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乾貨:十二經絡及原穴、絡穴、輸穴!

乾貨:十二經絡及原穴、絡穴、輸穴!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走向:

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靈樞?本輸》: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1




十二經絡表裡關係







2



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歌訣





寅時氣血注於肺 


卯時大腸辰時胃


巳脾午心未小腸


申屬膀胱酉腎位


戌時心包亥三焦


子膽丑肝各定位





3




十二經絡原穴、絡穴、輸穴對應表(重中之重)







4




十二經絡及原穴、絡穴、輸穴位置







手太陰肺經(寅時:3-5點):從胸走手




起始於中焦胃部,向下絡於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於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雲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脈:

從腕後(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一側11穴(左右兩側共22穴)其中9穴分布於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

呼吸系統病症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 本經穴位: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 原穴:太淵(腕橫紋橈側端,撓動脈撓側凹陷中)


● 絡穴:列缺(腕橫紋上1.5寸,前臂撓側緣)


● 輸穴:太淵(腕橫紋橈側端,撓動脈撓側凹陷中)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7點):從手走頭




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癥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




本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




主治胃、腸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熱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症。




● 本經穴位: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撓側的中點處)


● 絡穴:偏歷(屈肘背面撓側,腕橫紋上3寸)


● 輸穴:三間(握拳,在第2掌骨小頭撓側後緣凹陷中)



足陽明胃經(辰時:7-9點):從頭走足




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原穴:沖陽(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


● 絡穴:豐隆(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之橫指)


● 輸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關節後凹陷中)



足太陰脾經(巳時:9-11點):從足走腹




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於脾,絡於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本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穴分布於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




● 本經穴位: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 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頭後緣,當赤白內際處)


● 絡穴:公孫(當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 輸穴:太白(第1跖骨小頭後緣,當赤白內際處)



手少陰心經(午時:11-13點):從胸走手




從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系帶相聯繫。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繫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其中8穴分布於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側胸上部。首穴極泉,末穴少沖。




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症。




● 本經穴位: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 原穴:神門(腕橫紋R側端)


● 絡穴:通里(前臂掌側,撓側緣,腕橫紋上1寸)


● 輸穴:神門(腕橫紋R側端)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15點):從手走頭




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本經一側19穴(左右兩側共38穴),其中8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




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病症,神經方面病症和頭、面、頸、眼、耳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本經穴位: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 原穴:腕骨(手掌R側,當第5 掌骨基底與鉤骨至簡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 絡穴:支正(前臂背面R側,腕背橫紋上5寸)


● 輸穴:後溪(握拳,第5掌指關節R側後方,當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17點):從頭走足




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




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




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於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崑崙),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本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於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餘18穴則分布於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 原穴:京骨(人體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 絡穴:飛揚(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7寸)


● 輸穴:束骨(第5跖骨小頭後下方,當赤白肉際)



足少陰腎經(酉時:17-19點):從足走腹




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鐘);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谷),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它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後緣,其餘17穴位於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湧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 本經穴位: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


● 原穴:太溪(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平內踝高點取穴)


● 絡穴:大鐘(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 輸穴:太溪(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平內踝高點取穴)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21點):從胸走手




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通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於三焦。




它的支幹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於末端(中沖)。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於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其中8穴分布於上肢掌面的正中線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沖。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 本經穴位: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 原穴:大陵(仰掌,腕橫紋上,撓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 絡穴:內關(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


● 輸穴:大陵(仰掌,腕橫紋上,撓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23點):從手走頭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於膻中(縱隔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繫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病症和本經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本經穴位: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 原穴:陽池(腕背橫紋中)


● 絡穴: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


● 輸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



足少陽膽經(子時:23-1點):從頭走足




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後(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經天容),至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後;




另一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於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於肝,屬於膽;沿脅里,出於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它的主幹(直行脈):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於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它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迴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主治胸脅、肝膽病症、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症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 絡穴:光明(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 輸穴: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第四趾關節的後方)



足厥陰肝經(丑時:1-3點):從足走腹




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 部,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於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




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里,環繞唇內。




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


本經一側14穴(左右兩側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於下肢內側,其餘2穴位於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門。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病症、神經系統病症、肝膽病症、眼病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本經穴位: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 原穴: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 絡穴:蠡溝(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 輸穴: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5




原、絡、輸穴位置記憶總結表




肺經


原穴、輸穴:太淵:腕橫紋橈側端,撓動脈撓側凹陷中


絡穴:列缺:腕橫紋上1.5寸,撓側緣(前臂)




大腸經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撓側的中點處


絡穴:偏歷:屈肘背面撓側,腕橫紋上3寸


輸穴:三間:握拳,在第2掌骨小頭撓側後緣凹陷中




胃經


原穴:沖陽: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


絡穴:豐隆: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之橫指


輸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關節後凹陷中




脾經


原穴、輸穴:太白:第1跖骨小頭後緣,當赤白內際處


絡穴:公孫:當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心經


原穴、輸穴:神門:腕橫紋R側端


絡穴:通里:前臂掌側,撓側緣,腕橫紋上1寸




小腸經


原穴:腕骨:手掌R側,當第5 掌骨基底與鉤骨至簡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絡穴:支正:前臂背面R側,腕背橫紋上5寸


輸穴:後溪:握拳,第5掌指關節R側後方,當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膀胱經


原穴:京骨:人體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絡穴:飛揚: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7寸


輸穴:束骨:第5跖骨小頭後下方,當赤白肉際






腎經


原穴、輸穴:太溪: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平內踝高點取穴


絡穴:大鐘: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心包經


原穴、輸穴:大陵:仰掌,腕橫紋上,撓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絡穴:內關: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




三焦經


原穴:陽池:腕背橫紋中


絡穴: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


輸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




膽經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絡穴:光明: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輸穴: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第四趾關節的後方




肝經


原穴、輸穴: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絡穴:蠡溝: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特別推薦葫蘆中醫定製苗氏

天灸熨通九子扶陽包

秋冬季節溫經散寒,扶陽固本必備



苗氏九子扶陽包


長按識別,一鍵定製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網路,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




慶祝葫蘆中醫淘寶店上線,酸梅湯5折秒殺




點擊店鋪首頁搖動紅包可領取酸梅湯專用20元優惠券,用券後19元/盒(團購價39元/盒,每個ID僅限1盒),與店鋪其他包郵產品同購,還可以減免6元郵費。


如何半價秒殺




淘寶:搜索店鋪【葫蘆中醫】,進店後選擇店鋪首頁搖動紅包,領券後下單自動抵扣,有問題諮詢旺旺客服。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即團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10個女人9個乳腺增生?中醫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案
學習中醫可以得到哪些證書?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益氣生津,滋陰降燥酸梅湯,今日5折秒殺
林傑:疾病的本質

TAG:中醫思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