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審美變遷:美人在骨不在皮

中國人的審美變遷:美人在骨不在皮

成都某高校學生康偉是一位忠實的漢服愛好者,他在校園裡踐行「全日制穿漢服」,除了一些規定著裝的場合,他都會穿漢服。圖/視覺中國

文/鄭依妮

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人的形象開始天翻地覆,再鮮亮的顏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膽的式樣也有人敢試。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滲透著文化的演進和文明的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男人提倡女人「柔弱順從」,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臉部好看比身材好看要重要,「柔弱細膩」的女人被奉為美女。

兩漢時期,「婦容」是女性必備的四項德行之一。那時女人的服裝設計也以功能性為主,奢華的服飾一般在宮廷中才能見到。

在那些含蓄的年代,人們多靠眉語表達愛意,所以畫眉撩漢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技能。閨閣女子日日對鏡梳妝,還要把臉搽得雪白,嘴唇用紅色的顏料,並且輪廓畫得很小。「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這是她們自幼學習的必修課。「面如凝脂」「櫻桃小口」逐漸成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調,到了宋代,最好能天生有一雙小腳,走起路來更讓人覺得優雅。

《十二美人圖》之立持如意,清初宮廷畫家創作的工筆重彩人物畫。

「以瘦為美」的審美從何而來?

隨著兩漢經學瓦解,佛教開始盛行,人的個性得到解放,自然飄逸的美盛行一時。對女性美的評判標準也逐漸趨於外在的個性和精緻。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女性開始主動追求美。

漢代女人大多穿著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腰部束以「抱腰」,並用衣帶來裝飾。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這樣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環佩叮噹,進一步強調了女性的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個性美、自然美成為漢代的審美標準。

唐代豐滿的女性被視為性感的象徵,這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有相似之處。中國最早描繪女性的圖像據說是唐朝的《簪花仕女圖》,從中看出唐代喜歡身材豐腴、面如滿月的女性。現代人講求A4腰、八塊腹肌加上「人魚線」,這樣的身材在中國古代很難有市場。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縱46厘米,橫180厘米。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樸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清雅內斂。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於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國女性以瘦為美的審美趨勢在此定下了基調。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審美情趣也隨潮流轉變,但對女性美的標準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區別。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透過這個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1930年代,燙髮、穿精緻旗袍的女學生。

如今審美趨同化,許多網紅通過醫療美容整出近乎一樣的網紅臉。蛇精臉、雙眼皮、水滴鼻、M型唇和小耳朵被部分人視為精美的五官。一套網紅臉整下來,隆鼻、削骨、光子嫩膚、修髮際線、做卧蠶、墊下巴,一步不少。

心理學家任麗認為,網紅臉成風其實是社會審美能力低下的一種表現。網紅臉的風氣歸根結底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追求誇張,自戀,缺乏對自身發現美、審視美的能力。

2016年6月30日,杭州舉辦網紅臉識別大戰,有親媽認錯了女兒。圖為比賽現場的網紅們。圖/視覺中國

中性風在中國古代已經流行

陰柔的美男子,帥氣的女漢子,「中性審美」自古就有了。

性別模糊的趨勢在近年越來越明顯。李宇春以帥氣征服了不少粉絲,而李玉剛一曲《新貴妃醉酒》讓人難辨雌雄。其實,中性風在中國古代已經流行。

漢代樂府詩《陌上桑》就寫了當時流行的美男子范兒:「為人潔白晰,鬢鬢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大意是男人皮膚又白又嫩,留著濃密的山羊鬍子,走路邁著四方步,氣場十足。在古人審美觀里,美男子應天生有白皙的皮膚,除此以外,還要勤於打扮。古代男人擦粉是很常見的事情。三國有個何晏,官拜侍中尚書,娶了曹操的女兒,貴為駙馬。史書上記載他非常自戀,終日粉餅不離手,「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在21世紀,男明星如果長得比女生還漂亮,也是十分容易走紅的。圖/視覺中國

