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花10年跟拍5個孩子,巨大的反差,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來源丨成長樹
身邊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卻有著非常罕見的耐心。
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這個紀錄片所有的主人公,都來自一個叫做「芭學園」的幼兒園。)
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中相當重要的經歷。
這群孩子在10年中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的父母所面臨的掙扎與選擇,相信都能引起為人父母者的共鳴。
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和思考。
《愛的方程式》
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
怎樣改變了一個活潑的孩子?
第一集的小主人公是個叫錫坤的孩子。
小時候的錫坤是個典型的淘氣包,
會把老師擺放很整齊的玩具弄亂,
會把玩具球和小朋友們的鞋子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里。
GIF/1.6M
在家裡也不閑著,
會把挂面放在盆里點燃,
還要往盆里加鹽加水,
把廚房弄得凌亂無比。
面對錫坤的種種「搗亂」行為,
幼兒園的老師表示尊重和理解,
這是孩子對空間正常的探索,
也是對自身能力的正常探索。
甚至專門為錫坤留出了一段時間,
讓他盡情地弄亂玩具,
再跟錫坤一起把玩具收好。
媽媽也表示理解,
認為孩子是屬猴的。
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
不要暴跳如雷,
孩子以後都會慢慢發展好。
看起來錫坤的童年生活應該是
無憂無慮,充滿尊重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
錫坤的眼神中,
最常流露出來的是迷茫
以及一種無助無力的感覺。
紀錄片真實地記錄著:
在錫坤成長的這十年中,
只能看到母親在為孩子殫精竭慮地考慮,
卻看不到孩子父親的任何參與。
唯一提到孩子父親的時候,
是錫坤媽媽說為了照顧錫坤辭職,
還為了給錫坤更好的就學條件,
與錫坤爸爸兩地分居。
這十年,錫坤的變化很大。
他不再那樣調皮闖禍,
也不再如兒時般無所畏懼。
他總是表現出需要母親的幫助;
又會在母親因為想幫助他而殷切囑咐的時候,
表現得有些沉默和不耐煩。
錫坤媽媽在採訪中說:
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媽媽,
不要做70分、80分,
不要去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開始就想要做完美媽媽,
結果就出了事。
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便知道這樣,
還是懷著一種愛心,
來做媽媽。
錫坤媽媽還有些失落地說:
「我不知道自己做媽媽是否及格,不敢給自己太高的分數。」
這十年,她為錫坤的付出,
為錫坤每走一步而做的努力,
誰能說她不是好媽媽呢?
她只是太過焦慮,太過操心,
每天為孩子的各種細節擔心,
不停地想要孩子和自己到達某種完美的狀態。
卻不知這樣的焦慮,
也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裡,
慢慢消耗孩子生活中的心力,
讓孩子在獨立思考和獨立承擔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無力。
《若時光倒流》
教育孩子也有有效期
再忙也要讓她感受到你的愛
第二集中的主人公是個叫做萌萌的小女孩。
萌萌在幼兒園的時候,
常常哭著要爸爸媽媽,
引得全班跟她一起哭泣。
但10年後,已經13歲的萌萌,
卻成了家裡提到就頭痛的「問題少女」。
父親說她是青春期叛逆,
不理父母不跟父母溝通。
母親提起萌萌小時候黏人的樣子,
會忍不住哭泣起來。
GIF/1.5M
但採訪到萌萌的時候
萌萌很冷靜也很理智地說:
我也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
可能是因為我長得太快了吧?
我也想回到當時自己特別小的時候。
在萌萌特別小的時候,
與現在最大的差別在於:
那個時候萌萌的二胎妹妹還沒有出生。
萌萌的妹妹小柚子,現在兩歲半。
妹妹的出生,打破了家裡的平衡。
萌萌說:「從來沒有想過要一個妹妹。」
小柚子降生之前,
萌萌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女,
享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
父親會很誇張地,
參與她和小夥伴們,
很幼稚很無聊的小遊戲。
媽媽也會給萌萌很溫柔的理解和照顧。
但是隨著小柚子的出生和萌萌的長大,
似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小柚子牽扯了父母太多的精力,
也給父母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的是在意她的學習成績,
並且對她出現的一些問題加以批評和指責。
萌萌很少跟妹妹玩。
回到家更多的是躲在自己的房間里。
不愛跟父母交流,
也不去主動說心裡話。
爸爸媽媽把她的行為理解成青春期叛逆。
爸爸說萌萌青春期,
連爹媽都不理,
更別說妹妹了。
為了讓萌萌跟妹妹互相增進感情,
媽媽還在送萌萌13歲生日禮物(一個昂貴的耳機)的時候,
額外增加了一個條件:
讓萌萌每天陪妹妹玩,
十分鐘到十五分鐘,
為期是半年。
爸爸對媽媽的做法很滿意,
還提出要不然以後,
每半年就給萌萌買一個耳機,
讓她一直能陪妹妹玩。
但事實上,
萌萌為了耳機答應了父母的要求,
卻從心裡非常不情願。
在陪伴妹妹的過程中,
萌萌也像執行任務一樣,
與小柚子絲毫沒有互動。
嘴裡在念叨著:
「你姐姐也不願意陪你玩兒。」
「這麼大好的時光我居然在陪小柚子玩兒。」
發現爸爸拿手機錄像,
說記錄萌萌第一次陪小柚子玩耍的珍貴時刻。
萌萌很不耐煩地說了一句:「對這種父母我能說什麼呢?」
看萌萌和朋友交往的狀態,
她是個性格挺好的姑娘。
但她從一個在父母面前小鳥依人的女孩子,
到一個不愛與父母交流的少女。
真的只是青春期的問題嗎?
