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到兒子被兩隻惡狗攻擊,母親捨命護救其實不難,難的是……

看到兒子被兩隻惡狗攻擊,母親捨命護救其實不難,難的是……

《那種親子關係能讓孩子的未來走得比較好?》

01

昨天,看到一個讓人既驚恐又感動的視頻:

GIF/514K

這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監控錄像捕捉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

兩歲小男孩站在草坪上玩,突然被兩隻狗攻擊,孩子的母親看見後,衝過去抱起孩子,拚命護救。

在她家的前門,母親為了躲避狗,把孩子舉起來,但是狗卻試圖從她手臂下方攻擊小男孩。最後,母親只好趴在地上用身體保護兒子,任自己被狗抓咬。

(來源:每日郵報)

看到這個視頻的人,無不為這位母親感動。

是啊,為了保證孩子不受傷害,不顧自己的安全,忍受被狗抓咬的疼苦,母愛有多偉大啊。

不過,轉念一想,有哪位母親不是這樣舍己為孩兒呢?

從孩子出生,我們每晚都要起夜餵奶、換尿片從那一刻起;從我們為了增乳,不顧體型把自己吃得很胖,乳頭被吸破了,還要頻繁地忍痛哺乳的那一刻起;從孩子生病,我們心疼自責,情願病在我們自己身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都成為了偉大的母親。

我想,這是做母親的一種本能,因為母親和孩子本就是共生的關係,孩子好,我們才能好;孩子不好,我們也會感覺痛。

然而,這種共生的關係其實是把雙刃劍,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保護孩子,讓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幾年裡獲得最重要的安全感;也可能讓我們隨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阻礙孩子的心理成長。

前段時間,那個逼女兒一起跳樓的媽媽就是這樣。她怕自己死後女兒過得不好,所以強迫她一起跳樓。她以為,這是為女兒好。這就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的表現。還好後來被救下來。

所以,母親出於本能捨命救孩子,其實並不難,難的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能夠適時地從這種共生的關係中走出來,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逼迫,不強制,始終如一地做一個好媽媽。

02

我的一位前同事,是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公司里非常努力,但是為人處事總有些欠考慮,衝動,與同齡人相比,身上總顯得稚氣、「單純」。

後來熟悉後得知,他有一個大包大攬的媽媽。這位操勞的媽媽家務全自己做了,家人孩子的衣食起居無不悉心照料。與此同時,媽媽管他也很嚴格,死死地控制住了他的生活。如他自己說的:

我下班了,要跟朋友晚上出去玩,就必須得和我媽打個電話,報備下,如果她答應了,我才能去赴約。不答應的話,我就得馬上回去。

有一回,跟朋友一起玩得晚了些,我媽就說,你怎麼還不回來,我心臟難受死了。我當時在開車,聽了我媽的話,心理就莫名煩亂,就開始亂開車,差點出了意外。

我爸近些年來身體不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更強大些,為家裡分擔,我還想搬出來獨自住,讓我媽少照顧一個人。可是只要我在家裡待得時間少了,我媽就會在我面前哭,怪我不孝順。我若是花錢送女朋友一些禮物,我媽也會過問……

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光,他卻一直為了如何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周旋於媽媽和女朋友之間而煩惱,甚至自責。回到家,他覺得缺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

當他離開家,媽媽又會開始指責他「不孝順」,甚至以自己的身體健康做要挾。他找的每一個女朋友,媽媽總好像不能夠滿意,甚至經常有敵意。為此,他曾難過地說:

「我是個沒有人格的人,我沒有辦法為自己做主。」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一個和媽媽未脫離共生關係的孩子。媽媽一直把他當做小孩兒看待。他認同了媽媽的評價,屈從了媽媽的控制,一直以一個孩子的姿態而存活,稍有想要長大的意願,內疚指責各種道德壓力就接踵而至。

他未真正長大過,又如何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中顯得「成熟」起來呢?

就這樣,他配合著媽媽的控制,沒法變得更好(真正長大、與父母分離),因為「好了」(與父母分離),媽媽不放心。

03

我還認識一位女性朋友。她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

家庭中,媽媽說一不二,且對丈夫孩子擁有無休止的不滿、指責。於是,好脾氣的爸爸成為了一個被排斥的邊緣角色。直至最後,爸爸被排擠出了這個家——父母離婚了。

至此,媽媽仍然在女兒的耳邊,不停地在埋怨,她的父親,如何如何不好。媽媽對女兒說的最多的話是:「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你可別像你爸那樣……」這個女孩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遲遲不敢走入婚姻。因為母親的控制,早已將她畫地為牢,困在一個促狹而孤單的模式里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家庭需要找到它自己的平衡。如果家裡媽媽很強勢,就意味著爸爸的能量被壓制下去,並且變弱。兒子看見父親總是挨批評的樣子,會讓他害怕女人,並且成長為一個懦弱的男人。女兒看見媽媽的樣子,要麼自己也變成一個強勢的人,要麼有可能找到一個強勢的另一半。因為,孩子在家庭中會同性認同,女兒會認同強勢的母親,兒子則會認同弱勢的父親。

