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光明經》淺釋 01

《金光明經》淺釋 01

我們在講經前啊,先按照佛門裡面講經的方式來請佛菩薩到場。以前我講過,這請佛、發願、懺悔等等啊,是按照我們每個人的一種常態,或者按照每一部經的現象來做的。那麼這部《金光明經》我們怎麼來做呢?大家來聽!讓我們平心靜氣,雙手合十,調整自己的呼吸。

【香贊】

心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信相菩薩(三稱)

南無金光明經會上佛菩薩(三稱)

加持護念

【懺悔】

弟子今至誠懺悔,願藉此經功德力,歷劫罪業得消散,除熱得清涼,諸病得消除,眾災得消散,廣結善緣,建塔塑像,廣宣佛法!願我六根得清凈,早得道果!願一切不善之物遠遁屏跡!願一切邪見眾生去邪歸正!早成正果!願我住魔心的弟子去除魔心,回歸正道!願我肉身致病的有緣眾生盡來聽法,聽此法音,離苦得樂,升天享福!願聚世間眾寶物,建立人間弘法道場,豎起藏經樓,開法演暢,讓佛法久住人間!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今天要開講的是《金光明經》,這部《金光明經》啊,一般來說我們能找到的,在天台國清寺就能找到它的原經,因為在國清寺裡面啊,有這個藏經。那麼,經題呢,它就叫《金光明經》。為什麼叫金光明啊?因為你看,佛經裡面寫到了這些現象。我們佛祖當年講經的時候,他是隨緣講法,他講法的時候,都是在把經講完後,他才講怎麼來受持呀,這部經叫什麼經,叫什麼名,他這樣來說的。那麼這部經為什麼要叫《金光明經》呢?是因為這個經的起源是什麼?是顯出一個瑞相,這個瑞相啊,是一個金鼓,鑼鼓的鼓,這個金鼓呢,它放出金色的光芒普照一切。佛祖當時講了,只要聽到這個金鼓的聲音,或者被這個金鼓的金光所照之處,一切眾生都可以得度。《金光明經》啊,就由此而來。我們對經題呀,不要講的太長,所以,我每次講經都不會對經題展開深入地研討或者什麼。因為為什麼呢?他講一部經,就是在展示我們這個經名是一個什麼概念。

那麼,我們作為現代的學法的人,當然要知道這部經是誰給我們翻譯過來的,誰讓我們有機緣聽到這部經?那麼,下面這個名字啊,就是翻譯的人,他寫著:「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就是說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有個朝代有個地方叫北涼,那這個地方你們自己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師父一般對這些東西都不展開來講,因為這些東西呀,我們只要在電腦上隨便一查都能查得出來。那麼,什麼叫三藏法師呢?我以前有講過了,所謂的三藏法師,就是說研究我們佛經,翻譯我們佛經,從文字上來專門研究我們佛經的這樣的人,以前把他定格為叫三藏法師。因為佛門裡面的名字非常地多,三藏法師、上師、活佛,是吧?還有什麼所謂法師等等很多的名稱。三藏法師呀,就是說專門翻譯經書,從文字當中研究我們佛法的這樣一種法師。那麼,這個法師的名字叫什麼呢?叫曇無讖,也就是說曇花的曇,沒有的無,認識的識,是他把這部經翻譯過來了。所以說呢,我們只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說有曇無讖這樣一個法師給我們翻譯了這部經文,讓這個佛經得以延續,讓我們今天還有機會見到這部《金光明經》。

那麼,這部《金光明經》啊,整部經大概的概念就是講懺悔、讚歎、發願這些功德力。在我們佛門裡面,在修行當中,懺悔、發願、讚歎這是一種非常方便的上乘修法。你真心地懺悔就能抵千過,你真心地讚歎佛菩薩就能消去歷劫的罪業,我們真心地發一個願就能山動地搖,就能移山填海。大家以前聽過有關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我們去北京長城的時候,你看我跟大家講了那個事情,聽說那個孟姜女呀,她在那裡哭一下,長城會倒掉一片。那這種是什麼力量呢?念頭的力量,或者說是她心的力量,她這種心力足以讓她改變這種東西。我們為什麼要發願?這種願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念頭的力量。那麼由於一般的人他的念頭無法達到非常純凈的地步,所以我們一般的人要常發願,多發願。通過這種常常的發願,堅持發願,那麼你的念頭一次一次地在加深,說不定慢慢地就變純凈了,那麼你的念力就發生了很大的力量。所以說呢,這部《金光明經》關健就是講這三個問題,懺悔、發願、讚歎這些功德力。他闡述了我們怎麼樣來發願?發願的威力有多大,也就是說福德力和功德力有多深?怎麼樣的願力,怎麼樣的懺悔,怎麼樣的讚歎才是好的呢?才能讓我們得到無限的、無邊的這種福報呢?他對這些問題用佛祖的智慧進行了闡述。

