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出來?
成人掏耳朵是比較隨意的,想掏就掏了,但是對於小寶寶來說,是不能那麼隨便的,那麼寶寶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出來呢?
一、寶寶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出來
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耳朵不痛不癢,聽力好,「耳屎」不必人工清除。
正常人的外耳道上皮有自潔的功能,到一定時候,外耳道的「耳屎」會隨著顳頜關節的運動(吃飯時咀嚼食物)而自行脫落,不知不覺地被排出。
耳屎」也有人稱為「耳蟬」,醫學名稱叫「外耳道耵聹」。
在外耳道皮膚中有許多汗腺及皮脂腺,它們不斷地分泌液體,這些液體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將灰塵及皮膚的脫屑粘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即形成「耵聹」。
其實「耳屎」能保護外耳道皮膚,吸附灰塵或異物,阻擋小昆蟲鑽進外耳道深處。
平時如果有少量水進入外耳道,乾燥的「耳屎」還能吸干水分。
二、家長不要經常給寶寶掏耳朵
為了清除孩子的「耳屎」,去給孩子掏耳朵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這樣做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寶寶外耳道發炎或癤腫;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反而會使耵聹分泌增多;
如果掏挖耳朵過深,寶寶不配合,掙扎或刺激外耳道引發咳嗽反射,會傷及鼓膜,發生炎症或損傷。
如果發現寶寶耳內經常有較多的「耳屎」,可酌情定期到醫院取出,平時注意保持外耳道的乾燥,避免發生耵聹栓塞,引起局部的感染。
「耳屎」特別多的寶寶,常伴有外耳道炎症,那就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了。
三、家長會傷害寶寶耳朵的行為
1、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裡面有耳屎,愛乾淨的家長會忍不住給孩子掏。
如果不小心損傷耳膜,也不能馬上發現,等到發現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膿,耳朵往往已經感染了細菌。
2、捏緊兩側鼻子用力擤鼻涕
有的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往往用兩個手指捏住他的兩側鼻翼,讓他用力將鼻涕擤出。
這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險。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3、捂嘴捂鼻子打噴嚏
有的家長在孩子打噴嚏時會讓他憋住噴嚏,或是捂著孩子的嘴和鼻子,這會使鼻部壓力增高,易導致細菌、病毒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4、抗生素用得太隨意
孩子耳朵發炎時,醫生會根據病情建議使用抗生素。
但有的家長認為抗生素有副作用,一見孩子病情稍有好轉就立馬停用。
這不僅不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還會導致藥量不足、藥效不夠,不能完全殺死細菌,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最後可能出現無葯可醫的情況。
5、拍打寶寶的臉
有時孩子調皮任性,性急的家長會打孩子的臉,但如果打到了耳朵,耳膜在大力衝擊下可能受到損傷,出現穿孔。
除了對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外,還會失去保護作用,外界的細菌、污水、異物都會經穿孔進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膿,情況嚴重又不及時治療的話,還會引發腦膜炎等其他疾病。
6、讓寶寶平躺著喝奶
新媽媽在給小寶寶餵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和體位,也可能會給小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
比如說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寶寶夜哭,睡眠質量差?聽聽前輩媽媽的建議
※寶寶攢肚子和便秘的區別
※寶寶吃什麼吐什麼是怎麼回事呢?
※秋季早晚溫差大,0-1歲寶寶秋季該怎麼護理?
※寶寶向媽媽表達愛的10個小動作,你讀懂了嗎?
TAG:親子育兒母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