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一窩蜂押注「全面屏手機」,這真的有必要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第一財經,作者:李娜。36氪經授權轉載。
疲態下的智能手機市場遇到了全面屏,就像是找到了一劑救命藥方,雖然苦口,但不妨一試。
特別是在iPhoneX缺席的這個月,縱觀手機市場上的旗艦機型,大多數與全面屏相關,以至於流傳出「現在不是全面屏,都不好意思開發布會」式的調侃。
事實上,全面屏手機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產品,早在三年前夏普就推出了全面屏手機EDGEST302SH,但夏普核心技術是做屏幕,訴求的是屏幕技術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所以投入的資源較為單一,再加上受限於傳統供應鏈導致成品價格過高,這款產品並沒有在市場上引起過多波瀾。
但從技術角度來看,夏普採用的是斜面切割折射的形式,利用堆疊技術將顯示屏左右及上方向邊框無限靠攏,而這也成為全面屏手機最早的解決方案。
市場的爆發需要點火者。
隨著蘋果、三星、華為等一線手機廠商這兩年在研發端和營銷端的介入,全面屏手機才算是得到了「新生」。
全面屏雖然在營銷上已經鋪天蓋地,但從上述分析機構披露的出貨預期來看,今年依然處於初期鋪貨階段。
筆者與多家台灣供應鏈分析機構交談過後發現,如果把今年的全面屏手機出貨量看做為10個點的話,三星和蘋果將會拿掉6個點,剩下的4個點被安卓陣營瓜分。安卓陣營中,以華為去年的出貨量來看,如果沒有犯下錯誤,將會佔到2個點以上,而剩下的2個點,就是目前市場喧囂中的「全面屏風口」。
市場未熟,其實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在風口前,誰也不敢輕言放鬆,冒險和謹慎,選擇跟還是不跟,何時大規模鋪貨,都是一道道選擇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3000元市場正是國產手機廠商最能「長袖善舞」的陣地,在這個價位段,三星和蘋果已經很難攫取更多的利潤和份額,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這個價位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價格段位,與其在現階段與一線廠商搶奪屏幕等供應鏈資源,付出高昂的成本,不如把控質量做出精品,小步快跑,待市場供應鏈起量後再全面鋪開。
市場永遠不乏攪局者,突破「安全線」,不少廠商開始做幾百元的全面屏產品。
例如,某「十八線」手機廠商喊出了「全球首款千元全面屏手機」的口號,甚至將價格做到了899元。一位供應鏈人士看了它的配置後對筆者說道,「簡直令人髮指,好一點的晶元可能它們也拿不到,拿到了成本也扛不住。」
事實上,要想在利潤空間本就有限的千元機市場上搭載上全面屏,就意味著需要在配置、屏幕等上做出更多的妥協。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塊全面屏的手機,屏幕解析度僅為720P,這樣的配置真的能留住用戶?
更重要的是,面對攪局者,手機巨頭們已經開始提前行動,榮耀推出了「重新定義千元全面屏」的雙攝手機榮耀7X,而搭載自有晶元的小米6C也即將發布,在供應鏈資源加持下,千元機全面屏的行業標準正在被迅速拉高。
對於這場全面屏戰役,榮耀總裁趙明此前告訴筆者,榮耀X系列的銷售量都是千萬起步,為了做好全面屏產品,前期僅僅是測試環節就使用了15000台手機。雖然也有成本的壓力,但他坦言把產品做到極致,以做大銷量的方式攤薄成本。
趙明說,榮耀7X的銷售量底線要去到1500萬台以上才有可能盈利,為此全團隊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那麼,中小品牌是否還有機會贏得這場全面屏戰役?一個悲觀的看法是,很難。
一家手機產業鏈ODM廠商說道,目前市場情況就擺在這裡,只有大品牌和大型ODM廠商才能保障拿到優勢價格,並得到供應鏈的優先保障,所以在千元機市場,小品牌將會很快被洗出市場。「榮耀和小米搶佔地盤,第三名的日子都很難過。」
競爭的核心似乎又回到了原點,馬太效應下,全面屏這一戰,似乎比過去的任何一場競爭來得更為兇猛。


※昆百大五修重組方案終過關,我愛我家高溢價估值堪比IPO
※重裝上線的阿里雲通信,能依靠這背靠阿里的優勢反超嗎?
※Nike 們又多了一個勁敵,傳亞馬遜計劃推出自有運動品牌服飾
※快遞實名制在路上:執行遇冷、信息安全隱憂待消解
※獲6000萬元 B 輪融資,「青團社」要打造兼職界的「企業嚴選」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