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傳入中國的翻譯歷程
《楞嚴經》傳入中國的翻譯歷程
節選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
歷明傳譯
「歷」,就是經歷;「明」,就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傳」,是傳授;「譯」,就是翻譯。說起這一部經的因緣,是很遠的──天台智者大師當時遇到一位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法師,這位法師告訴他,印度有一部《楞嚴經》,這部經是究竟堅固,是最究竟、最深、最奧妙的,它這種的道理是不可思議的。天台智者大師聽這樣說法,於是他每一天就向西方叩拜,求能看見這部《楞嚴經》的經典。一拜,拜了十八年這麼長久,可是拜了十八年,也沒有看見過這一部《楞嚴經》。
因為印度國王認為這一部經典是一個國寶。怎麼說國寶呢?這一部經典是龍樹菩薩到龍宮裡取出來的,所以這個國家就把這一部經典也定為國寶了,不準流通到外國去。而現在譯經的這位般剌密諦法師,他想把這部經流通到其他國家去,尤其是中國。他就把這部經典帶著,想要到中國來,殊不知在海關上,就被檢查的人查獲了,帶不出來。
那麼他回去就想種種的方法,想把這部經帶到外國去。他想種種方法也想不出來,後來他就用最小的字,把這部經寫到最細的絹綢上,然後用蠟把它封好了,把臂割開,將這部經放到肉的裡邊,之後再用膏藥貼上。等傷已經好了,這就把這部經藏到胳臂裡邊了。有的人說是藏到腿裡邊,我想:因為藏在腿裡邊不恭敬,所以他一定是藏到臂,或者身上肉厚的地方,割開肉,把這部經放到裡邊。等傷口好了的時候,他這回到中國來,因為這一部經在他肉裡邊,海關檢查不出來了,於是就帶到中國來。
帶到中國來,就帶到廣東這個地方,正趕上丞相房融被貶到廣東來,於是就把般剌密諦法師請到廣東的一座廟裡邊,翻譯這部經典。這翻譯經典的經過是這麼樣困難,所以我們現在能研究這一部經典,都幸虧這位法師能用這種的苦心,把這一部經典帶到中國來。你想一想,這一部經典多麼重要呢!智者大師聽說有這一部經,他就向西方叩拜,天天望空遙拜這部經典,結果也沒有讀誦過這一部經。而我們現在也沒有拜這一部經,就遇到這一部經,又可以讀誦,你說這個因緣是多麼殊勝呢!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就是中國唐朝的時候。
中天竺:這是中印度的一個名稱。這是在唐朝什麼時候呢?在唐朝武則天退位了之後,神龍元年這個時候,有一位印度的沙門:「沙門」也是印度話,翻譯到中文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佛也叫「沙門」,以前佛住世的時候,馬勝比丘穿著袍、搭著衣,在印度的街上走,舍利弗尊者見到他,就問他說:「啊,你這麼樣莊嚴,威儀這麼好!你一定有個師父,你跟誰學的呢?」馬勝比丘就說: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說這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出來的,一切法也從因緣滅,我的師父叫「佛」,是個大沙門,他常常是這樣講的。舍利弗尊者聽他這樣一講,也就跟著他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拜佛做師父,出家了!所以佛也叫「沙門」。
翻譯《楞嚴經》的這位沙門,叫般剌密諦:這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極量」,言其智慧和才能都極其豐富,非常圓滿,他的才能也到極點了,他的智慧也到極點了。譯,是「翻譯」,也就是「易」,就是把它調換過來了。換什麼呢?就是將印度的文,換過來變成中文。
般剌密諦法師是譯經的一個譯主,怎麼叫「譯主」呢?就是當時在一起翻譯經典,不是就只他一個人,而是有很多的法師集會在一起,大家共同來翻譯這一部經典。究竟有多少呢?大約當時有兩百多位法師,共同在一起來研究、翻譯這部經典。當時在廣州,他住在制止寺裡邊,制止寺是廣州的一個大寺院,在那個地方翻譯這部經典。
他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翻譯成中文,但是他翻譯的時候,很快很快就把它翻譯完了。為什麼他要很快把它翻譯完呢?因為他把這部經典帶出來之後,印度的國王也知道了,國王就責備守關的這一些官吏說:「你們為什麼放這個和尚出去,把這個國寶也帶走了?」所以這位法師願意快點回去認罪,寧可國王怎麼樣罰他自己,也不希望國王罰守關的這一些人。因此,他很快地把這部經典翻譯完了之後,就又回到印度去請罪,任憑國王怎麼樣懲罰他,他就接受怎麼樣的懲罰。這位法師對於這一部經的貢獻,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我們現在能得到研究這一部經典,都應該先感謝這位沙門這種的功德,因此把這位沙門的這種經過,先向大家來介紹。
方才說,「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學。怎麼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寶,之後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還要照著這個去實行。怎麼叫實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這五戒是什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修持、實行這五戒,就不會失落人身。
那麼說:「不殺生,這可以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應該戒的,應該不殺生;不偷盜,這也是應該戒的;不邪淫,也是應該戒的;不打妄語,也是應該戒的。為什麼酒也在五戒之內呢?為什麼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歡喜飲酒,又歡喜抽煙,所以我也不想學佛法了!為什麼?有戒酒這個條例,我就不願意學佛法!」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對不對呢?抽煙對不對呢?
