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麗鄉村,普寧市半徑村

美麗鄉村,普寧市半徑村

在普寧市大壩鎮半徑獅山之下,銀湖之北,鐵山之西,有一座美麗鄉村~半徑村。就讓鏡頭帶我們去看看一下吧。

家鄉是每個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是每個人心中最美最神聖的地方。牽掛家鄉的情結飽含著在外遊子最深的思念和最真的問候。家鄉,有著我們歡樂的童年;有著我們最初的夢想;有著我們成長的足跡;有著我們最深刻的記憶。

半徑村有普寧境內獨一無二的字祖倉頡廟,有罕見的清代字紙墓,有明代保存至今比較完整的古幕。村文風鼎盛,清代曾出有舉人黃大卿(陳大卿)、廖亞祿(陳其典)。

銀湖晚霞

黃氏一世祖祠外景

黃氏祚鳳公在半徑鄉開基繁衍

至今四百餘年。據說,生於福建的祚鳳公與其弟祚凰叔公舞獅為生,青年時入潮,路經梅州,揭西洪溝,普寧里湖,最後在半徑鄉開基創作,娶珠玉廖氏媽,繁衍至今。

1963年8月20日油印《半徑村史》其中一句話:『『1566年(明穆宗)有一戶姓劉的和一戶姓廖的已經在此居住。1644年(清順治)由福建莆田曹厝內一戶姓黃的和一戶姓陳的等七姓(黃,陳,廖,丘,張,杜,蔡)由金帶圍等地陸續遷入。此時半徑村約200人。』』

註:據《半徑鄉黃氏族譜》

回憶(老照片),由鄉親提供。1986年照的

總有一些記憶,縱使滂沱大雨也淋洗不掉,縱使驚濤駭浪也沖刷不盡。恰似一株千年老藤,緊緊纏繞在心上,將那蟠龍虯錯的老根深深扎入心底,任憑歲月的流逝,也絲毫未曾放鬆過。

時間就像一把篩子,篩掉那些寡然無味的沙子,留下一些值得我們再次體味的回憶:或喜或悲,或值或悔。然而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擁有過,曾經體驗過,曾經笑過,哭過,愛過,恨過……

樸素 善良的村民

萬里歸來年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定風波》

半徑小學新貌

愛的道路是悠閑的,無限閑適,沒有任何逼迫性,溫馨,甜蜜,充滿美景,一路前行,一路品嘗,慢慢欣賞,慢慢遊盪。

三山國王廟(玄天古廟)

玄天古廟是一間二落式,內奉祀玄天上帝、三山國王、指揮爺、大使爺、天后聖母等諸神。玄天古廟相鄰東面的大聖古廟,為三間二落龍虎井格局,廟中奉祀大聖佛祖、註生娘娘、珍珠娘娘。

綠油油的青山

時光飛馳而過,時間如煙般消散。透過歲月的縫隙,回望來時的路,少了些許感動和期許。忙碌的日子只顧低頭趕路,不經意間錯過了很多風景,倉促間無法將美麗定格收攏。繁華過盡終是平淡,人生的舞台我們盡情演繹,或感動,或驚喜,或悲泣。點滴精彩,點滴收穫,都是生命的饋贈,始終相信美好在路上。

半徑村後塗水庫景色

站在半徑村後畔山望四方

如果說素是一種淡淡的味道,那美往往就帶一種強烈的脂粉氣。這素美就是一種綜合的小花,濃淡相宜,不躁不喜。

鄉村的魚塘,感受到水鄉的氣味。

綠色的田園,它很快進入少年的鏡頭,讓它保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高壓架傳送了人類的光明,也好像成為半徑村的南大門衛士,日夜守護在南大門。

綠色的田園北端,銜接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居。

一片柑園,好像透露出半徑村民,等待著豐收的心境,金鳳花的到來,讓桔園一片綠中點綴紅花,也以各自的特色美,奉獻出一份力量。

清轍的湖水,綠色的草地。美麗的湖畔早已成為村民務農後散步談心的好去處。

陳氏祠堂,現已存一牆。

據村人介紹,半徑陳氏遷自饒平黃岡。

黃氏始祖祠的西面山麓上有一片新老不一的聚落,俗稱陳厝。據說,清中葉黃氏四世黃大卿中舉之後,黃氏逐漸興旺,在建黃氏始祖祠後,更是興隆。相傳,陳厝有族老在黃氏建始祖祠時遣族人前去觀看,大概是說,若祠的照壁建後而不貪多,黃氏將成氣候,陳氏在此將不太好發展,若貪多建至溪河邊,風水即破,陳氏還可持續,結果言中前者。此後,陳氏陸續有外遷,有分至池尾東山、池尾高埕、大壩九江者。 另外,也有遷出寨內,另建新寨者,即如今黃氏始祖祠西側的陳厝。陳厝寨的老聚落較為零散,部分已無人起居,新的在西側,是幾座下山虎厝。比較特別的是,陳厝於寨池邊置建了一座三山國王廟,是為獨有。(參考資料摘抄)