那麼,我們大家都知道《金光明經》還有一種叫法,叫什麼?叫護國經。很多見過《金光明經》的人都知道,《金光明經》稱什麼?稱護國經,護,保護的護,國,國家的國,就是說這部經可以保護一個國家,讓這個國家得以安定,人民安樂,國家富強,無災無難,那麼,這樣子就是護國的嘛!當然,下面我們講下去啊,這些東西都會慢慢地展開,有講到這些東西。所以說呢,有好多人都稱它為什麼?是保護國家的這樣一部經。我們為什麼叫護國經呢?佛經裡面我們講下去的時候會提到,是因為按照古代講,如果有一個國王,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人,他會恭敬、讚歎、供養、禮拜這部經,那麼天上的這些天王全部都能得這些福德力。如果不是皇帝在那裡禮拜,得到了福德力就沒有皇帝在那裡護持那麼大。如果是一個皇帝會在那裡讚歎、禮拜、供養、護持這部經,那麼四大天王、梵天王、玉皇大帝這些馬上他們會被送上金飾金器,神力增長,讓他們更加有力量來保護這些國土,讓這些國土沒有壞事情,所以說這部經是保護一個國家的護國經。這也不是我說的啦,一般見過《金光明經》的人都知道,《金光明經》也稱什麼?護國經,也就是保護一個國家的這樣一部經。那麼,我們現在就不多講,我們還是按照佛祖講的,跟著我們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俗名叫什麼?悉達多,我們跟著我們佛祖當年講的話的痕迹去領略一下《金光明經》的一種概念,或者說他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當然,大家前幾天可能也看到了,在電視上,新聞上,網路當中曾報道挪威一個海灣裡面有二十頓的魚死出來了,而且是同時死的,美國有將近五千隻的鳥劈里啪啦往下掉,日本發生了七點零級的地震。那麼站在我們《金光明經》的角度講,看來這種東西就是佛經的一種顯示,或者佛經的一種召感力。因為這佛經裡面,它就有這樣的故事,就提到了有十千的魚同時死亡,然後還有山動地搖,六種震動,然後這種震動啊,它一般都不會傷人。那十千魚的死亡是它們遭難了嗎?按照《金光明經》來講,不是這些魚遭難了,而是這些魚得以超生了,它們一下子超生到天上去了,變成各種各樣的天人,不但沒有遭罪,而且他們是什麼?反而是他們得福了。因為金鼓出現,金光照耀,這《金光明經》的威力,讓他們得以超生。所以,這個《金光明經》裡面,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當我們講到的時候,我們再來回憶。因為,這幾天大家來跟我講,我也從網路當中看到了這樣的新聞報道。好,我們按照我們佛祖講的經文,順著佛祖的思路或者佛祖講的那個境界,慢慢地去領略我們《金光明經》的風采。

《金光明經序品第一》。古代的經啊,它都沒有分第幾品、第幾卷,那是後來啊,大家為了把這些佛經進行整理,然後才有了這些分品、分序這種情況出現。那麼現在既然已經有這樣的東西在了,我們也來讀一讀,但是我們講解主要還是講解我們佛祖當年給我們講的這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這個名字啊,我想大家都已經不陌生了,如果你看過幾部經,都知道「如是我聞」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當年啊,這些佛經是阿難和五百羅漢後來集結的。集結的時候,為了讓大家相信他們集結的是正確的,當年佛祖說過一句話,他告訴阿難說,你以後集結的佛經都要加上這句話,「我當時啊,聽佛祖是這樣說的」,所以叫什麼?「如是我聞」。那麼,「一時佛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這是一個地方名稱,也就是說當時佛在王舍大城耆闍崛山這個地方講這部《金光明經》的。這些不需要展開來講了,因為在很多佛經裡面都有這個地名,我已經講過一些了,而且這些地名啊,你們如果想深入地了解,自己在網上一查就能查到,因為這些地名在當年的印度是存在的。

【是時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凈。】這句話,我們很多人不一定明白了,當時啊,「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呃?在我們一般的常態下,在我們一般的理解當中,大家有時候就會認為如來就是佛,佛也就是如來,但是我們從這句話裡面好像發現如來和佛這二個名字還有一點點稍稍的區別,區別在哪裡呢?你看他這裡說,「是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就是說如來來到了我們這個法界當中,或者說來到我們這個法性當中,這個法性是非常非常深的法性,這個法性是諸佛所有的,不是菩薩所有的,也不是天人所有,更不是凡人所有,因為他告訴我們是「諸佛行處」。那什麼叫諸佛行處呢?就比如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是怎麼做的?他所處的境界是一種什麼常態?我們可以說佛的境界也是如來的境界,我們也可以說如來是無去無來,而佛是有形有相的一種方便顯現。這個展開來講,我們很多人可能會暈了頭了。因為在現實世界當中,很多人認為,如果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成佛了。其實啊,我們修行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修行是回歸如來的常態,而這種如來的常態是沒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一動口,一動文字,全部已經離開了如來的本性,離開了如來的常態,那麼,我們不說又不行,所以強行地給它用如來二個字形容。那麼這個如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德經》所講的道,也就是我們《聖經》所講的上帝,也就是我們《古蘭經》所講的安拉,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叫什麼?叫能量體,就是這個概念。那麼這個常態才是如來的常態,那也就是說這個如來的常態也就是我們的本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性,也可以說是我們所說的真性,這個沒法描述。如果要描述,我在以前講經當中多次的描述過,因為我們佛經裡面也經常在作各種各樣的描述,佛祖在《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些話都是在描述什麼?都是在描述如來的常態,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性的常態。那麼,《聖經》裡面它有講,上帝創造了萬物,上帝是萬能的,這些話同樣是在描述這個常態。那麼《古蘭經》裡面都是一樣,跟《聖經》描述的差不多。還有我們中國五千年以來的道教,《道德經》裡面,他對這個如來常態的東西也作了同樣的描述,他說,這個東西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好像這個天和地也是他生的,他好像是我們天和地的母親,但是我不知道這個叫什麼東東,呵呵,東東,是網路的話,就是說我不知道這個叫什麼東西,而我們現在網路世界大家都喜歡叫什麼東東啊,這是網路的話了。這個道教裡面它說到了,這個東東到底叫什麼東東,我沒法說,那沒法說又不行,我強行地給他安一個名字稱什麼?稱為道。這樣一個常態,就是我們說的如來常態,這些描述都是如來常態。那我們現代科學家難道沒有發現嗎?有發現了。我們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對這個如來常態的東西也進行了描述,他說宇宙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這個能量轉變而來的,這個能量它不可以創造,也不可以消滅,只要你給他一定的條件,它可以轉變成任何一種物質形式,但是它的總量是不變的。這描述的就是什麼?是這個如來的常態。那麼,我們這裡說的佛呢,難道這佛不是在如來常態嗎?佛,他修行的境界已經是如來常態了。因為為什麼?他可以返回那種常態,他又可以顯出各種各樣的相為我們傳經佈道,這是佛了。那麼,這裡為什麼他又說「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呢?是因為我們很多的凡人,或者說很多的常人會認為那放著金光,有著一個很漂亮的大身體的那個才叫佛,大家把十方佛國的那些佛才認為是佛,我們容易著相。所以佛祖啊,他把如來和佛又對我們作了一些分別的講說,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為的佛其實他是如來,你也可以把他當成那個金身的佛。這種金身的佛,這種有佛稱號的人,他的修為已經是如來境界。所以,在過去我們很多佛經裡面,我講到過佛有十個稱號,其中有一個就是什麼?如來。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如來藏性游於我們無量甚深的法性,那什麼叫法性呢?那這個法性要展開來講就要講十個如是。那這裡我就不展開來講了,因為這個「十個如是」一展開來就是一部經哦,很大的一部經哦。什麼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等等這些東西……那麼,我們簡單地還是可以講一下,因為我不講的話,大家又搞不清啦,哦?「無量甚深法性」,什麼叫法性呢?這個法性,用我們現代話講,用現代語言來描述的話,可以說是什麼呢?是我們宇宙萬物的這種存在的形式,它的外表,它的個性,它的表現形式,它的種種行動規律等等這些方面,這些方面所有的一切稱為什麼?稱為法性。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真是!如果用英語來翻譯,這句話怎麼翻譯啊,翻譯不來,呵,根本沒法翻譯了,為什麼呀?好難翻譯哦。為什麼呢,這句「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你看,我簡單地講講就展開那麼多了,你用英語料翻譯啊,好難翻譯。所以呢,這個法性,也就是說我們描述這個宇宙萬物這種變化,這種存在的形式,這種變化的規律等等這樣一種東西或者說各種各樣的講說和論述,或者各種各樣的分析,這些都可以稱為法。法為用!那麼我們剛才講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展開講來講去地講呢?這樣講就是讓大家明白呀,這個時候「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這樣一個概念,要不然大家不能明白這裡面的一個概念。那麼,下面這句話叫什麼?