說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煙,這有什麼不對的呢?這是人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這就是「習焉不察」──你染成這種的風氣,不知道覺察。人家抽煙,你也抽煙;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著人家跑了。跟著人家跑,自己身上就養成一種的毛病──這叫「毛病」,人沒有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就有個毛病。這抽煙、喝酒是一種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寧可不學佛,也不戒除煙酒,你說這個人的思想多愚痴呢?這是一種愚痴的思想!
為什麼要戒酒?我現在講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聽。有一個人歡喜喝酒,他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之後,他就守不住戒了。他想:「啊,我喝一點酒好啰!」於是就想要喝酒,可是沒有什麼菜吃──中國人喝酒都要有一點送酒的菜,不像外國人喝酒就那麼喝,也不需要菜。在這個時候,偏偏他的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說:「這回好了,你給我送菜來了!」於是把這隻雞就給捉住了。
捉住這隻雞,這犯了一個盜戒。他把這雞殺了,犯了一個殺戒。這盜、殺和酒戒都犯了!因為有雞肉送酒,也喝醉了。這個時候,鄰居的女人來找雞,敲他的門。他開開門,這鄰居的女人就進來了,說:「你看見我有隻小雞跑過來沒有啊?」他說:「沒有,沒有,我沒看見!」這把一個妄語戒也犯了。他又看這個女人生得很漂亮,於是又起了淫慾心,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姦了,於是就被人家告了,就要打官司。
就因為他喝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酒能亂性」,佛家戒之。喝酒喝多了,人就不由自主了,不由自主了,就忽天忽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了,騰雲駕霧,什麼事情都做得出。就因為這一個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這五戒裡邊,就要戒酒。因為你不喝醉了,就不會做這麼多的糊塗事,喝醉酒了,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所以在佛教裡頭,首先要受持五戒,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皈依三寶之後,然後再受五戒。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條戒裡頭,就有五位護戒的護法善神保護著你,你若犯戒了,這善神就跑了,不保護著你了!所以受戒在佛教裡頭也是非常要緊的。
受戒怎麼樣受法?不是說我自己看看書,書上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算受戒了。也不是說我自己在佛前點上香,燒幾個香疤,這就叫受了戒。要怎麼樣呢?在家人想受五戒,必須要找一個大德高僧來給你證明,他給你證明受戒,這謂之「受戒」。受了戒,然後你守戒,這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你想受戒,一定要在僧人的面前來乞受戒法,這才合法呢!
