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安新區的歷史特徵:新石器、東周漢和紅色文化圈

雄安新區的歷史特徵:新石器、東周漢和紅色文化圈

  新石器、東周漢和紅色文化圈

  如今,白洋淀周邊的紅色文化圈和東周漢文化圈以及新石器時期文化圈一起,

  成為了該區域三大重要的文化特徵。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河北省

  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三大文化圈加上以燕南長城

  和遼宋邊關地道構成的兩條線基本概括了雄安新區最重要的歷史特徵

聯合考古隊在容城縣南陽村考古,發掘古燕國城牆遺址。 攝影/劉向陽

  5月28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身穿淺綠色T恤衫,戴著白色手套的考古隊員們來到這裡。作為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的隊員,這是他們加入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之後第一次一起工作。

  這裡的一所廢舊工廠經過改造後成為了考古隊員的工作站,未來的三年到五年間,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他們將在這裡展開雄安新區的考古工作。

  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雄安新區的考古工作將是一項長期持續性的工作,之所以選擇將工作站設立在此地,首先是考慮到這個位置比較接近雄安新區核心區,未來的考古工作可以由此輻射整個新區。其次是因為這裡依託著雄安新區最重要的一處古遺址——南陽遺址。

  這一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來到現場,為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揭牌,並向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授旗。自此,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正式展開。

  南陽村村南幾百米處就是南陽遺址的發掘現場。為了避免颳風下雨以及陽光直射對發掘現場造成影響,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在這裡搭建了一個長46米,寬10米的文物防護棚。

  迄今為止,南陽遺址2017年度的野外發掘工作已完成過半。

  「南陽遺址不是一個孤立的遺址」

  容城南陽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位於容城縣城東 14 公里的南陽村村南 200 米處 , 遺址的東、南、西三面有故河道。遺址呈長方形 , 東西長 800 米 , 南北寬 700 米 , 面積 56 萬平方米。

  一切始於1981年的春節,容城縣文化局的孫繼安等人在晾馬台鄉進行考古調查,在南陽村附近,發現了幾處較大的古代遺址,並徵集、清理出銅器、陶器和骨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一些文物上有銘文和陶文,後經查閱相關歷史文獻,南陽遺址的出土文物和文字具有明顯的燕國風格。文獻記載春秋早期燕桓侯(公元前698-公元前691在位)徙臨易,這個臨易便在今河北雄縣、容城一帶。而1988年,南陽遺址一帶又出土了帶有「燕侯載之莘鋸」銘文的銅戈三件,燕侯載即戰國早期的燕成公,這表明了戰國早期臨易仍是燕國都城。

聯合考古隊在容城縣南陽村考古,發掘古燕國城牆遺址。 攝影/劉向陽

  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階段聯合考古隊在南陽遺址所進行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發現,確定了南陽遺址東南、西南角城垣、南城垣、北城垣局部和西部大型夯土區和陶業作坊區,南城垣長700餘米。新發現南陽遺址周邊10處同時期文化遺存,形成以南陽遺址為中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東周、漢代遺址群,為確定南陽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

  「整個一圈的城牆都可以落在圖紙上,證明它是一個城址是沒有問題的。同時也可以確定南陽遺址一帶是一個人口比較密集,比較繁榮的區域,南陽遺址不是一個孤立的遺址。」毛保中向《中國新聞周刊》這樣描述目前的考古收穫,「現在只是初步的地面調查,還不能判斷新發現的10處遺址各自的重要性,具體的內涵還需要通過進一步勘探發掘來確定。」他補充說道。

  雄安新區地處太行山東麓。兩周時期,地處燕南趙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遼時期,是中國北方政治、經濟中心。所涉及的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新石器時期、東周燕文化、宋遼軍事遺迹、抗戰紅色文物等文物資源豐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顯示,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89處,其中遺址類遺存超過80%,從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1000年前的宋遼時期遺址均廣泛分布。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容城縣南陽遺址和雄縣宋遼邊關地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包括容城縣上坡遺址、晾馬台遺址、黑龍口燕長城,安新縣梁庄遺址、留村遺址、山西村明塔、陳調元莊園和雄縣陳子正故居。另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

  200平方公里文物

  調查工作全部完成

  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牽頭,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及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雄安新區三縣文保所等單位參加,統一編隊組成。

  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次組建聯合考古隊,主要是考慮到雄安新區面積大,考古工作任務急迫。今後根據工作進展情況可能還需要邀請其他省市的文博考古機構一起參與。

  根據新區聯合考古隊的調查成果,截至目前,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文物調查工作全部完成,登記各類文物遺存79處,其中調查新發現44處,複查35處。下一步將在對遺存點進行科學分類分級評估的基礎上,明確保護對象及相應的保護措施,為新區建設提供依據。