「過諸菩薩所行清凈」。這個如來藏性呀,它不但游於諸佛這個法性的行處,而且它也經過我們所有這些菩薩所行的清靜的這樣一個境界。呃?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裡他說,諸佛行處是什麼?甚深法性;而描述菩薩的時候,他說是什麼?所行清靜。大家要知道,我們要認識這個佛性,要修行到無上的三藐三菩提的這種境界,或者說要成就認識這個佛性,我們首先要讓自己進入一種清靜的常態。那麼這個清靜是相對什麼而言的,既然是說清靜,它肯定是相對我們不清靜而言嘍,或者說叫污垢而言,或者叫污穢而言,那什麼是污穢?什麼是清靜呢?其實啊,它是一種比喻。你看,我們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啊?我們一個人的如來藏性跟佛有區別嗎?其實啊,沒有區別。你的跟佛的如來藏性是一模一樣,沒有區別,一點也沒有分別的!那麼你為什麼發不出跟佛一樣的能力呢?你為什麼現在變得那麼遲鈍呢?那是因為我們現在不清靜,身上很多的污穢,就是說很多的污垢,很多的不幹凈的東西。那什麼是不幹凈的東西呢?難道是鼻涕?眼淚?大便?小便?不是呀!只要是人,有這些東西是很正常的。我們中醫裡面還講了,我們人會打噴嚏,會放屁,會出汗,還是好的呢。那這些東西是污穢呀?當然,從人世間來講,大家也會認為,哇,這也是髒的,你們每天在那裡洗呀洗的,整天洗澡,像我這段時間在國外呀,在新加坡,我看他們,哇呀,天天洗澡,還壓著我也要天天要洗,我這人啊天生很懶的啦,我就喜歡三天洗一次就夠了,但是,現在他們說不行,每天都得洗。哎呦,你以為這樣就很乾凈啊!其實,把我們的皮洗破了,你還是不幹凈啊!因為為什麼?這乾淨不幹凈啊,不在於你把汗洗了,還是皮膚洗得怎麼亮了,而是什麼?你的貪嗔痴七情六慾啊!以前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提到過,你說我們人的如來藏性跟佛一樣,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行呢?佛已經可以給我們講法呢?那是因為如來身處如來藏性的境界,他跟這個如來藏性混為一體,而你呢?你不行啊!你去問佛呀:哎,佛呀,我什麼時候跟您一樣清靜自在啊?佛祖說,很簡單哦,放下二個字。那你說放下什麼呀?他說,放下貪嗔痴。然後,你回家去放下去了。哎呦,這個蘋果太好吃,太不好吃,這叫貪心啊!哎呦,看見美女還要多看二眼啊,這都是貪心啊!好!你想辦法讓自己不做這些事情,但是,你看,你在那裡坐了三年,控制了三年,還是沒做到啊,看到好吃的還想吃,看見美女還想跟著走,像個豬八戒,哈哈。這下又跑到佛祖面前去問去了,哎呦,佛祖呃,你說的倒很對哦,但是呢,我還是沒做到哦。這時,佛祖才跟我們講,是的,放下,很難!放下貪嗔痴七情六慾非常地不容易,你得選擇一個方法來修行。這個方法就叫什麼?叫法船。而我們法船有八萬四千條,你任意選擇一條,你任選一條上去就行了,每天堅持修鍊,每天堅持訓練,你這樣做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清靜。所以呢,我們修行當中,不管用任何一種方法去修行都是讓自己達到什麼?達到清靜。我們要面對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修行人所面對的不是魔,更不是鬼,也不是阿修羅,是什麼?是你自己的心。天地之間,宇宙萬物皆是你的心所造,是因為你的心妄動了,你的心啊在搖動,你的妄心在起動,所以呢,才有了無明障弊,才有了貪嗔痴七情六慾,這樣才造成你不清靜污穢的這樣一種神識境界。所以這裡告訴我們說,菩薩所行是什麼?是清靜的境界。大家看,看到了啊!他告訴我們說「過諸菩薩所行清凈」。我以前講經的時候說到這些,很少展開來跟大家講。其實啊,我們佛經裡面任何一句話,你只要知道一句,或者講一句,你就可以了解全部。佛祖所講的經都是什麼?三乘俱備。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去分,呃,這部經是上乘經,那部經是中乘經法,這部經是小乘。我們不要說這個宗派是小乘,那個宗派是上乘,千萬不要這樣!因為不管你怎麼說,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宗教,它講的都是三乘俱備。包括我們《聖經》,包括我們《古蘭經》,包括我們道教里的很多道經,都是三乘俱備,沒有哪一部經是小乘、中乘,全是什麼?全是三乘俱備。所以,經,沒有分別。那麼是誰在分呢?人!人有分別心。那人為什麼要分呢?人有私心嘛!他希望你呀只跟著我這個師父,而不要你跟著別人去。為什麼要這樣?我以前跟大家講過,你為什麼只要跟著我這個師父就行呢?不一定啊!就是說你們認為你找到了比師父還好的師父,你著他學呀,幹嘛不跟他學呀!為什麼呀?呃,幼兒園的老師,大學的老師,中學的老師,都是作老師的,不能說你讀到大學了,小學的老師就不要了,你沒有他,你怎麼上來呀?你想過河拆橋呀!你這叫不孝子孫呀,無情無義呢。那你連修善都不俱備了,你還修佛呀,修啥佛啊!所以說呢,我們要明白,這跟人沒有關係。所以當年佛祖啊才給我們一句話叫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就是說要我們在修行當中要跟著法走,不要跟著人走。那當然這個人包括我嘍,我也是人哦,是吧。就像今天有人拜我為師,他說,師父,我皈依你。我說,你可別皈依我哦,我可受不起。我說,皈依啊,是皈依佛法僧,不是皈依哪個法師,也不是皈依哪個師父,你不要皈依我,我可受不起。所以說呢,我們要明白這裡面的概念。那我告訴他,為什麼不要皈依我呀?因為佛祖講過呀,叫我們不要依人,要依什麼?要依經。這個經是什麼經啊?所有善良的經哦,所有教我們善法,所有教我們向善的書,現代叫書,古代叫經,都可以呀!所以說呢,我們要依經不依人。以前有人來問我,呃?你有沒有經過誰來驗證啊?耶?這句話我聽上去怎麼這麼隔耳呢?我覺得我沒有嗔恨心啊,為什麼我聽得那麼不順呢?我一想,哦,原來佛祖說叫我們依經不依人,而他說的話是叫我們按照某一個人的意圖去辦事,問題出在這裡!我覺得他的說話沒有意思,我就不會跟他聊,他怎麼說,那是他的事情嘍。所以說呢,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這句話告訴我們是什麼?「過諸菩薩所行清凈」,就是說菩薩這個所行是什麼?是一個清靜的常態,是一種清靜的境界。

