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志容:名相晏平仲軼事

盧志容:名相晏平仲軼事

名相晏平仲軼事

盧志容

晏平仲即晏子,名嬰字仲謚平,世稱平仲,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國三朝國相,輔政達40餘年。晏子素以愛國憂民、深謀遠慮、才思敏捷、能言善辯著稱於世,堪稱一代名相,他以自己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在春秋的歷史舞台上演繹了一幕幕生動的活劇。

巧言諫國君

有一次,一向愛鳥如命的齊景公得到一隻漂亮的小鳥,愛不釋手,就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負責看管餵養,隨時供他玩樂。誰知幾天後,不知怎麼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非常惱火,決定殺死燭鄒。

晏子得知此事後趕忙請求說:「大王,是不是先讓我宣布一下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他,也好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答應了。

晏子嚴厲地對燭鄒說:「你犯了十惡不赦的死罪知道嗎?你的罪狀有三條:一,大王叫你養鳥,你卻讓鳥飛跑了。二,由於你的失職,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最重要的是第三條,這件事如果讓各國諸侯知道了,他們就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人的生命,從而鄙視我們,甚至罵我們的國君草菅人命。你犯了這三條死罪,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大王下令吧!」

聽了晏子宣布的三條罪狀,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我現在不想殺他了。」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你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呀!」

幸好這位國君還未喪失良知,受晏子的旁敲側擊,燭鄒才免於一死。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巧言規勸齊景公,挽救養鳥人燭鄒性命的故事。

齊景公好色貪杯。一次,他抱著美女飲酒,一連三天三夜不停杯,還不許任何人勸阻。奸佞小人阿諛奉迎,乘機陪伴作樂;忠臣良將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大臣弦章實在看不過,情急之中冒死上前進諫道:「大王,您飲酒三天三夜了,不理朝政,這樣下去怎麼得了?我請求您立刻停止,如若不然,那就請大王把我殺了吧!」弦章這叫死諫。

齊景公已經喝得昏天黑地,神志恍惚,弦章的話他當然聽不進。他正要發作,這時晏子入見。齊景公口齒含混地說:「弦章竟然敢阻止寡人飲酒作樂,他好大的膽,我真想殺了他。如果我聽從他的話,不是臣子來管寡人了嗎?可是反過來說,如果我把他殺了,我又有點捨不得啊。你說我該怎樣處置他?」

晏子回答道:「大王,弦章是幸遇明君啊!如果他碰到殷紂那樣的昏君,早就被殺了,哪裡還能活到今天!」

齊景公也是個愛「戴高帽」的人,晏子只一句話,就使他猶如醍醐灌頂,腦子一下子清醒了許多,於是立刻停止了飲酒。

平心而論,弦章的死諫,把一個一國之君推入了兩難的境地:聽弦章的話,顯得君為臣所制,一貫凌駕於萬人之上的齊景公太失面子;如果不聽,就要把忠心耿耿的弦章推向死亡。對弦章,殺還是不殺,齊景公兩難。晏嬰一句話便將齊景公從兩難的尷尬境地拉了回來,既保全了他的面子,又挽救了弦章的性命,並促使齊景公不再沉湎於酒色。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傑出口才真讓人叫絕。

齊景公「好治宮室」,他徵調了許多民工,準備為他擴建亭台樓閣假山池塘,供他玩耍享樂。當時正值秋收季節,民工們卻不能回家去收割莊稼,一個個暗自叫苦,敢怒而不敢言。

為了營造聲勢,齊景公特意請來許多貴賓,舉辦了一個大型開工飲宴。

晏子奉命前往陪侍,確是憂心忡忡。但是他沒有直接勸阻景公停止施工,因為那是肯定不能奏效的。他用了一個迂迴的策略,待酒過三巡之後,晏子即席起舞,並自舞自唱起來:「歲已暮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矣,而役不罷,惙惙矣如之何?……」晏子唱得聲淚俱下,舞得凄凄切切。無比深沉的歌聲唱出了民工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苦衷。