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對中性美的喜好達到了極至。文有潘安、衛玠,武有韓子高、高長恭。「靠臉吃飯」自古便有,只要顏值夠高,高官厚祿如探囊取物。《世說新語》里還專門辟了一章來月旦士大夫們的風姿儀容。根據那時的審美,男人「面如凝脂,眼如點漆」就是帥。晉朝流行的美男子普遍女性化,容貌秀麗,按照現在的說法都比較奶油。晉代美男子的重要特徵就是美貌、白皙和優雅的談吐。

美男子屈原堪稱古代最會穿的男人,他對自己形象的重視程度絕對和那個1500多年之後出生在西方的王爾德不分伯仲。屈原鐘愛花草,更愛奇裝異服。他用荷葉裁成上衣,荷花做成下裳,「余幼好此奇服,年既老而不衰」。不僅如此,他還頭戴極高的冠,身掛很長的佩飾,香氣四散。「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屈原認為,一個人的品位代表了他的品格。

2005年,李宇春因參加《超級女聲》而出道,掀起了中性風的時尚熱潮。圖/視覺中國

從開放到含蓄,從東方到西方

民俗學家鍾敬文在其著作《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服裝在中國社會裡不僅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符號,其中蘊含著很多象徵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唐朝的名士們大多身穿大袖寬衣,有的也會裸袒胸前肌膚。

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曾經因為服裝問題引發人們對唐代服飾的熱議:歷史上唐代的女子穿衣到底露不露胸?

唐代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織造技術強,人們富裕之後,身上穿的服飾自然是越來越華麗,也更加開放。唐代女性不只露胸,而且地位越高露得越多。唐代的「袒胸裝」領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溝,穿袒領襦裙時通常不著內衣,將胸部袒露以展示豐滿。唐代服飾在美學風貌上有一個從窄小到寬鬆肥大的演變過程,《文獻通考》載,唐初衣裙「尚危側」「笑寬緩」。

西安博物館裡的唐代婦女像。圖/sohu

唐代女性的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她們的著裝之暴露,可謂空前絕後。即便是現在,除了女明星走紅毯的特殊場合以外,普通人在公共場合穿著過於暴露,在中國人看來依然是不得體的行為。

19世紀初,婦女解放運動逐漸深入人心。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開始,新式婚姻在都市裡流行開來。

「新文化運動」對這個時期的女性影響很大,她們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下穿黑色長裙,手鐲、耳環、戒指等飾品很少用。這種裝束被稱作「文明新裝」。民國有四大美人——林徽因、周璇、阮玲玉和陸小曼,她們是年輕人穿著打扮的模仿對象。旗袍漸漸變成了女性的日常服飾。女人開始美而不露地展示身材,也更加向西方服飾審美靠攏。

1930年代,四位旗袍女子與兩位男子的合影。

漢服復興,一種最起碼的文化自信

從上世紀末開始,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無不滲透著文化的演進和文明的融合。中國人的形象早已天翻地覆,再鮮亮的顏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膽的式樣也有人敢試。西裝領帶、喇叭牛仔褲、健美褲、帶墊肩的套裝,都成了當時「時髦」年輕人的標配。

「漢服運動」在近幾年興起。一個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走在鄭州的街頭,這是見諸報道的中國現代第一位穿「漢服」示眾的人。之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長沙、成都等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響應者。

徐嬌與方文山在2013年上海電影節。圖/視覺中國

如今,成龍、李連杰、張藝謀、譚盾、陳凱歌等明星在國際場合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以中式服裝示人。成龍說:「在國外一些大場合,我從來都是穿唐裝、中山裝,我就想告訴所有人,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我很傳統,不希望忘記自己的文化。」這樣的行動與其說是一種個性表達,不如看作是對自己的最起碼的文化自信。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0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可能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唐代十大詩人:誰的人生最浪,誰的淚點最低?
國慶堵在路上的你,可能錯過了庫里
我們的大學還需要書店嗎?
今天是長假第二天,也是你堵在路上的第二天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