那他這種清靜是躲在山林裡面嗎?當然不是嘍,我們古代有句話叫什麼?小隱隱於山裡,大隱隱於市井。說明這種清靜的常態不是躲在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而是什麼?而是我們一種心態,我們身處鬧市,但是我們的心是清靜無染的,這種境界在我們佛經裡面叫什麼?叫入境而不住。因為在這種常態下你能產生很多境界,這種境界呢,當然我這裡不展開來講,展開來講就要拿另外一部經來講了,那部經叫什麼?叫《華嚴經》。因為《華嚴經》所講的全是什麼?十方佛國,菩薩的身處這種清靜境界的一種常態,或者說他在描述他那種常態是一種什麼常態,那種環境是一種什麼環境,他就在描述這個。所以,《華嚴經》內容非常地多,現在在人世間流傳的這個《華嚴經》還有十二冊,他裡面描述了一種諸菩薩所行清凈常態這樣一種意境,或者說這樣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什麼常態什麼常態等等等等……包括以前我跟你們提起過的所謂的華藏世界,這個世界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微觀世界。在菩薩的眼裡是什麼?一粒粟米里同樣藏著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佛所說的一粒小微塵裡面同樣包含著三千大千世界,那你要知道這種常態必須讓自己進入這種清靜的常態。那我們講了那麼多清靜常態,清靜常態,到底什麼是清靜常態呢?大家還是不明白,是不是呀?你們明白了嗎?明白了我就不講了哦。大家打字告訴我一下,明不明白?明白我就不講了,不明白我就再講一點。呵呵,不明白呀,我就再講一點。確實是這樣,這種清靜常態,我們確實很難明白,因為你們聽經的人全部還處在什麼?全部還處在不清靜的常態。那麼,我們真的要明白這個清靜常態,靠我給大家講,那是講不明白的,那麼大家要自己修到這種常態,你才可能明白。但是呢,我還可以打個比方讓大家知道什麼叫清靜,什麼叫靜止,什麼叫禪定呢?因為為什麼?我們處在清靜的常態的話,它肯定可以禪定哦。他禪定八萬四千劫,禪定五年,禪定九年都沒問題,那你現在去禪定看,禪定三天都做不到。所以說呢,你呀處不了這種清靜的常態。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處不了呢?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裡呀,或者說在我們現在這個人世間,一個人為什麼他不能清靜,會不清靜呢?是因為我們有無始劫以來的這個業力。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這個業力,或者是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喜歡貪錢,貪名、貪利、貪色,貪吃等等這些習慣,造成我們身處境界而不知的這種無明的常態,這種常態可以說叫慣性,也叫習慣,用佛門裡面這個俗語也叫業力。而這種業力,它同樣是一種力量。但是這種業力不能說是它就是能量,它是能量轉換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也很強大。你為什麼現在改不過來呀?因為你受這種慣性的驅使,這種慣性呀改變著你,不讓你往清靜的方向走。比如說,你不想吃那個東西了,呃,他偏偏拿來吃,吃下去肚子漲的要命,然後還在那裡摸摸肚子,哦喲,好難受啊!但是,你還是吃了。那麼,這種慣性就是我們身上所謂的三魂六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三魂就是我們所說的陰神、陽神、元神,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魄,它們都不聽話,各自為主,自己管自己的,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趣向,所以呢,它們形成了各種的習慣,這種習慣給我們造成什麼?一個混亂的氣場,或者一個混亂的常態,那麼這種常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叫什麼?叫業力。那麼,我們把這種業力比作什麼?比作我們一個旋轉的陀螺。大家見過陀螺嗎?現在這種年青人估計也有沒見過的,也有可能哦,而我們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好玩啊,我們天天拿著這個陀螺呀在那裡玩。這個陀螺呀,打它一下,它就旋轉的更快。那麼,我們的業力就像是在打那個陀螺的那個捧捧,或者說那個繩子,它打它一下,這陀螺轉的更快,打它一下,陀螺轉的更穩。那我們這個修行呢?我們的修行就像是要讓這個陀螺停下來的力量,是一個反面的力量。而這個陀螺呢,打它一下,它轉的更快,打它一下,它轉的更快……為什麼我平時給大家也有說到,我們修行要天天不斷,堅持不斷,要有一個連續性,這個連續性非常地重要!為什麼這個連續性非常地重要啊?你看,你要阻止這個陀螺停下來,你這個反面的力量,如果打一下,你就放鬆一下,那好啊,那麼業力啊又會把你轉的飛快。只有我們每天在修行,從不間斷,你這種力量的加入,也就是說反面這個陀螺力量的加入,這個陀螺就會慢慢地會慢下來,受你這種修行力量的阻止,就像我們汽車輪轂的剎車一樣,剎它一下,剎它一下,每天都在剎,你不斷地都在改變著它的力量,或者說改變著它這種轉動的速度,那麼,到有一天,它終究會停下來了。那麼,當這個陀螺停下來的時候,你看清楚了嗎?當然能看清楚了。我們小的時候,你看這個陀螺,有的是小的,有的是大的,有的上面畫了一些圖畫,有的沒有,有的下面還裝了一個什麼?叫軸承裡面的彈子,有的什麼都沒有,都能看到。為什麼呀?呃,它靜止下來了。當這陀螺它靜止下來的時候,你看得清楚啊。陀螺沒有靜止下來,你看得清嗎?看不清哦。大家明白嗎?如果這個陀螺能靜止下來的時候叫什麼?叫清靜。當我們的業力啊,跟你這個修行的力量相平等的時候,它就開始靜止下來了。當我們這種靜止下來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什麼?很多的東西,也能看清我們很多的境界。所以說呢,當你身處這種靜止的境界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本來是寂靜無聲、無法言說、語言道斷的這樣一種能量常態的東西,後來演變成很多的宇宙萬物,用我們佛門的概念來講,有佛國、菩薩、羅漢、魔、六道眾生等各種各樣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明白。剛才我說了,如果要把大家講的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剛才我們靈菁問我,師父,我不明白。你不明白很正常,因為為什麼呢?我們如果要明白,你現在就要什麼?沒有貪嗔痴,就是說你要把貪嗔痴都降服了,身處這種靜止的常態,那麼你就清靜了。你身處這種清靜的境界,你才能明白什麼叫清靜。要不然,你看就像現在一樣,我跟大家講了那麼多了,你明白嗎?還是不明白呀。所以說,我說要大家去幹嘛呀?去修行。如果師父跟大家這麼一講,你就明白了,那還要修嗎?不用修了,呵呵,我跟你們講講就行了。所以說當年佛祖在世的時候,你看給大家講了多少年啊?四十九年啊!佛祖給大家講了四十九年,依然很多人不明白,明白的人還是很少啊。大家看到佛經上有些數字嗎?羅漢只有多少啊?千二百人,菩薩二萬人。哎呦,聽聽這些數字,我們進入這些清靜境界的人非常地少!那麼難道我們不修行了嗎?當然要修。如果我們不修,那更無法達到那種常態。我們不管路有多遠,我們都要向這個方向去,要不然,我們就會墮入三惡道。那什麼是三惡道?大家都很清楚的,地獄、鬼、畜生,這些境界比我們人、天人、阿修羅的境界更加地苦難深重。因為這些現象都是存在的,如果我們進入了這個三維世界,過去、現在、未來它就存在。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給大家講過,那麼這裡就不展開了,好。如果我們經常在講這個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就要展開什麼?來講我們這個《華嚴經》。那《華嚴經》有十二本啦,有的好講。所以呢,我就不講了。這裡所說的「過諸菩薩所行清凈」,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性呀過於了也同樣經歷了我們菩薩的這種清靜的境界,也就是說把我們佛的行處和菩薩的清靜處都將展示給我們,是這樣的意思。好,接下來,大家往下看經文,下面經文說:

