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商鞅變法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變法,雖然商鞅本人最後的結局讓人嘆息,但因為這次變法,秦國從一個地理位置偏僻的弱國,慢慢變成了能夠統一天下的第一強國。顯然,這件事情本身,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胸懷富國強兵大志的秦孝公)

1、要跳起來思考,有做事的理想。

這一點是說秦孝公,他是從父親秦獻公手裡接管的國家,並且,秦獻公在兩年關剛與三晉聯軍打了一次仗,殺了人家6萬人,可以說,敵人是隨時都有可能來報復的,而且近鄰魏國還向秦國邊境修建了魏長城,顯然,這種敵對是有目的的,我可以隨時來打你,你去打不過來。而秦孝公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站在長遠的視角跳起來反思了一下:天下這麼多國家,大家各自發展各自的,大家又都不願意把秦國當成一回事,我一定要強大秦國。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天下局勢圖)

我們說,這種跳起來思考的思維方式是成大事的一項重要品質。針對自己未來要做的事,一方面有使命感,一方面能跳到一定的高度,思考當下所面臨的現狀,這很重要,管理學上說什麼SWOT分析什麼的,其實簡單的思維就是,跳起來,思考一下,當前我為了達到我想的的目的,我要做什麼。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舌戰群臣立主變法的商鞅)

2、創新精神

《資治通鑒》中記載,商鞅(其實那時候他還叫衛鞅,我們這裡為了方便表達,就直接稱商鞅了)要變法了,秦國的傳統貴族是要跳出來反對的,其中最著名的貴族代表是甘龍。當時商鞅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對於這些,商鞅的態度很堅決。他接著說: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平常的人只知道安於舊習,而具備專業學問的學者又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平常的人與具備專業技術和學問的人,通常適用於做具體的事(就是我們說的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真正對於事物的發展有價值的人,能夠做成大事的人,是那些具備創新精神的人。現在我們再來思考中外的企業中,具備創新精神的企業往往發展的非常好(比如蘋果),創新精神的必要性,不用過多強調。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徙木立信)

3、立信於人

上學時候背商鞅變法的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是具體的變法內容,變法內容很容易理解,不再強調,這些具體做法使秦國獨立自主的強大了起來,政策是富國強兵的政策,而且無疑是適合當時秦國現狀的,但是,變法開始前,商鞅做了一件非常有名的「徙木立信」的事。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崐予五十金。乃下令。

法令已經制訂好了,還沒有頒布時,商鞅怕百姓難以確信是不是要變法,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商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商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五十金相當於多少錢呢?就是1000兩黃金。得到這1000兩黃金,要做的事情就是搬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從南門移到北門,最初200兩時沒有人信,而賞金達到1000兩時,有人大著膽子出來試了,真得到了獎金,商鞅用這樣的方法告訴民眾,這次變法是真的。

做完這件事,商鞅開始推行的他的新法了。

當然,變法是不易的,任何的改革都是不易的,一年多之後,民眾們對於新法的不滿積累到了爆發的臨界點時,又遇到了太子犯新法的事。太子犯新法了,全國對新法有意見的人都盯著商鞅,看他怎麼處理。處理不好,估計這次變法就會面臨失敗了。商鞅的做法也是堅決的: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將他的老師公子虔判刑割了鼻子(劓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黥刑),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從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一片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好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商鞅說:「這些人才真正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趕到邊疆去住(放逐)。這些動作之後,老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法令的是非了。

商鞅做事的原則是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堅決守信。

能有這三條品質的人,才有可能做成大事:1、要獨立思考,要有做事的理想;2、要有創新精神;3、要誠實守信。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是保守派,因此書中對於新法的變法內容並沒有過分強調,甚至整個變法的過程也只是簡單地寫了一下,但對於「誠實守信」這一條卻大發議論,說了好長一段話。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葯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田間)

司馬光曰: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一敗塗地。靠欺騙所佔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於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脅迫手段訂立的盟約,晉文公不貪圖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棄與山野之人打獵的約會,秦孝公不收回對移動木杆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而商鞅可以說是過於刻薄了,但他們處於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智斗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天下的當政者呢!

發完議論的同時,司馬光還是不忘對於改革者商鞅進行一次批判,說他過於刻薄了。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細讀《資治通鑒》:知恥而後勇的秦孝公與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篆刻學習之漢印臨摹:「太醫丞印」與「夷道左尉」的作業輔導
細讀《資治通鑒》:魏惠王撿來的江山,並不是大人物就一定正確
細讀《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自我打臉」與齊威王的反腐敗手段
篆刻入門:臨習漢印的完整過程及相應的問題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