酒酣耳熱的齊景公見此情景,起初還不很在意,聽著聽著就也感到心中不安起來了,於是就下令將工程停了,讓所有民工回家收割莊稼。

這是晏子憑藉自己的才藝將一場宮廷的飲宴歌舞,變成了一次有具體政治內容的諷諭歌舞,並且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諫諍一事,決非單憑勇氣所能為。晏子不是死諫的人,他實在是個絕代奇才,能用玩笑、諷喻、反語等人們不易想到的方法去諫諍,而這些方法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巧計除三傑

春秋後期,齊景公為建立自己的武功,豢養了一批勇士,其中田開疆、公孫捷、古冶子三人最為得寵,景公視他們如至寶,處處依著他們,只要是他們提出的要求,沒有不答應的。漸漸的,三人開始恃寵自傲,他們結為兄弟,自稱「齊國三傑」,常常在外為所欲為,欺男霸女,強取豪奪。更為嚴重的是,這三人竟然野心膨脹,結黨營私,勾結地方豪族,調兵遣將,企圖密謀造反,廢掉齊景公,篡奪王位,自立為王。他們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而齊景公卻整天沉迷酒色,對此竟渾然不覺。

身為國相的晏子晏平仲對此深感憂慮,想揭穿三人的陰謀,一舉除掉他們,又擔心齊景公利令智昏,不允許他這麼做,反而結怨於三人,後果更為不堪。

機會終於來了。這天,魯齊結好,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心生一計,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准奏後,晏子親自監摘金桃六個,個個大如碗口,赤如炭火,香氣撲鼻。依照禮節,齊魯兩位國君各享用一個,齊魯兩位國相各享用一個。這時盤中還剩兩個金桃,應該給誰?晏子奏請景公賞給朝中功勞最大的臣下。齊景公認為這是好主意,當即讓各位自我薦功,由晏相國評功賜桃。

決定一經作出,公孫捷和古冶子按捺不住領功請賞的急切心情,搶先自薦。因為他們都救過景公,功勞很大。二人自薦後,晏子立即肯定他們的功勞,並即刻將兩個桃子分賜給了他們。二人自然喜不自勝。

田開疆曾跟隨景公開疆拓邊,戰功赫赫,他接著上前自薦。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了,已沒有桃子來表彰他了。晏子不失時機地評定說:「田開疆將軍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沒有辦法,只能等來年桃熟,再行獎賞了。」

田開疆以為這是自己的莫大恥辱,功勞最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於是揮劍自刎。齊景公見此情景急欲上前制止,卻晚了一步,田開疆已切斷喉管倒地身亡。

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人自知功勞不如田開疆,眼前田開疆已死,便相繼因為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雙雙自殺身亡了。

人們還沒有回過神來,頃刻間就三人斃命了。

其實這事全在晏子的掌控之中。晏子預料,賜桃之事一旦開始,可能會出現三種結局,一,三人互相謙讓,誰也不肯接受賞賜。二,兩桃賞賜三勇士,必有一人得不到,他們不會遵照齊景公之命論功得桃,而是會紛紛爭搶,大打出手,甚至揮刀舞劍,自相殘殺。最後是勝者生敗者死,而勝者又會因為殺了自己的兄弟感到羞愧而自殺。這兩種結局都沒有出現,而是出現了第三種結局:公孫捷、古冶子得桃後,田開疆未得,他認為自己是受了大辱,而辱為勇士最大的忌諱,只有以死才能免辱。這樣一來,公孫捷和古冶子就成了辱人者,以辱致人於死,則辱人者就是不仁不義,而不仁不義又甚於受辱,那麼,辱人者還有何臉面繼續活在世上呢?所以他們也唯有一死。以三人的性格,第一種結局出現的可能性極小,在利益和榮譽面前,他們是不會相互謙讓的,更何況是在兩國國君和眾多使節、大臣面前,他們不是謙謙君子。如此看來,下面兩種結局,當時不論出現哪一種,三人都難免一死。晏子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在談笑風生中,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個人,消除了齊國的隱患。

