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紫霄建築美學的意境體味
紫霄,這個詞有著詩的靈性與神的意境。
在武當山的紫霄大殿門額的正匾上刻著四個莊重端正的描金大字——雲外清都。
這實在是對武當山紫霄宮的一個精到的概括和合體的讚譽。
武當山古建築方圓縱橫八百里,僅核心區就有九宮八觀,還點綴有數處庵堂。紫霄宮在武當山宏大的建築群中有著顯赫的地位。它始建於宋代宣和年間,南宋庚午年遷建,毀於金末。元代復建,明永樂大建,嘉靖三十一年又擴大整修。如今,它以保存最完善的資格,成為武當山古建群的典範圖本。經歷了近千年風雲變幻、洗劫沉浮,它更顯示出一種遺存文化的崇高與珍貴。
紫霄福地賽蓬萊。莫麓雲/繪
「紫霄宮」的名字,元代全稱為「紫霄元聖宮」,是紫元君超度真武到武當修鍊,按照「擇其眾峰沖高紫霄者居之」的標準,精心選取的神靈之地。因而經史上說,「紫霄者,玄天之別名也。」明成祖朱棣聖旨欽定「紫霄道場為真武顯聖之靈境」,永樂十年又賜額為「太玄紫霄宮」,是真武大帝得道升天,在道都神系中有了「太玄元帥」地位後,往返於天上人間的一處行宮與佈道顯靈的聖壇。
從劍河橋蜿蜒盤旋而上,一種幽靜清肅的感覺便漸趨濃厚。
在兩峰圍合,紫色盈盈的一個山口停車下來,站定腳步,心中就有一種恢宏大劇上演前等著拉開帷幕的激動。靜下心來,仰視環顧,只見青石雕欄圍定一泓碧水,靜影從容,波瀾不驚。上設一典雅石橋,略顯溫和的弧度如虹如月。想必這就是為紀念先祖而建的禹跡橋與禹跡池了。
拾級而上,是展現神之威嚴的龍虎殿,懸山頂式,斗拱勾檐,紅牆襯著綠色琉璃瓦頂,門外兩側的八字牆如翼雙展,琉璃五彩瓊花,仙禽圖案,透露出一些道教與世俗融合的信息。
這裡的莊嚴是樸素悠然的,只是讓你等待驚嘆之前的一個過渡空間。
紫霄宮香爐
穿過龍虎殿的明間走出後門,登階而上,你才能開始領略紫霄宮的宏大與鋪排。它的全部建築坐落在次第展開的台壘之上,佔地約十萬平方米,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展開。御碑亭沉雄聳峙,龜形龍子背馱御碑,青石雕琢渾然一體,其巨大與沉重的背後,有想像難以企及的古建築之謎。
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便是朝拜殿。
殿內的真武大帝、張三丰造像,威嚴生動。左側的一座化香爐,坐立在石雕須彌座上,玲瓏別緻,是鑒賞明代琉璃製作工藝的實物精品。
沿中軸線台階放開視角,東西道房、左右配殿,呼應有序、井然鋪展。終於,在一個眾臣朝儀般的建築群的呼喚下,紫霄大殿在拾極而上的期待與仰視中突現出來,恢宏琨瑝地出場了。
它聳立在三層飾石欄丹墀崇台之上,古建術語稱之為「大式九脊歇山重檐頂式」,按內槽外槽營造,屋面用翠色琉璃瓦件鋪蓋,上檐角翼為飛龍,下檐然翼為彩鳳,流金溢彩,富麗堂皇。殿後有殿,形制簡潔,裝飾素雅,神仙孝敬父母與人間倫理同構,體現了宗教建築的道德教化內涵。
在頂層壘台之上,撫欄全瞰紫霄宮,有一種聆聽交響的震撼,也有一種超然於人間的曠怡。條石壘砌的層台、方石鋪成的墁地,雕石圍就的護欄,構成一個宏大的中軸框架結構。在這個系統中,建築物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欲揚先抑,先疏後密,首尾相顧,在一氣呵成之中,相互映襯。
紫霄宮夜景
明代修建武當的總指揮之一,駙馬督慰沐昕寫有一首讚美紫霄宮的詩,道出了其建築的神妙:
紫蓋重重列上台,根盤百里勢縈迴。
丹崖翠壑參差見,琳館珠宮次第開。
燦燦祥光環太乙,飄飄仙佩下蓬萊。