跟萌萌媽媽關係不錯的一個阿姨,
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你每天帶小柚子太辛苦了,
每天就看著老談抱著,
你在後面跟著,
你們仨是一家三口。」
「感覺你們才是一家人,
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也許老一輩一家都是很多個孩子;
現在關係很好的二胎家庭也很多,
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
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父母沒必要把生不生二胎這種大事,
交給孩子來決定,
但卻必須給孩子作好引導。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
父母對她的愛,
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孩子,
而減少一絲一毫。
孩子需要的是傾聽、理解和關愛,
而不是一個「青春期不懂事」的大帽子。
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
一旦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把孩子放在我們的對立面。
那麼我們就等於是疏遠了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也就非常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冷漠隔離。
《一一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思想與個性
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長方式
紀錄片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
是一個叫做一 一的孩子。
這個孩子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她從小就不愛跟任何小朋友玩兒。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
她不哭不鬧,獨來獨往。
幼兒園的園長大李老師,
對一 一的狀態有些擔心。
她仔細觀察,
對一 一的看法是:
「有的時候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
能感覺到有點淡淡的憂傷;
但你去觀察她的行為就會發現她是那麼怡然自得。」
園長對一 一的評價是:
「她是那麼高貴,
能夠去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時光,
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去愉悅自己。」
跟拍一 一的攝像師,
有一天忍不住追問:
「為什麼你老是一個人玩兒啊?」
一 一給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
很難想像這樣的話,
出自一個3歲孩子的口中。
現在已經13歲的一 一,
回想起自己幼兒園的時光。
她說很佩服自己當時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氣。
一 一的爸爸媽媽都是
相對比較安靜的知識分子,
性格也同樣偏獨處型。
他們給孩子取名一 一,
也是希望孩子過一個簡單的平靜的人生,
所以他們對一 一所表現出來的安靜,
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焦慮。
但幼兒園的園長大李老師,
對一 一還是表示擔憂:
她認為孩子將來要步入社會,
是要為社會服務的,
如果孩子一直這樣怡然自得下去,
未來可能生存會出現問題。
大李老師的溝通
讓一 一的父母也意識到了問題。
他們聽從園長的建議:
多帶一 一出去串門,
一 一媽媽也專門請假一周到幼兒園裡陪園。
希望能夠帶動一 一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玩。
但最開始效果並不明顯,
一 一還是只跟自己的媽媽玩兒,
在園長試圖溝通,
告訴一 一她需要一個朋友的時候。
一 一再次爆出金句:不交朋友是自己的權利。
面對大人的邏輯,
小一 一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但是也許是父母的引導,
和園長的溝通起了作用。
不久後,
一 一的身邊多了一個小女孩。
一 一開始習慣了友情,
並且正視自己需要朋友這件事。
一 一在幼兒園交到了朋友,
也慢慢享受友誼帶來的快樂。
她還是內向,喜歡獨處,
但也能在群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13歲的一 一在採訪中說:
「要求人是外向的這種事情,
首先是有一個目的的,
是為了讓人們更緊密地抱團,
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所以我覺得
人當然是能內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
那樣他就擁有這兩個世界裡面,
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如今的一 一已經不需要,
父母和園長為她的交往能力擔心。
她有自己的朋友,
並且成了一個有愛心,
思維清晰,學習上進的孩子。
成年人只是引導,
尊重她的權利和選擇,
創造條件和機會,
讓一 一自己感受友誼。
最 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也許只是給予充分的養分,
然後靜待花開。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成長軌跡。
用尊重和愛養大的孩子,
比用焦慮與職責養大的孩子,
有更大的可能獲得幸福。
(內容來自網路 僅供參考)


※有誰的老公也喜歡指揮你們?
※天氣轉涼了
※朋友性格好不好,看你的衣服顏色就知道!
※以後只要我朋友,沒錢了儘管吱一聲
TAG:女人的私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