【是金光明。諸經之王。若有聞者。則能思惟。無上微妙。甚深之義。】那麼,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我想我不解釋呀,大家也看得明白了。他說,這個《金光明經》啊,這部《金光明經》的出現,是所有經當中的皇帝!大王!但是,大家也看過,有好多經裡面有這樣的話,比如說我們《僧伽吒經》裡面也有這樣的話,叫經中之王,我們《妙華蓮華經》裡面也有講到,叫經中之王,那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為什麼呢?這是佛祖在講的意思,讓我們要明白這個經威力巨大,我們這樣想就得了。所謂王者,至高無上,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說,我們也不要這樣去邏輯推理,我們這樣去想就得了。這部《金光明經》是所有經中的寶貝,寶貝的寶貝,非常難得的,就這樣想!這樣想呢,容易接受一點。要不然,你用邏輯思維去想,那就想不通哦。咦?佛祖怎麼會這樣哦?一會兒說《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之王,一會兒又說《金光明經》是諸經之王,一會兒又說《僧伽吒經》是經中之王,那到底哪個是王呢?你會搞不明白。這個我們不必要研究,佛祖這樣說關健是讓我們引起重視,讓我們覺得這個東西是寶貝,是寶貝當中的寶貝,非常難得的意思。那麼我們這樣想,就很容易接受。所以呢,他說《金光明經》,它是諸經之王。