魯昭公目睹此情此景,吃驚之餘,不禁無限惋惜地說:「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

齊景公長嘆一聲,沉默不語。看來他也很沉痛。

晏子從容道:「他們都是齊國的勇士,死了確實可惜。但他們又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不足以成大事。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者,我國就有數十個,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不足為患,倒是驚擾各位了,還請多多包涵!我們還是繼續飲酒吧!」

看得出,晏相國在外國首腦面前說的這幾句話是很有分寸,很有分量的,也是很有策略,很有餘地的。真不愧為一代名相,一代傑出的外交家。

其實,晏子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當時威震諸侯的名將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赤誠見忠心

其實,齊景公即位之初並沒有重用晏子,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也就是當個縣官。晏子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常常聽到關於晏子的壞話,什麼欺壓百姓、貪贓索賄、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等等,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子召回責問,並要罷他的官。

晏子趕忙謝罪道:「我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大王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

齊景公看在晏子是三朝元老的份上,勉強同意了。

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些人來說晏子的好話了,心中大悅,決定重重獎賞他,又將他召回。誰知晏子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很奇怪,你這人怎麼會不要榮譽,不要獎賞呢?

晏子說:「請大王恕罪,是我欺騙了大王。我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他們就一起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我不滿。而後三年,我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我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我了。我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我,反而要懲罰我;後三年大王應懲罰我,結果卻要獎勵我,所以我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聽後便親自到東阿察訪,才知晏子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讒言,錯怪了他。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子,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並懲治了一批貪官佞臣。

晏子的做法當然未必正確,因為他後三年的為官難免傷害了一些黎民的利益。但他卻用事實提醒了國君,教訓了貪官污吏。

一次,齊景公帶著群臣到紀國舊址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一個精美的金壺,交給景公。景公把玩良久,十分喜歡。突然,他發現金壺的內壁上還刻著八個字,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更是愛不釋手,便讓群臣逐個欣賞,然後問道:「這八個字大家都懂,我要問的是,吃魚為什麼不要吃反面呢?」

於是群臣爭相回答,有人說,因為魚的反面有腥味,不好吃;有人說,是因為要把反面的魚留給高堂吃,這才孝順;也有人說,把反面也吃了,顯得此人很沒有教養……

齊景公問晏子道:「大家都說得很熱鬧,相國怎麼獨自在一旁默默無言啊?」

晏子說道:「大王定要我說嗎?」

「當然。你只管說。」

「我覺得這八個字裡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

齊景公有些不服,於是反問:「依你的說法,紀國既然有這麼好的名言,為什麼還會亡國呢?」

晏子道:「我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時時借鑒,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刻在壺裡,誰都看不見,國君也看不見,更不能對照去做了,能不亡國嗎?」

齊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頷首。然後對隨從的大臣們說道:「晏相國說得非常好,大家一定要記住金壺裡的格言啊!」

晏子就這樣像一面鏡子似的,每時每刻在勸諫景公。

晚年時的齊景公,一次在牛山上遊覽,鳥瞰眼前美麗的都城臨淄一派朝氣蓬勃景象,觸景生情,想起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感慨萬端,不禁淚流滿面地嘆道:「美麗的國都啊,草木多麼茂盛!生靈何其盎然!為什麼隨著時光的流逝,萬物都要死亡呢?假若從古到今沒有死亡,那該多好啊!」

他的兩個大臣史孔和梁丘據也跟著流淚道:「我們依靠君主的恩賜,才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看見死亡臨近,心情都很悲傷,何況是我們的君主呢?」

