主要是應黎朝求救派兵去協助鎮壓反叛的西山軍。渚軍初戰獲勝,卻在歡慶春節時被西山軍偷襲,受挫後退入鎮南關。西山軍阮氏奪得統治權後,害怕清兵再來報復,又急忙上表稱臣並納貢,清廷也順勢下台階,承認了阮氏為王。

  

1802年阮福映登上國王寶座後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皇帝對此類問題非常敏感,認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於是冊封該國為「越南」,這一國名也就此沿用至今。

  

中越歷史上和平交往是主線,戰爭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

  

古代封建王朝內部或相互之間的戰爭,不能用現代民族國家才形成的「侵略」、「反侵略」一類概念來解釋。我國的一些周邊鄰國歪曲性地渲染這些戰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借古諷今,煽動民族情緒。以中越之間千年的關係來看,發生過的幾次戰爭其時間相加也不過幾十年,絕大多數時間是和平相處,文化、經濟交流又是主要內容。由於中原文明處於強勢和優越地位,越南及其前身山越部落在交流中受益更多,某些意義上說這促進了其文明進化。

  

在秦漢之交、東漢末年、晉室南遷以及宋亡、明亡時,無數中國內地人士也湧向越南,為當地文化、經濟、土地開發等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獨立的越南為了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意識,創造了其「國字」--「字哺」。不過在法國統治越南和實行拼音文字之前,越南從皇室到民間教育仍普遍使用漢字,其服飾、禮義也都模仿中原王朝。如今作為古迹存留的順化皇宮,也是仿照北京故宮。當然,越南古代一些文化和物質成果,也影響到中原地區。例如明朝修筑北京皇宮(即今天的故宮)時,不僅大量選用安南進貢的楠木,也採用其工藝師的設計。

  

雖然古代的中越之間的和平交往是主線,但確實存在不平等的宗藩關係,不過今天的人們也無法苛求古人要有國家間的平等思想。對華處於弱勢的越南在千年間向南方採取擴張之勢,對中原王朝在臣服的同時又當成防範重點。不過因其實力遠不能與北方相比,一般是在顯示自身強硬不好對付之後,又要儘快在表面上臣服以取得實際利益。這種歷史基因,後來長期傳承到越南的上層人物的觀念之中,也嚴重影響了後來的兩國關係。

  

古代歷史上的宗藩關係,也包括「天朝」要幫助藩屬的一面。19世紀中葉法國入侵越南時,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中國還為此從1884年至 1885年同法國打了一場中法戰爭。在戰爭期間,中國付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沿海還受到不小損失,越南國王卻率先屈服,當著法使的面焚燒與中國的藩屬文書,甘心投靠法國充當傀儡。雖說這是因為法國勢力強大,越南上層對華傳統中不良的一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法國統治越南期間,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教育,故意大修「二征廟」,把越南人的仇恨心理轉移到北方,這又在當地心理上留下了不小的影響。

  

仔細了解古代越南同中國的恩怨史之後,人們往往會感慨,過去眾多中國人看待自己那個南鄰往往過於浮淺,關係好時便視為「同志加兄弟」,關係惡化時便簡單地罵其「忘恩負義」。歷史基因的傳承,卻使越南人很了解中國,特別是其上層對中國又經常有著兩重心理。越南的一些人還認為,入侵過自己的法國、美國都遠隔萬里,將其驅走後便不足多慮,而永遠是鄰居的北方強國才需要全力對待。近年來,飽受過美國蹂躪的越南人又歡迎美艦來訪,這使許多人感到奇怪,不過若是看看越南的對外關係史特別是對華關係史,也就可以理解。

  

溫故知新,鑒古警今。近現代特殊的國情,使許多中國人在研究對外關係時看重美、俄、日等強國,對越南這樣的弱鄰居卻始終缺少深入的研究,遇事便感到意外。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理性化,處理國際關係時要體現出理性,恰恰要注重研究歷史。看待現在的中越關係同樣要回顧古代的恩恩怨怨,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冷靜頭腦,並以符合現代思維的態度處理好對外事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開國皇帝秘密留下遺訓,歷代皇帝遵守,亡國後異族發現,深感欽佩
北宋的皇帝有「春晚」可過嗎?他們怎麼過春節?
宋朝時「提轄」是個多大的官兒?魯智深、楊志都做過!
金國為什麼要攻打北宋王朝
大宋軍事實力並不差,只不過敵人太多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