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內在的改變:學佛與減肥
文/法姝
今天看到體重達到標準體重的中間值,忍不住一聲歡呼!
曾幾何時,天天想減肥,少吃、多運動……結果年年均相似,那個體重值兀自巍然不動。兒子說:你要減肥了。我辯駁說:我是標準體重。他說,你是標準體重的上限,隨時可能超重。我一想,對啊,不能總在危險地帶徘徊,要改變現狀,設定減肥目標,達到標準體重的中間值。
現在持續了多年的體重終於開始鬆動,而且沒有花幾個月時間,就達到了,何以故?和學佛法有關,和佛法的正見運用有關,和發願有關。
從我的變化過程來看,學佛讓我減肥成功的原因有三。
一是佛陀時代日中一食的教化,糾正了我一定要一日三餐的理念。通過學習《佛陀傳》,知道當時的修行人每天只吃一頓,生病的人除外。試行後,發現每天吃一餐的能量,已足夠身體正常運轉。但即使知道理論,沒有深入理解和法師們的榜樣作用,依然管不住嘴。在禪修營的時候,發現法師們是不吃晚飯的。於是,開始學習師父們的做法,盡量不吃晚飯。
一次和道登師兄聊天,說起他們單位食堂的飯菜很好,但他只吃早餐。早餐很豐盛,吃不了就帶回來中午吃,就不再去食堂了,儘管食堂的供應都是免費的。這個方法我馬上拿來實行。我們單位早餐也很豐富,有粥、小菜、點心、雞蛋,吃完粥和小菜已經飽了,全部吃完感覺很撐,到中午飯點時不覺得餓。現在我會準備一個食品袋,把點心、雞蛋留到中午時吃,中午也不去吃了。二個月下來,已經成為習慣,不吃食堂午餐,也並不覺得很餓。
二是反覆思維《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第五條,以有覺照的飲食來調整吃的慾念。貪吃也是貪的一種,貪會下地獄,學佛之人當然需要避免。有一陣,到了傍晚,就是想吃,很難克制,雖然不吃正餐,但吃各種零食,吃多了又後悔,體重自然降不下來,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直到有一天聽定課,第五條突然印入腦海,「認識到由不適當的消費所造成的痛苦,我發誓通過有覺照的飲食和消費,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保持良好的健康……」我發現,當貪吃的念頭生起時,用覺照來對治,效果很好。問一下自己:說到要做到啊,每天都在發誓要做到的,不妄語,做到了嗎?吃是因為真的餓了嗎?身體需要嗎?吃了是否有助於身體健康?自己定的目標是什麼?慢慢地,吃的執念在消失。
三是修慈悲心,關愛自己和眾生。開始以素食為主,給自己訂計劃,不購買葷菜,用的是聯想法,看到葷菜想到這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不忍心的念頭一起,就自動會把買的念頭消除,哪怕是三凈肉,也開始少買。同時開始研究素食做法,要做得好吃,吃得歡喜,食素就會成為習慣。教素食、素食網、素院……都是強有力的助緣,不斷聞思,不斷欣賞素食的做法,心生歡喜,想做好吃的美味素食,食葷之欲就漸漸弱了。
當然,減肥離不開運動,願身體健康自在也是慈悲心的一個目標,我就以走路為主。走時訓練覺知力,感受腳步的交替,溫習行禪的要領,收攝身心,舒顏悅色,那樣行走的感覺很美好。
邁開腿,管住嘴,是減肥的要領和總結,但我們往往知道而做不到。將佛法的正見運用到日常生活,就能知道並且做到。減肥雖然只是小用,卻立桿見影。
感恩遇到佛法。從觀念的改變,到身體外在的改變,到生命內在的改變,受益日增,歡喜心日增,掌控自我能力也日增。
2017年觀世音菩薩出家日
供燈共修
2017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願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眾等,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善根增長、消災免難、六時吉祥、早成佛道!


※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修行路上:把家庭作為修行的道場
※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 這就是迷信!
※為教化習氣惡俗的500戶人家 佛陀用了這招
TAG:常隨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