強勢的母親,毀掉的是一個家庭的平衡。不僅如此,母親對父親若存在太多憤怒情緒,經常動不動就批評父親的話,這種情緒會轉移給孩子,尤其會養出憤怒的女兒。這個女兒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極有可能會莫名其妙對男友或老公生氣。

如中國那句老話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母親的強勢,打破了一個家庭原有的兩性平衡,孩子在角色認同的過程中,就會複製這種不平衡,並且會將問題原封不動地帶到自己的親密關係當中去。

是的,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04

養孩子,最難的是不打擾。這樣,才能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對於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尤其需要學會:

放手,而不放任

要減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確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平衡感還未發展得很好。所以,孩子會主動牽住你的手走路,這個時候,你給以必要的扶持才不是「放任」;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夠的時候,他又會想要甩開你的手,這個時候,你鬆開手,大膽地允許孩子向前走,這就是「放手」。

獨自前行的孩子,前行之時,也許還會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懼,還希望能夠再握住你的手,此時,你守護在身邊,及時施以援手,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孩子想要離開之時,你負氣地說:「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別再回來找我!」再或者,孩子離開了又想要回身找你時,你冷嘲熱諷地說:「當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嗎,怎麼著,還是不行吧,離了我你怎麼辦!」這些,就都是控制。

再比如,針對孩子的學習,父母放手,其實並非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與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規則/日常行為習慣,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認可,引領孩子見識更多的外部世界、促進孩子的學習熱情等等。

具體題目如何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是否做錯,考試成績如何,更喜歡哪一門功課,更偏好何種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監工一樣,360無死角監督孩子的學習,甚至把學習變成親子角力的戰場,充滿各種威逼利誘,那麼,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在整個過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做父母的,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引導、支持,而孩子,同樣有權採納或者拒絕我們。保證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父母需學會釐清「界限」,分清「你」和「我」

每個個體活著這個世上,都是獨立的,為了更好地存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就好比,一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界。人亦如此。

對於身體而言,皮膚就是我們抵禦外部環境和各種細菌侵襲的第一層界限。同樣,我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個界限。

正是這個隱形邊界的存在,才讓我們會對某些事,某些人更有感覺、更富熱情,而對某些人和事則無感。

然而,很多媽媽,經常界限不清。

比如,曾有一位媽媽焦慮地問:

我女兒讀小學,我發現她做題馬虎大意,寫作業也會偷工減料。為此,我反覆跟她強調,甚至忍不住發火,可是還是沒用。我知道,我總為這個跟她發脾氣,對她對我自己都不好,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求助!

這位困惑的媽媽,她在界限問題上,犯了兩個錯:

第一,她突破了女兒的邊界。因為,她對女兒的學習方面的事情,反應太激烈了。如上一段落地提到的,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許恰恰是媽媽的過激反應,才像放大鏡一樣,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大問題」,甚至固化了下來。

第二,媽媽自己主動地讓他人(女兒)突破了自己的邊界。確切說,不是女兒氣到了媽媽,是媽媽允許女兒來氣壞自己。沒有媽媽的「邀請」,女兒沒有能力在學習一事上,激起媽媽如此大的反應。

這位媽媽,她的早年應該就是在不清不楚、互相侵犯的界限關係中長大的。

要想這種糟糕的模式不持續下去,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行自我成長。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做媽媽也是如此。

做一個捨身就孩兒的好媽媽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始終如一地做個好媽媽。

雖然很難,但值得我們為之努力。

從現在開始,學習,並進行自我成長,做一個不打擾孩子成長的好媽媽。

一起共勉。

文章最後,插播一條自家廣告哈:)集趣味性、科學性於一身的《積木寶貝闖世界》上卡酷了,吼吼!播出時間和愛奇藝兒童、新浪微博同步哦。下面是播出時間表,快帶孩子一起看看吧!

今日互動話題

INTERACTIVE TOPIC

聊聊你看完文章之後的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視文化 的精彩文章:

靜待花開——遇見積木寶貝,遇見最好的寶貝與自己
伊一爸爸寫給孩子的5封信
積木寶貝測評指標之意志力——對誘惑說「不」
寶貝,我們一起長大
很多兒童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源是這個!

TAG:微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