這時,齊景公看見晏子在旁獨自冷笑,便問道:「我和我的大臣觸景傷情,你為什麼發笑呢?」

晏子說:「請大王恕我直言,假如賢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麼大王您此時也不會在此君臨天下,哪裡還會觸景傷情呢?正是因為一個人離開了君位,才有機會讓另一個人被立為君王。君王就應該時時為天下百姓著想,您卻在為自己的命運悲傷哭泣,這是不仁義的啊!我對不仁義的君王以及討好巴結阿諛逢迎的大臣怎能不譏笑呢?我說完了,請大王賜罪。」

齊景公聽了感到臉上一陣火熱,細細一想,又感到羞愧難當。

人們常常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權勢和金錢憂傷不已。殊不知,這些東西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佔有的。還是多為他人想想吧,把個人功名利祿看作過眼煙雲,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才能超然物外,做一個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他人的人。

一字表衷情

據史載,梁丘據是齊景公在位時的一個佞臣,專擅阿諛奉迎,討得君主的歡心。而齊景公對這樣的人卻很賞識,倍加寵愛。有一天,齊景公出外狩獵,梁丘據時刻陪伴左右,半步也不離開,還幫著景公打了好幾隻雉雞,使得景公喜出望外。回來後,齊景公高興地說:「看來只有梁丘據與我相和啊!」

晏子說:「我看,梁丘據與大王只能說是同,不能說是和。」

「和與同還不一樣嗎?」齊景公說。

晏子答道:「當然不一樣。」

「有什麼不同?」

「大王真的想聽嗎?」

「你說說看,說得對寡人有賞。」

晏子識透梁丘據的品行,早想勸諫景公遠離這樣的小人,今天是個機會,便侃侃而談起來:「和,就像製作肉羹,用醬醋油鹽烹調魚肉,以薪火慢慢燉煮,再加好各種調料,口味才能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息其潮熱,這才叫和。演奏音樂也像烹飪調味一樣,五音配合,聲聲相和,才能成為一首優美的樂曲。君子聽了,可平其心,和其德。君臣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國君認為對但實際上不對的事情,臣子就應該指出其不對;國君認為錯但實際上不錯的,臣子也應該堅持對的,不應聽之任之,更不應攛掇慫恿,是非對錯、黑白否泰絕不能混淆不清。這樣政治才能清平,人民才能安心。梁丘據卻不是這樣,您只要一說好,他就立刻說好;您要說不好,他就立刻說不好,根本不分是非曲直。大王您想,要是全國的百姓都是一個相同的聲音,說著同樣的活,這叫和嗎?不,這隻能叫同。這種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的太平氣象,沒有矛盾,沒有爭端,但卻也沒有了生氣,沒有了發展,一片沉寂,而內中卻隱藏著不可估量的兇險,猶如噴發前的火山一樣。您說這樣的政治清平嗎?如果彈琴的時候始終只彈出同一個音符,這樣的琴聲悅耳嗎?梁丘據營造的就是一種隱藏著兇險的同啊,大王,您可要看明白!」

晏子的一席話十分深刻地闡釋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向齊景公講述了治國為政的道理,同時也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即君子應該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從而巧妙而含蓄地批評了齊景公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錯誤,起到了勸諫齊景公遠離佞人而親近諫臣的目的。

齊景公若有所悟,卻又礙於面子,便把話題一轉,問道:「聽說你把手下的高繚辭掉了,難道他與你也是同而不和嗎?」

「是的,高繚與我的確是同而不和。」晏子道,「但是,他和梁丘據不一樣。高繚是個好人,他跟我三年,對我很尊重,為人忠厚,人緣也好,辦事認真周到,三年中從未出過什麼差錯。」

「那你為什麼要辭退他?」

「大王,我晏嬰是個狹隘淺薄之人,時時需要周圍的人扶持幫助,我才能挺立起來,為大王,為齊國做點好事。高繚與我共事三年,的確沒有犯過什麼錯誤,但是他也從未糾正過我的過失,這樣的人對我沒有用,他不適合在我身邊做事,所以我要辭退他。」