「定」,說起來有很多種,總而言之,你不被一切外邊的境界所搖動,這就是「定」。要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定呢?你先要靜下來。怎麼樣靜呢?就是參禪、打坐。因為我們一般人都不定,今天到東邊去,明天又到西邊去,「朝秦關,暮楚闕」,各處去跑,跑來跑去,總也不定。你若想要定,就要用功修行。我們現在天天就是習定,可是你習定,有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境界。你在境界來的時候,切記不要被境界轉,這就是定,你要是被境界轉了,那就是沒有定。
好像收到一封信,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心裡就生出一種愁悶來,這是沒有定,一考驗就受不住了,就沒有考驗上。或者遇著一件喜的事情,你也跟著這件喜的事情跑了,這也沒有定。或者遇著一件令你發脾氣的事情,你就發脾氣了,這個定也沒有成功。你要也不喜,也不怒,也不哀,也不樂,不用喜、怒、哀、樂這種情感去做事,而用道心來做事,這就是一種定。
修定,然後才能開智慧。你若沒有定力,就沒有慧力,沒有慧力,你怎麼能學習佛法呢?你定力、慧力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要從戒那兒來的。要先受戒、守戒,然後修行,與法才相應呢!與法相應,那你才能得到法水的灌溉。
貪、瞋、痴這三種,等於毒藥一樣,叫「三毒」。我們所以沒有成佛的原因,就因為有這三毒,如果把這三毒能停止了,我們很快就可以成佛。這三毒──(一)貪心:就是貪而無厭,無論什麼東西,就貪多,越多越好。(二)瞋心:就是生出一種瞋恚,遇到事情就發脾氣,生瞋恨了。(三)痴心:就是痴心妄想,非常愚痴,做事情糊裡糊塗的。能把這三種息滅了,就會與道相應的,修道就會很容易成就你的道業。
沙門有四種──
(一)勝道沙門:就是「修行證果」。或者證阿羅漢果,或者證菩薩果,這叫「證果」。
(二)說道沙門: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就是弘揚佛法,弘是弘大,我現在給你們講經,這就叫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
(三)活道沙門:是「精持戒律」。行持戒律,對於戒律很精研、很注重,不犯戒,以道自活──以修道來做為他的生活。
(四)污道沙門:就是「開齋破戒」。他違背佛的戒律,對於佛教上就有所染污了,就有壞的影響,令一般人見了,說:「啊,這個出家人一點也不守戒律!」就不生信心了,因為不生信心,對於佛教就不親近了,所以叫他污道沙門。
那麼,翻譯《楞嚴經》這一位沙門般剌密諦,是屬於哪一種呢?是屬於前三種的,也可以說是勝道沙門,也可以說是說道沙門,也可以說是活道沙門,而不是污道沙門。為什麼要講這位譯主呢?因為他對於《楞嚴經》這種貢獻、這種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現在沒講經之前,要把這位譯主的名字先講一講。這「歷明傳譯」的第一,就是譯主。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這位般剌密諦法師主持翻譯的工作,當時還有一位助手,他是烏萇國沙門:「烏萇國」也是印度的一個國名,「烏萇」又叫「烏場」,以前是一個國王的花園。這位沙門是這個國家的高僧到了中國來,他的名字叫什麼呢?叫彌伽釋迦:這個名字翻譯到中文就叫「能降伏」,他能降伏一切的煩惱,也可以說能降伏一切的魔障,總而言之,什麼他都可以降伏。這個法師他是譯語:他翻譯、修正這個語言。像是在中文要用什麼話來翻譯印度話,這位法師做一個譯語,所以當時也是這個譯經場裡邊最高的一位法師。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像這本經上,普通都沒有現在我寫這位法師的名字,你們可以加上他,因為古本上都有這一個「證譯人」。這位是什麼地方的人呢?他是羅浮山南樓寺沙門:這羅浮山,是廣東的一座名山,南樓寺,就是懷迪法師住的廟。
懷迪證譯:他做這個證明;怎麼證呢?「證」,就是保證的意思。這「懷迪」,大約他的師父給他起名字的時候,就希望他精進用功,就給他起個名字叫懷迪。懷迪的「迪」字,就當一個「進」字講,意思就是總要精進修行,不要休息,不要懶惰。這一位法師的學問非常好,平時也研究經教,對經典的道理非常明白,對印度的梵語也懂,於是在當時譯經場裡邊的成員里,他就做一個證譯的法師。