客來莫問當年事,且倚雕欄看榔梅。
當大官的能寫出這種好詩實屬不易。其詩境不僅展現了紫霄磅礴的建制氣勢,而且描寫了燦爛而精湛的工藝。但最重要的是他提示我們,在觀察鑒賞紫霄宮作為道教建築時所展現的天人合一、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神妙藝術境界。紫蓋重重、根盤百里、丹崖翠壑,倚欄可看榔梅,賽過了蓬萊仙境。
站在父母殿的樓閣之上環顧周遭,四圍林木蒼翠濃郁,與起伏成韻的琉璃瓦陣相互映襯,肅穆莊重,靈氣溢盪。整個建築群在依山就勢與綰峰合水中,盡顯仙闕的壯麗神韻。
紫霄宮背靠著雄勁逶迤、氣勢如龍的展旗峰,面臨清澈沉靜的禹跡池。左邊的青龍背與右邊的白虎埡攜手作環形護衛。宮前正對大寶珠與小寶珠伯仲二峰,遠景又遙對五老峰。「煙飛澗壑馥、風動泉林通」的香爐峰,「撐天拄地管城君、脫穎緘封五色雲」的大、小筆峰,如同造物主安排一般擺在宮殿之前,好似神仙伸手可取。
如此岩、澗、峰、壑,大大小小,環繞左右,各得其所,有如天造地設。隨四季變化,氣象萬千,景色各異,宛若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
莫麓雲筆下的紫霄宮
這樣的風水寶地,如此順理成章、自成局面,似乎是神的安排,要造就出如此輝煌的重要建築。山水對宮殿呈呼之欲出之狀,宮殿對山水呈點睛綰轂之態。按照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的堪輿原則,主山、青龍、白虎、案山、朝山、明堂、水口諸要素,無一不精當俱全,完全可稱為傳統風水文化踏破鐵鞋難以覓到的一個典範例證。
面對這個渾然天成的古典建築傑作,我們似乎無法從理性上判斷,是存在重要,還是發現重要?是自然重要,還是人文重要?
若從道教文化的窗口稍作窺視,我們很可能會認為。真正的藝術很可能是理性與詩性、靈氣與自然,在神性的媒介作用下,兩忘融合,重現於道之境界的結果。
是的,這就是「雲外清都」。這就是道家對仙境追求的具體化與對象化。
紫霄宮飛檐
「仙」字訓詁為「老而不死曰仙。遷也,遷入山也。」風景秀麗的山嶽就是仙人清修的神靈境界。清心寡欲、無為不爭的心態,與奇山異水清新優美的所在,有著感性上的血脈聯繫,環境已成為仙家生命價值形態的宗教寫照。
有了這番感悟,在沿途返回的過程中,你就會用靈性的眼光再度體味紫霄宮風景的內涵。不同的角度觀察,猶如鏡像的組合剪接、搖動調諧。一層平台一層景緻、一座宮觀一重風光。峰巒岩洞,因有宮殿樓閣的象徵提示而賦予了宗教文化的靈魂主題;宮觀樓閣,因其山水的呼應而有了自然的依託與美化,如此相得益彰地拓展出畫面精彩、景深迷人,建築與自然不斷融合變化的審美空間。
驚嘆之外,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紫霄宮以宗教建築的語言,闡釋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存智慧,以神的名義演繹了神、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這道與自然融合出來的聖境之域,我們似乎聽到了道的宗師在五千多年前對人們的教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禮儀大全
※道學大師陳攖寧:道教修鍊口訣不肯輕傳之理由
※道學理論和四維八相七度探索
※道家古傳養生:三清功
※道教神仙 劉海蟾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