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桓靈時童謠》

《桓靈時童謠》

桓靈時童謠

兩漢:佚名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髒, 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① 秀才 :漢代為舉士的科目,要文才出眾的人才能當選。

② 察 :選拔。

③ 孝廉 :本來是漢代選舉宮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合稱「孝廉」。

④ 寒素 :漢晉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清貧。

⑤ 清白 :也是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為官清廉。

⑥ 高第 :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豪門。

作背景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

它的具體做法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根據考察,向皇帝推薦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材,這些被推薦的人一般都是平民或下級官吏。這本來是選拔人材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甚至還出現將官職標價出售,公然「賣官」的事。再加上被薦之人往往還要以經過當地世家大族的評議,察舉為他們所左右,在這種風氣下,所選拔出的人材沒有什麼賢良的品德與出眾的才能。這首流行於東漢桓帝、靈帝時的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舉秀才,不知書。」凡舉作秀才科的人,本應文才深秀、學富五車,但實際上卻連字都不識,於是便產生了名與實強烈的對比,誇張又並不讓人覺得虛誕。

「察孝廉,父別居。」孝、廉本來兩科,後來合而為一,應是事親孝順、處事廉潔之人當選。這裡複詞偏義,重在講「孝」。孝之最為基本的,就是奉養雙親。但這位被薦之人,竟是與父親分居而住,就中國古代家庭觀念來看,無疑是不孝之舉了。

「寒素清白濁如泥」,寒素與清白,可能是性質相近的兩個科目。漢代察舉科目,只隨皇帝高興與需要而定,所以並不固定。《晉書·李重傳》中講到舉寒素要符合「門寒身索,無世祚之資」的條件,選舉制度漢晉相延,變化不應很大。范嘩在《後漢書·揚雄傳論》中說:「中興以後,復增淳樸、……清白、敦厚之屬。」可見二者都是選舉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稱與它所要求的品質應是相當的。故清白、寒素科出來的,應是出身清貧、為官清正之人,而實際上,勞動人民的評價則是「濁如泥」,可見他們是當不起那四個字的。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代不僅文官由重臣推薦,武將也如此。《漢書·昭帝紀》:「始元五年,詔舉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七月,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大概武將之舉,均要求「列將子孫」,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與文學對舉,在此又與良將並舉,可知與上面「寒素清白」一樣,是兩個相近科目。被薦之人,應「剛毅武猛,有謀謨(《順帝紀》)」,然而實際上卻膽小如雞,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首民謠,用一兩個典型的細節,通過形象的比喻與誇張,將一個個名不符實的推舉現象並列起來,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材的虛偽、腐朽與可笑揭示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戰鬥與諷刺藝術。

-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學誦讀ID:xxsd100

編輯 |灰 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硬氣的朝代,國之將滅還能打的周邊外族不能自理
盤點歷史中下場凄慘的皇后
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為什麼每次出征匈奴只有幾萬的軍隊?
秦代及西漢初、中期政論哲理散文
中國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和饑荒災病情況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