  2017年5月24日至26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安排相關工作人員深入容城、安新和雄縣三個縣境內,對燕長城展開前期的考古調查,探尋燕南長城的分布。調查組一行由容城縣黑龍口燕南長城展開踏查,先後踏查了容城縣黑龍口——留通村,安新縣山西村——申明亭——大王鎮——大張庄,雄縣十里鋪——龍灣鎮——楊家場——潘莊子——北舍興,最後於雄安新區燕南長城最東端(雄縣、霸州和文安交界處)結束。

  通過三天的踏查,調查隊對燕南長城在此三縣境內的分布和走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長城本體周邊環境進行了考察,初步掌握了九個重要點段。此外,在雄縣境內發現了幾處戰國遺迹,採集到了大量陶片標本。

  6月12日至1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及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的遙感考古隊深入容城、安新和雄縣三縣境內,探尋雄安新區的自然環境和古代遺址的分布規律,以及歷代水系變遷和湖淀的形成,為下一步開展環境遙感考古調查做準備。

  之所以設立遙感考古隊,與雄安新區特殊的環境有關。雄安新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走廊地帶,水域多,底層淤積深厚,眾多類型豐富的古遺址埋於地下。而遙感圖像能夠大範圍反映地形地勢、地貌景觀、水系和植被等變化特徵,對於探尋佔地範圍較大的遺址、城址和聚落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湖北省海達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研究院將採用機載激光技術對雄安新區開展遙感測繪工作,預計2017年年底前完成。

  在2017年6月27日舉辦的「雄安新區歷史文化與遺產保護座談會」上,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表示,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構建雄安新區博物館體系,在歷史維度上重點突出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2500年前的燕國文化、千年前的宋遼邊關文化和近代的紅色文化,並有選擇地建設專題博物館和主題遺址公園。

  三大文化圈以及燕南長城和

  遼宋邊關地道構成的兩條線

  雄縣古稱雄州,隋代設瓦橋關於此,曾是北宋時期的邊關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宋將楊業之子楊六郎曾在此地鎮守三關長達16年之久,在抗遼保宋的征戰中,楊六郎曾多次大敗遼軍。

  「在這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楊六郎是運用何用軍事防禦手段出奇制勝的呢?」這個問題一度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1964以來年,雄縣境內祁崗、孤庄頭和邢村相繼因打井、灌溉和取土等活動發現青磚結構洞穴,後經專家鑒定,為宋遼時期用于軍事防禦的地下通道。隨後在進一步的勘察中印證,宋遼邊關古戰道自西南向東北,橫跨了雄縣、霸州、文安和永清等縣市境內,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總面積達1600餘平方公里。

  地道在軍事上有三個用途:一是藏、運兵;二是迅速傳遞情報;三是用聲學原理監測敵情。古地道曾經出土過醬釉缸、彈丸、鐵鏃等。地道內的水缸,經中國聲學研究所的專家論證,除生活用途外,它在戰時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功能——監測敵情。將缸覆置,兵士將耳朵緊貼缸底,可以聽到遠方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的聲音。

  自此,宋將楊六郎多次打敗遼軍的謎團才有了答案。

  後來,經中國文物考古、遼宋金史、古戰爭史和旅遊地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鑒定,一致認為,這樣巨大的地下防禦性軍事工程的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中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見的發現。

  1993年6月,邢村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修復了近200米供遊客參觀,並列入了升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5月,雄縣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2013年3月,遼宋邊關古戰道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白洋淀又是風雲際會之處,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的雁翎隊,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是寫在安新縣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的一段結束語。館名是由曾率部馳騁冀中戰場的開國上將呂正操在99歲高齡時親筆題寫的。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中部,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為了鎮壓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軍於1938年強迫當地獵戶交出土槍土炮,獵戶以漁獵為生,這樣一來,等於直接切斷了他們的生存來源。這個時候,中共新安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和區長李剛義來到獵戶集中的大張庄村,召集獵戶開會,號召組織抗日武裝。22名獵戶當場報名參加,自帶槍排、大抬桿和火槍組成抗日武裝。由於火槍和大抬桿的引火處容易被水打濕,便插上雁翎。「雁翎隊」的隊名便由此而來。

  如今,白洋淀周邊的紅色文化圈和東周漢文化圈以及新石器時期文化圈一起,成為該區域三大重要的文化特徵。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三大文化圈加上以燕南長城和遼宋邊關地道構成的兩條線基本概括了雄安新區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特徵。「目前考古隊還在進行全面的摸底工作,以此來了解文物點大致的情況,2017年年底之前將會完成雄安新區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的考古調查,2018年繼續100平方公里核心區的文物勘察,為新區建設提供空間。」毛保中說。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甜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草根時代·周王室的隕落
勿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腹——「是皆秦之罪也」正誤
從周人的遷徙歷程,駁斥周朝的「兩京論」
才華橫溢的東周太子—王子晉,本是當王的好苗子,卻做了神仙!
東周還算「周」嗎?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