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你的孩子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不快樂

你的孩子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不快樂

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父母總是會傾其所有來滿足孩子的需求。

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參加教育諮詢。她對專家說:「我這個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麼都不缺,而且什麼都是最好的。但他還總是不快樂,經常抓著自己的頭髮,把頭往牆上碰……」正說著,只見這個男孩已爬上了一個1米來高的水泥平台,好像是要跳下來。這位母親見狀,立刻衝過去,要孩子下來到安全地方。剛剛還一臉陽光的男孩立刻變得垂頭喪氣……

如今,什麼都不缺的孩子不快樂已不是個別現象。為什麼會這樣?

一位教授從自己的一次體驗中悟出了一個道理:「我在誘人的西點櫃檯一下子買了4塊奶油裱花蛋糕,以滿足一下自己壓抑已久的慾望。吃蛋糕前幾口的感覺是享受,但吃完第一塊時,慾望差不多已經沒有了,剩下的三塊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覺得自己愚蠢……可見,過度滿足是會消磨快感的。

這位教授說,自己這一代人年幼的時候,物資生活還比較匱乏。所以小時候總是存在著一種期待滿足的願望。早年的經歷使自己感到有期望的過程是快樂的,有追求的過程是幸福的……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很多人的物質生活已豐富到可以超出需要的狀態。然而,物質過於缺乏固然是一種悲哀,但過度滿足也會使人丟失了期望,磨滅了追求,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悲哀。這就是「過猶不及」的道理。

有教育學家表示,什麼都不缺的孩子之所以不快樂,根源在父母,是父母的「心魔」所致。

「心魔」之一:盲目攀比

別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得有,不能讓人家比下去。

「心魔」之二:補償心理

自己以前缺失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補償,自己以前沒能滿足的,一定要讓孩子滿足。

「心魔」之三:有求必應

再難也不能缺了孩子,不然就覺得對不住孩子。

然而,美好的願望卻結出了不美好的果子。過度滿足的弊病,已經在一些孩子身上顯現:小小年紀就感覺空虛無聊、慾望泛濫不能節制、極端的「自我中心」……

但這並不是說不能滿足孩子,只是說父母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時,要把握一個「度」,而且還要講究滿足的技巧,讓滿足產生積極的教育意義。

有位家長採取的就是「延遲滿足」的做法。對孩子的要求,一般不是有求必應,而是先吊一弔孩子的胃口。比如,孩子提出要買某樣樂器,這位家長心裡是同意的,但卻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拒絕。

家長對孩子說:「這樣樂器可是很貴的,你確定自己喜歡嗎?能堅持練習嗎?再說買它需要很多錢,我們需要計劃一下。」然後,家長就多次帶孩子去有這種樂器的朋友家裡,讓孩子先看別人演奏,再自己試一試……當看到孩子渴望獲得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時,又和孩子一起計劃開支,鼓勵孩子為此節約開支……當然,最後是滿足了孩子。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延遲滿足」會讓孩子覺得東西來之不易,滿足的快感倍增,自然就會珍惜了。可見,教育意義就在於滿足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寶寶來了 的精彩文章:

大齡女的寶貝計劃 要注意的是這些
孕期腰痛?這些方法或可緩解
孕期拍攝大肚照,你可要悠著點
有兒有女的幸福,體驗過的人才能懂!
生不生二胎,女人都會後悔?

TAG:二寶寶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