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蒼穹下的小鎮之武林軼事

蒼穹下的小鎮之武林軼事

武林軼事

我的同窗好友郭奎傑在編輯塘沽區志的同時,又隨手編注了北塘方誌資料輯注人物一欄中,在二十三頁中有一記載如下。

鄭庄字南華,幼有大志,以豪俠自喜。嘗讀班超傳,嘆曰:大丈夫當如此!遂棄制藝,習韜略,起家至參將。值鼎革,隱居北塘。北塘者,海濱也,每見風雲接地,波浪兼天,則濤然感泣!有子曰之僑,為擇師,罕當意者。一日,晤王師旦,喜曰:此其人矣。因具厚幣延之。至日與師旦,談古今治亂興亡之故,奮袖掀髯,不自知其老也!居久之,卒。

註:參將,明代鎮守邊區統兵官,位次於總兵,副總兵。清朝時,也稱為參將,為正三品武官。

鼎革,清兵入關統治中國。

前些天,見家鄉一老兄弟,他知小鎮舊聞甚多,他講了一段家鄉人有武術的故事,也算是軼聞現錄於此。

家鄉人出門在外,在外地自稱海下北塘。北塘,海濱也,是有水的地方。

原先是一小漁村,隨著歷史的前進,外來人口的增加,逐步形成一個小鎮。人們世代生活在這裡,是這一片寬闊的海水養育了這裡勤勞樸實的人們。而且,大自然也為生存在這裡的人們提供了卓越的條件。每年初春到深秋,這一段捕撈魚蝦的好季節。小鎮的漁船大略分三種船,一是插網艚子,二是打漁船,三是買賣船。

清晨多是西風或是西南風,插網艚小船不大約有兩丈四尺長,寬有五尺多,一個小風帆乘風出海作業。這種船小,只能在河口不遠處拋錨捕魚。傍晚,風向又轉為東風,乘勢回到小鎮。

打漁船比較大約有五丈多長,寬有三丈多,三個風帆是一種長方形船,出海在渤海彎一帶作業。隨季節魚群的來到,捕撈各種魚蝦。

買賣船,就是今天人們說的運輸船。這種船更大,聽說最大船有五個桅杆,一船能裝五六十噸貨物。雇來的夥計們開船向山東進發,養船的東家們,並不坐船一同去。而是走旱路坐火車到煙台龍口一帶,與當地客商看好貨並付好價錢,單等自家船到「從山東運來蘋果,梨,花生,栗子等乾鮮水呆。或是去東北牛庄,旅順販運各種糧食到小鎮。獲取利潤。

我這個老鄉,還是多年前,聽都已不在人間百歲多的老人們講述的。前幾天,我還問過此事,他說甚本上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民國初的事了,秋後的山東正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有東家在,夥計們裝好乾鮮水果後,船東家又從原路返回小鎮。夥計也準備返航回到家鄉,只是風向不對,只好待風向轉向東南風時既可開船。當時,還沒有機帆船。船兒遠行只好靠順風順流時才揚帆啟程。夥計們苦等幾天不見動靜,年輕人們又經不住寂寞,相互離開船到龍口街里看一看。想不到,只因區區一點小事,與他們發生了爭吵。原先夥計們還以為年輕有氣力,三個不怕四個不行呼。沒料想,不是人家對手。反倒強龍壓不住地頭蛇,眼看不好,一個個灰溜溜跑回來。上了船,急忙撤了上船的橋板,船上的人下不去,岸上的人也上不了船。岸上,這時圍觀了好多人。與那些與夥計們打架的人沒辦法,跺腳高聲罵的一聲比一聲難聽。船上的夥計們自認敗將,沒有幾個吭聲的。

這時,船尾處有一艙蓋被打開了。露出一個腦袋來,四十多歲,此人其貌不揚,一天也沒有幾句話。這個人是船上的伙夫一個做飯的。夥計們時常拿他開玩笑找樂,不是踢襠褂(土語,踢屁股)要不捋一管(土話,就是張開手從後腦門用力捋到脖子)。這都是嘻笑打逗中瞧不起人的動作,他也是嘿嘿一笑而過,從不計較。

就見他慢慢爬出船艙說道:往常看你們個個都頂嗆,到如今怎麼連個屁都不想,窩囊真是一幫窩囊費。一邊說一邊來到船舷右側,看看岸上露胳膊卷褲子的年輕人罵的正起勁。就見他對著這些人說:諸位,我來說幾句,不敢說,我們船上這些人作的對不對,咱們都是有爹娘的人,不要罵人出格才對。我們船上的人做的不對,請諸位讓一碼,有事好商量,我為我們的人得罪了諸位,在下我向諸位賠禮了。說罷,深深躬身施禮,表示謙意。