景公聽了覺得晏子的話確實有理,他不但講了很深刻的道理,還身體力行,為自己做了榜樣,這樣的良臣真是難得,我要好好反思啊。

接著,晏子又講了集市上「踴貴屨賤」(就是假足貴而鞋子賤)的怪現象。原來齊景公也是一個「厚賦重刑」的國君。當時正在實施殘酷的刖刑(一種砍腳的刑罰),這種刑罰就是梁丘據提議景公實施的。很多人說話做事稍有差池就要受刖刑,因此市場上假足暢銷,鞋子反而賣不出去,人民怨聲載道。

晏子用這件事含蓄而又尖銳地譴責了齊景公的殘忍行徑。齊景公是個聰明人,也還算是能夠納諫,他領悟了晏子的諷諫,便下令減輕了刑罰。

從這幾件事,我們很能看出晏子思想的深刻和勸諫方式的高明,在他身上真正體現了先秦貴族的君子風度和對君主的一片衷情。

拳拳愛國心

晏子輔政40餘年,遇到過無數艱難險阻,他憑著對齊國的一片忠心,憑著自己過人的機智聰慧,都能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地應對。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都能不卑不亢,隨機應變,不辱使命。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去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國。

楚靈王聽說晏子要來,就想擺擺大國的威風,他對左右說:「聽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貌不出眾,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他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大家有什麼好的主意啊?」

太宰一旁言道:「晏嬰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善於應對問答,不能小視,我們必須如此這般方可……」

其他大臣也七嘴八舌出了一通主意。楚王聽了大悅,布置依計而行。

過了幾天,晏子身著朝衣,乘坐馬車,帶著隨從,來到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先生還是從這洞中進出吧!」

晏子一看,十分不解道:「為什麼?」

「這是我們楚國的規矩,大人從大門出入,小人從小門出入。這洞口對你來說,寬敞有餘,足夠你出入的了,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呢?」

晏子聽罷,笑了一笑說:「這可是狗進出的門,不是人進出的門啊,我們齊國也有個規矩,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狗國,還是來到了人國呢?」

守門人連忙將晏子的話傳給楚王。楚王聽後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地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楚靈王接見晏子時不屑地看了晏子一眼問:「齊國是不是非常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

晏子面對楚王居高臨下的氣勢,面不改色,朗聲答道:「大王,齊國人多著呢,每人呼一口氣,就能變成滿天白雲,每人流一滴汗,就能化成一場大雨。我們的國都臨淄,大街上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定,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我呢,是無才無德又最不肖之人,所以只好派來楚國為使了,還請大王諒解。」

楚王一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十分尷尬,心裡惱火,又不好發作。

這時正好見一對武士押著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便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犯了什麼罪啊?」

武士回道:「回大王,是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

楚王笑道:「晏相國,難道齊國人有偷東西的習慣嗎?」

晏子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地回答說:「不知楚王是不是聽說過,桔樹栽在淮水以南,結出的果實為桔子,桔子鮮美無比,香甜可口;而將它移到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稱枳子,枳子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實在是水土不同的緣故。這個人出生在齊國,勤勞本分,從不為盜,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就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的水土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啊!」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打算讓先生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然被先生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還請先生見諒!」於是楚王大擺酒宴,善待晏子一行。

在這場外交舌戰中,晏子把自己的聰穎、機智和沉著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他敏銳的思維和出眾的口才,尤其是以他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有禮有節、有張有弛、綿里藏針地應對自如,既回擊了對方的百般刁難,又不失外交禮節,在看似笑談的唇槍舌劍中,擊敗了對方,有力地維護了齊國的聲威。晏平仲不愧是一代名相,傑出的外交家。

《真小說》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格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真格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