淡淡滑落的是歲月的痕迹,

我們,只在驀然回眸中,

捻花,微笑,感嘆歲月依然靜好。

鐵山之西,美麗鄉村。

美麗山莊

休閑清靜的小屋,也不甘寂寞,點綴在水果園中。

山水相交

紅綠相爭

特色農作物,蕃薯。也成為鄉村的老居民之一。

特色農作物,地豆。也成為鄉村的老居民之一。

特色農作物,姜。也成為美麗鄉村的新遷居民之一。

一世祖祠,老寨,池塘。默默地觀看到了村裡的幾百年來的酸甜苦辣,見證了人間善惡。

黃氏一族自祚鳳公在半徑鄉開基繁衍至今四百多年。

以禮施,以禮報,當自強不息!

黃氏家門的子孫們記得也回來宗祠看看哦!

舉人公的旗杆夾

鄉里的伯公,保佑著幾千村民。連出嫁後的女兒也受到保佑平安,所以每年三月廿九生日,也成為出嫁女兒相約來答謝神恩的日子。

成片的民居,讓我們看到了獅山下的水風寶地,哺育著幾千村民。

大夫第,時間流逝,但是流不走半徑村民在風水寶地獅山下的成果,一代文人的出現。

狹小的厝巷,讓人感受到當時村民凝聚力。

村裡牌坊,見證到旅外鄉親對故鄉的熱愛。

東山寨(廖氏)居住地,也成為半徑村的一份子,默默見證到異姓之間的和諧。

東山寨在獅山的東面一座小山包,因其所處地理位置而名東山。東山南麓是半徑廖氏置建的寨圍,寨東有一排竹竿巷厝,另於寨前幾十米外新近還擴建有一個九街七座的厝局。東山的西南麓,有新墟按,俗稱東山庵,庵東相鄰有一座奉祀字祖的倉沮神廟。

新墟庵,原名准提庵,初建於獅山東面盧厝寨邊。因鄉紳倡建新圩於半徑村東橋頭邊上,即來移庵於彼處,併名新墟庵。後因圩未能建成,庵中諸佛菩薩等便臨時請至東山西側的倉詛聖廟中。直至現代,鄉眾在倉詛聖廟西側建起新庵,原名新墟庵,又俗稱東山庵,以安置諸佛菩薩。

倉沮聖廟,俗稱字祖廟,是一座三間一落式的廟宇,是供奉漢字創始人字祖蒼頡、沮誦的廟宇,在普寧境內是獨一無二的!半徑的這座字祖廟建於何時?現無人知曉。據半徑村的老人介紹說,在七八十年前,字祖廟僅剩後廳、左房間、左側一堵牆,其餘皆塌毀,當然神像、大門樓門額皆存,後來依照原格局進行重修,即如今所見的這個樣子。

百年老屋也不甘寂寞,長出綠草,點綴出綠色鄉村。

綠色的草原,也為鄉村增強了綠的感覺。

綠色的信息

環保,沒污染的地方,老牛也來說我也是這裡的成員。

人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自己的生活,來面對周邊的人和物,只有你能夠直面這一切時,你才會發現,什麼是勇敢。

路通,心通,財通,政通。

西門的黃氏萬祖祠(敦睦堂)

廳匾『『敦睦堂』』。分金子午兼癸丁。

敦睦溯源,前堅厚澤深仁,蔚成盛族;

睦鄰及遠,哲嗣致誠講信,丕振華宗。

東門的爛祖祠(美德堂)

六世祖學爛祖祠,座落於大池溝路下,分金為子午兼癸丁,前面為三山門,左右為子孫門,前後全深八丈三尺。因公號士美,故中廳上匾牌為『『美德堂』』。

寨龍山上看鄉村

半徑村的石豬

獅尾寨(蔡氏)居住地

據蔡氏族人稱,半徑蔡氏遷自梅塘社山。

蔡氏祠堂

清水師提督方耀在潮興學,每年僱人赴各地收羅字紙滌凈焚化,後埋入字紙灰墓,以示惜字崇文詩禮教化。

普寧半徑山上的恭瘞字紙灰墓,即當時方耀所倡建的其中一座。

明代古幕(幕主陳姓)

圖文/黃東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童兄弟的小窩 的精彩文章:

惠來縣葵潭鎮新聯缶窯村
遊記 普寧市雲翔寺
普寧市七星洞勝地
潮汕的三大黑暗料理
莫負人間四月天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