岸上的年輕人見狀更是不依不統。就見他微微皺起了眉頭。轉身向那個艙走去,同時,向空中揮揮手感到西風漸猛。船上的風標擺動的有些歷害。下了船艙不一會舉起了一木盆出來,裡邊還有沒有燃燒完的煤和灰,來到船的右舷隨風就勢向岸上人群撤去。人們見煤灰和炭火迎面襲來,跑不及的燙的嗷嗷直叫,雙眼被灰迷的睜不開吋。就見他躍身一個箭步跳到岸上,原來這也是一個小計謀。拋灰是為了打開一個場子,也是震懾一下不知高低的年輕人。雙腳落地後,沒有了往日那弱不經風的樣子,南拳北腿一齊並用。瞬間,有幾個人己經負傷倒地。剛剛施展了這麼多年沒有用的功夫,還沒有打上癮。就聽得圈外有人高喊:不要打了,都是一家人,大水沖了龍王廟。聲音落下,有一老者走向前來。高聲問道:壯士,你這武藝從何而來?見此情他並不回言,只是很警惕的望著這位老者。老者笑了:如果我沒有猜錯,你姓齊,對嗎?你的武藝是你娘教的,你的小名我都知道。

突然這幾句話觸動了他,心裡想,干里之外的老者說的都對,他怎麼會知道呢?原來,他就是這的人,聽他娘說過,做姑娘沒有出閣時,和弟弟一起在家習武。姥爺把自己全身武藝全都傳授了他們姐弟。結婚十年後,其夫病故。弟弟外出久不歸來,娘家又沒有了親人也不想另嫁。於是流落在小鎮,給一些有錢人家看門護院。

老者忽然話鋒一轉溫聲的說:孩子,我就是你娘的弟弟,你的親娘舅啊。他聽後,雙膝跪下大聲說到:舅舅,孩兒給您磕頭了。老者扶起下跪的外甥,四目相對淚流滿面。一場風波過。

從這後,他的事在小鎮傳開,人們不在小瞧他了。人們送給了他一個綽號:齊俠列。

在小鎮,我家宅院的北側有個大院,種有幾株槐樹和好多花草。南房三間為一明兩暗北方傳統的住房。西邊一頭租住有一戶,家中老人只知姓馮,什麼名字到今不知。人們習慣稱其馮師傅,老人會功夫有武藝。聽說在山東濟南府鏢局裡混過事由。臨近解放,一家人先到了河那邊前庄生活,後來就搬到河這邊,在這大院住了有近四十年。馮師傅箍的各種水筲手藝特別好,木匠活也不錯。

馮師傅家裡有好多冷兵器,雙板斧,長槍,寶劍,朴刀,三截棍,關老爺的青龍偃月刀等,算起來有十幾種兵器,都是銅鑄打成。一年三百六十天,除去過年歇幾了或是下雨除外,幾乎給徒弟們天天傳授武功。

太陽落山後的半個小時,馮師傳這個點掐的很准,都是一身黑綢武服手提關老爺青龍偃月刀,第一個出來擺好兵器,後邊小徒弟們一一跟隨,把拿來的點器分列擺放在兩邊。這有一片空地,還有路燈的照耀,條件不錯。

馮師傅白凈凈的臉不喜言語,個子不高,手大腳大。個子不大步子邁的大,走起路來沒有什麼聲響。就是有一個毛病,老是搖頭。不知睡覺時還會這樣。他待人很好,對徒弟們很嚴格,說是學武就要有個樣子,不能吊兒浪當。外人誰都不許摸兵器,我經常看他們練武,有時也會拿過一兩件就那麼瞎比試。看到後,馮師傅只是笑,並不責備。有一次,花好月圓,我算是開過眼,見了大世面。有用繩子連好的十幾節竹子,高過人一頭。每節竹桿都有一個徒弟扶著圍成一圈。馮師傅圍著轉了好幾圈,一圈快似一圈。突然,人己站在竹桿上,沒有人說的清怎麼躍上去的。不過在上面來回走動沒有多大功夫就下來了。

後來,這每到夜晚很熱鬧,學的看的有不少人。馮師傅決定成立一個英雄會,用自己的功夫來擴大宣傳武功健身的實用性。經上面領導同意後,自己出資給徒弟們換上義和團的行裝,逢年過節,這些習棍弄棒的年輕人算是給南庄的馮師傅臉上增了光。沒想到,一個文化革命把這些民間人們喜愛的花會,說的一團糟,被扔到了一旁。後來,我下鄉回後,也沒有聽到什麼恢復英雄會的演出。再後來,聽說,馮師傅全家搬出了小鎮。今天說到馮師傅,年近百歲之多了。

1.使用微信「掃一掃」上方二維碼;

2.長按二維碼顯示「識別圖中二維碼」打開即可加入。

3.點擊手機內置「分享」圖標,選擇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天津第一駕校資深教員執教,現招生報名。學費合理,保證上車時間和通過率。報名時提到「塘沽記憶」可以優惠。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學生,外地在津工作人員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塘沽記憶 的精彩文章:

嘛叫天津人的「苶大膽兒」
一場秋雨一場愁
新河舊事外篇之六
心留荷蓮一片香
塘沽「三百噸」的由來

TAG:塘沽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