因為般剌密諦和彌伽釋迦這兩位法師,本來中文和梵文都很精通,那為什麼還用一個中國人來做證譯人呢?因為他們兩位雖然是中文、梵文都通達,但是初初到中國來,恐怕對中文還不完全徹底明了,所以就用一個中國人來給作證。這位懷迪法師,就是翻譯本經的一個證譯人。不過在現在的經本上,就沒有這位法師的名字了,而在古本上還有。那麼究竟誰把這位法師的名字給除去了?我也沒有考查。但是我希望大家也應該知道這個證譯人是誰,所以今天我講《楞嚴經》的時候,也特別提出來向大家說一說。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菩薩戒弟子:這個菩薩戒,出家人也應該受,在家人也應該受。《菩薩戒經》上說,無論國王、大臣就位的時候──就是國王就職的時候,都應該受菩薩戒,大臣去做大臣的時候,也應該受戒。房融因為明白佛法,就以佛作為他的父親,以菩薩做他的兄弟,所以說他是「菩薩戒弟子」。菩薩戒有多少呢?有十重四十八輕,有十種特別重要的,四十八種是輕一點。所以他受這個菩薩戒之後,自己就稱「弟子」。
他又做過前正議大夫:「前」,就是以前,不是他現在做。「正議」,《史記》上就稱「正諫」,叫「諫議大夫」。諫議是管什麼事情的官呢?就是「言官」。怎麼叫言官呢?就是無論國家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就去講、去批評。有的朝代叫「御史」,就是這個國家什麼事情做錯了,他就要來批評。「大夫」,就是官的一個名稱。
同中書門下:「中書、門下」,都是丞相府的一個名字。「中書」,是管皇帝的一切書札、詔書之類的,一切一切皇帝所出的號令,都由中書丞相這兒來管理;「門下」,就是管理政務的行政長官。門下就管理政府的事情,中書就管理皇帝的事情,所以這兩個丞相,一個管發號施令的,一個就奉行這號令的。這個「同」有兩種解法。一種是說左、右丞相都由他一個人兼了,所以就叫「同中書門下」。又有一種解法是他和中書、門下是同僚。同僚,就是同等的、共同來做事情的人。
平章事:「平」,就是平均;「章」,就是顯著、彰顯。彰顯這些個事,就是對朝廷裡邊所有的事情,要把它平均一下。
清河房融:他是清河人。名字呢?他姓房,叫融。融,就是很圓融的。筆受:就是他用筆寫出來這些文章,他是潤色的,這叫「潤文人」。潤,就是把它修飾更美好一點。所以《楞嚴經》這個文章,那是再好都沒有了!為什麼?你看,丞相房融是一位最大的文學家,最有學問,他親筆來潤色這個文章!所以《楞嚴經》裡邊的文章是特別好,再沒有這麼好的了!這《楞嚴經》的文法是最好了,你想學中文,若能把這部《楞嚴經》讀熟了,讀得能記得住,那你的中文就是最好、最高了。中國人沒有看過這種文章的,那多得不知多少!
【編按】
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你們看這地方,前邊有三位法師,後邊有位居士。本來那位居士應該放到「證譯」的法師前邊,但是因為他是居士,所以就把他放到後邊。懷迪法師是當時的證譯,他不一定懂得梵文,不過他就證明所翻出來的中文,意思完全都正確了,所以說他「證譯」。那麼這四個人,可以用我們翻譯的這「四步」來把它說明了──
(一)翻譯:這是「初譯」,也就是草創。
(二)譯語:這就是「修改」。
(三)筆受:也就是「潤色」。
(四)證譯:也就是「證語」。
這和我們現在翻譯的這四步正相合。
你們各位不知有沒有看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要房融筆受呢?這個房融是當時一位很有學問的文學家,也是一個達官貴人,他有地位,又有學問,又信佛,因為這樣,他也是願意一起來研究佛法。這不是說可靠、不可靠,或可依賴、不可依賴的問題,這就是他是一個很相信佛的人,學問又好,又和當時的達官貴人有平等的 Level(階級)。所以你就是翻譯經典,也要有國家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完成。好像那時候,有幾百個人、幾千人翻譯經典,如果沒有國家的力量,誰也做不到的。
我們現在在西方翻譯經典,這正是一個開始,是第一步,將來若有大力量,有大善知識,會有很多人共同來做這個事情,不是我們現在這麼小規模的。大家對這種情形都要認識清楚!所以現在「歷明傳譯」有這四個步驟,有四個人,各位應該知道。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若知宿命,還敢吃肉,追男女朋友么?
※《楞嚴經》〈楞嚴咒〉在末法時代的重要意義
※(四十一)【五十陰魔 行陰十境相】㈢ 墮四種顛倒邪見(四類倒見)
※楞嚴咒〉的妙處不可思議
※(四十)【五十陰魔 行陰十境相】㈡ 墮四種遍常惡見(四遍常論)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