「若有聞者。則能思惟」,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那麼,你就能思考,或者思維,或者我們能思想,就會思想什麼呀?下面他告訴我們:「無上微妙,甚深之義。」什麼叫「無上微妙,甚深之義」啊?我們很多人啊,我們一般的人,比如說,哎呦,我生不出孩子了,我來求孩子來了,你只是這樣子來認識;或者說我沒錢財了,想發財,大家只有這樣一種淺層的認識;甚至現在很多人跟佛菩薩做起生意來了,你給我五百萬,我就給你一百萬,結果呢,真的讓他得了五百萬,他一百萬也不想給,但是,佛菩薩不會跟你做生意,他肯定不會因你給的多,他就給的多,他肯定不會有這樣的事情!那他跟什麼有關啊?跟你的心有關。你有真心就有得,沒有真心那就得的少,就是這樣,也不是說不能得。因為佛菩薩慈悲,只要你舉一個手,低一個頭,同樣是什麼?會得福。所以說,這叫什麼?是「無上微妙甚深之義」。那麼說的清楚嘛?既然是「無上微妙甚深之義」,那就說不清楚了。你只會去想,哎呦,我去給佛菩薩供一隻香,希望佛菩薩讓我身體好,你只會這樣想。但是,當你去看了這部經以後,你就會去想,哦!原來我們去燒香還有很多的講法,不是我們要插幾根香,更不是要香大香小,而是要用心啊!你會去想這些了。當你去想這些的時候,叫什麼?就能思維「無上微妙甚深之義」。因為我們要展開這個「無上微妙甚深之義」,就是從這個哪裡開始啊?從心開始。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叫什麼?從心入手,觀心為上,修心為本。宇宙萬物皆是由心而演。所以,你看這部經啊,才會去思考、思維這些無上微妙甚深的含義。好,我們繼續往下看經文:

【如是經典。常為四方。四佛世尊。之所護持。東方阿閦。南方寶相。西無量壽。北微妙聲。】這裡呀,《金光明經》它直接告訴我們,有四個佛常常護念這部經。他說到「如是經典」,也就是說這部經典,這部佛經,常常有四個佛或者說世尊經常護念、護持,什麼叫護持啊?保護、修持、持有。那麼持呢,也可以說讓它在人世間得以出現,而且我們很多經裡面提到過,只要有佛經出現,一定出現在什麼?南閻浮提。那麼南閻浮提只有我們這裡一個嘛?不是啦。以前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了,也有百千億個南閻浮提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所以,大家不要簡單地理解哦。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有四個佛常常在護念這部《金光明經》,駐紮在世間。那麼,這四個佛是哪四個佛呢?下面告訴我們了,大家往下看經文:「東方阿閦。南方寶相。西無量壽。北微妙聲。」這四尊佛,估計大家對阿閦佛可能還有點明白,其他二尊,就是說寶相佛和微妙聲佛大家可能就不明白,對無量壽大家都知道了。無量壽佛是誰呀?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光佛。前段時間我剛剛講《無量壽經》,那麼大家都知道這個西方的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東方的阿閦佛也可以叫什麼?藥師佛。南方的寶相如來,北方的微妙聲如來,這些都是佛名,那麼大家也可以簡單地認為就是東南西北這四尊佛在長久地、常常地護持這部《金光明經》住世。我們往下繼續看,這個我們不展開來多講,如果展開來講啊,我以前跟大家說過,就是說一個咒語,一個佛號,一個菩薩號都是密義。所謂密宗,也就是說展示天地之間、宇宙之間所有的秘密,這些秘密不是不可告人,而是它裡面隱蔽著什麼?隱藏著我們天地之間的真理。前段時間我跟大家說過了,比如說我們誰都知道有四尊菩薩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有他的道場所在,在浙江寧波的普陀山是我們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那麼為什麼它要叫普陀呢?你看,普度眾生,是這樣的意思。普陀也就是普度,這是普度眾生的地方,那這個地方誰住著呀?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山西的五台為什麼要稱五台山呢?五台,一二三四五的五,台階的台,五個台階。那麼為什麼是五個台階呀?因為我們修行啊就是要這五個台階上去以後,才算你修行成道了。那五個台階是什麼?色受想行識。你衝破出了這五十陰魔的境界也就是踏過了我們這五個台階,也就是踏上了這五個台階。那麼你要踏上這五個台階用什麼來踏呢?要用智慧。沒有智慧可不行,沒有智慧,這五個台階,你認識都不認識,更何況走上這五個台階呢,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呢,五台山常住菩薩叫什麼?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是智慧菩薩,大家都知道,文殊是智慧的意思。那麼,還有我們安徽的九華為什麼它要叫九華呢?大家可能會想,呃,這不很簡單嘛,九朵蓮花。那為什麼要九朵蓮花呢?這九朵蓮花是什麼意思啊?我們佛門裡面稱九是什麼?是圓滿。所以呢,九蓮也就是圓滿之意。九朵蓮花代表什麼?代表圓滿的意思。那麼我們佛門裡面什麼叫圓滿呢?當然是成佛叫圓滿嘍。成佛了,回歸如來狀態,回歸如來藏性,叫圓滿。哪個菩薩住在那裡呀?大願地藏王菩薩。呃?為什麼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圓滿的菩薩呢?你看大願地藏王菩薩有句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家以為,哦喲,地藏王菩薩發那麼大的願真是無畏心啊!其實,他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是什麼?如來藏性。地獄有空掉的時候嗎?那你有成佛的時候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實是什麼?無來無去,就是那麼回事!如果我們能明白無來無去、就是那麼回事那種常態的話,就已經是什麼?如來了。所以呢,大願地藏王菩薩住九華山。那麼,還有一座山叫什麼?叫峨眉山,在四川。四川的峨眉山為什麼要叫峨眉呢?峨眉意思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意思就是最高最高的極頂,最高了,沒有再高的東東了,叫峨眉。就是說高高聳立在那裡,非常非常地高,高到極頂了,不能再高了,我們才稱什麼?稱峨眉。那麼這個峨眉,它要表示什麼意思呢?它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其實,這個大道它要告訴我們,法,是一切最高、最殊勝的東東,沒有比法再高的了。如果當你成就如來的時候,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就不要背著這個法走。如果要有比較,那麼這個法是最高的了,沒有比法再高的東西。那麼,我們明白了,噢,原來法是最高的東西。那麼,我們護法住世是不是就是最高、最無法多得、最無法比較的這種東東了呢?那肯定是了。所以住在我們峨眉山的菩薩叫什麼?護法住世、實行修行的普賢菩薩。你們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我估計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吧!所以呢,如果我們展開來講,天地萬物皆是佛法。如《金剛經》上所說,法無定法,一切是法。你能讀懂這些密義嗎?你如果讀懂了,你就是上師,你就是密宗的上師了。因為為什麼?真正的密,這才叫密。任何一個天地萬物,任何一個宇宙中間的物質,或者說所有宇宙萬物都是佛法,它都在告訴我們大道的真理。當然我這裡不展開來講,我講到中國的四大菩薩所在之地只是簡單地讓你們知道我們這些地名也有它的含義所在,跟佛法遙相呼應。天地萬物都是,何況佛菩薩的道場呢!更不要說我們佛的名號了!我們佛的名號是密義,如果講起來,那講一生都講不完。所以佛經里講佛號,講到佛的時候,他也沒辦法講,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是佛,他也講不明白。所以他只能說,我們用千萬個舌頭來講如來的功德,還是講不完,還是沒法講,還是描繪不了這個佛的功德力。那我也只能這樣說,所以我不說了,哈,我們混過去就算了。好,我們繼續往下看這個經文:

【我今當說。懺悔等法。所生功德。為無有上。能壞諸苦。盡不善業。】這個我想大家都看得懂,當時釋迦牟尼佛,他跟大家講,他說,我今天要為大家說懺悔等這些佛法,或者說懺悔等這些方法所產生的功德力是無量無邊的,沒有什麼可以比較,或者說也說不盡的。「為無有上」,所生功德啊,根本也無法來說得清楚,或者說來說得完整,或者說來把它說明白了。那麼一個懺悔,或者說一個發願,或者一個讚歎,這些字從我們人世間來講,我們覺得,哇,很好懂啊。你覺得我現在每天在念經不是已經在懺悔嗎?其實師父以前講的時候就跟你們說過,你們哪叫懺悔啊?你在懊悔,你在後悔,哈,你根本就沒有懺悔。什麼叫懺悔,你知道嗎?檢查自己的行為、思維和動念,發現了,立時改正,從不再犯。你做的到?吹牛了,你!所以說呢,懺悔啊,它有這樣一個概念,也就是說你懺悔的程度對你所產生的福德力或者功德力是不同的,你這個功德的大小,你這個功德的成就,就像這裡所說「所生功德為無有上」,這個東西啊都是由我們每個人自己這個心態,或者說當時懺悔的這種起心動念,或者說你這種起心動念的常態而產生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功德力的大小不在於你怎麼懺悔了,而是在於你在用什麼心在懺悔呀,跟這個有關!當然,下面他有展開來講這些含義。

我們往下看經文:「能壞諸苦。盡不善業。」那麼我們二句、二句地來講。什麼叫能壞諸苦、盡不善業呢?佛當然是站在一個真心懺悔的角度講的,他可不是說像你們現在這樣只在那裡懊悔和後悔,他為什麼要用懺悔這二個字啊?就是告訴你不是懊悔,也不是後悔,是要懺悔。那如果我們是真心地在那裡懺悔,就能破壞所有的苦惱,而且會了盡我們所有的不善業。那這個我想不要我展開來講了吧?所謂的苦惱,我們人世間,你看,喜歡一個人,你得不到了,是苦;太有錢了,怕別人來搶、來偷,也是苦,所有的東西都是煩惱。那麼如果你能真心地懺悔,就能滅除這些苦惱。如果我們真心地懺悔,我們就能滅盡我們所有的不善業。地藏王菩薩說過,所有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那也就是說一個人想不造業,那幾乎不可能,也就是說你不犯錯,你不造業哪有可能啊?所以呢,你們好多師兄弟妹經常來問我,哎呦,師父呃,我今天造業了。那你認識到了嗎?認識到了就去懺悔啊,為什麼呀?因為我們不造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念經,每天修行啊,我們念經的這個模式當中就有懺悔、發願、讚歎,你真心地懺悔,就能消除這種業力。你真心愿力,就能撬動我們所想實現的這種願望。你真心地一個讚歎,就能讓你獲得無限的福報。你不是想發財嗎?你不是想陞官嗎?你不是想身體健康嗎?你不是想順順利利嗎?你幹嘛不讚歎呀!讚歎什麼呀?讚歎佛菩薩、佛經啊!你幹嘛不讚歎呢!甚至有的人還傻乎乎地誹謗佛經呢,那就傻子了。所以,我們不要誹謗佛經,要學會什麼?要學會讚歎!好,我們繼續往下看:

【一切種智。而為根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這四句話呀連在一起,那這是什麼意思呀?如果我們能真心懺悔,那麼就慢慢地會積累什麼?無量的功德力。你這種無量的功德力,通過這種積累,我們就會產生智慧,而這種智慧不是說人世間的小聰明。就像現在,你看師父天天念《妙法蓮華經》,念念念,天天念,我沒想過要幹嗎,我只是會這樣修鍊,好,通過修鍊,你看,很多智慧自然產生,不是我求來的,它自動就出現了。打個比方說,我現在寫一首歌,我根本不要去什麼體驗生活呀,什麼去找感覺呀,不要啊,我想寫了,我就能寫出來,不管是曲子,還是詞,歌詞,歌曲,任何東西都能做到,而且在二三分鐘裡面,四五分鐘裡面,我就完成了。你們都聽過了,我可不是很爛的哦,不是隨便拿一首歌來糊弄大家。現在你看我寫的那十一首歌吧,十一首,還是十三首?我忘了,寫過就忘,沒有這個概念,已經有三首錄製出來了,有人在唱了,大家聽過了,可不是糊弄人的、隨便寫的東西。那麼你們知道我寫的這些歌是怎麼寫的嗎?只要三分鐘、五分鐘,我就寫好了一首,而且我在這樣的時間內寫一百首也是一樣。我給大家寫了多少呢?寫了五百多首了吧?到現在我給大家寫了五百多首這樣的歌詞,都是在三分鐘、五分鐘內完成的。所以說,如果我們每天堅持這樣的修行啊,懺悔的修行啊,或者讚歎的修行,或者願力的修行,這同樣能讓我們產生一切種智。這個所謂的一切種智,是我們的一切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叫什麼?叫佛性,叫如來藏,叫能量體,叫我們萬能的上帝,叫我們真主安拉,所謂的一切種智啊,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根本。所以,你們有時候等我寫完了又來跟我說,哎呦,師父,你剛才給我寫的,我找不著了。那我更找不著,因為為什麼?這個如來藏性,這個一切種智,這個根本,它從來沒有重複,它沒有重複的東西,所以,你們讓我重複一下,我可重複不出來。所以,我必須把它記錄成文字,或者儲存在電腦上,如果我不儲存,你等一會再叫我去寫,我寫出來又不一樣了,從來就沒有重複的這個概念,不會產生這個重複。所以說呢,這叫「一切種智,而為根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如果我們通過這種修行,到一定的時候,你就會俱備這些一切種智而為根本,這就叫什麼?無量的功德,或者說叫無量的功能。像你們現在跟師父接觸了,雖然師父經常告訴你們,我是個人,我沒有神通,但是你們會發現師父這個人很好玩,有很多超常的地方,好像什麼都做的到一樣,這就叫「無量功德,之所莊嚴。」明白嗎?什麼叫「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就是萬能的上帝,大家都看到了,我們現在這些家人跟著師父,用師父教大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修行,大家也是這樣,什麼都能做的出來,做什麼,像什麼,非常地奇特,在別人看來是一種奇蹟,在我們看來就是一種遊戲。所以說呢,所謂的「無量功德,之所莊嚴」,也就是說你有說也說不清的這些功能、法力或者說福力,以這些東西來莊嚴法身、報身這些身。因為為什麼呢?佛有三身嘛,法身、報身、應身。應身是什麼?應化身。所以說呢,這些福德力啊,我們通過修行自然會莊嚴。為什麼叫莊嚴啊?莊嚴,我們也可以說漂亮,也可以說用途,也可以說名聲,也可以說……哎,說不來,還是用莊嚴比較貼切一點。因為佛祖用的詞啊,他非常地講究,我們如果再強行地把他來解釋,反而把他解釋的狹小了,沒法再進行闡述和說明。那麼,下面展開來的好像是另外一部分了哦。

【滅除諸苦。與無量樂】這句我們好像還能看懂。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修這個《金光明經》,如果我們修持、讀誦、抄寫、供養、禮拜,或者說用懺悔等等這些方法在那裡修行,就可以滅除我們所有的苦惱,還可以給我們無量無邊的樂趣。那我這樣一說,你們很多人連忙說,哎呦,師父呃,我好像還不想修行哦,我覺得天天修行很枯燥哦。對,因為你現在是初學的人。如果你修到像師父這種常態,或者說修到像你們有些師兄弟妹的常態,不讓你修,你都不行。比喻說他以前很喜歡吃肉、吃魚,現在呀,你把魚肉放在他面前,他連忙說,哎,哎,趕快把它端走吧,哎呦,臭死了,臭死了!呵!那為什麼會這樣?他通過修行啊,滅除了很多的苦惱,他已經有了什麼無量的樂趣。你認為在那裡吃素念經是苦,他認為是清靜,是樂趣,而且他不是思想上的認為,事實上他心裡非常地快樂。就像師父一樣,我過去的很多朋友,他們見到我都跟我講,哎呦,你現在啥都不吃,做人幹什麼呀?我覺得你好苦呀!你以前不是很花心的嗎?哈哈!但是啊,我覺得我現在很好啊,而且現在你們很多在師父身邊工作的人,他們都看到了,師父每天行住坐卧基本上都不離開講經、接待客人和睡覺的地方,除了這些地方,都很少去其他地方,除非必定要我去。所以在澳大利亞的時候,你看你們靈伍師姐到必須要我簽字的時候,請我去銀行一下,她還覺得很難為情,為什麼?因為師父很少走開,所以她請我出去,感到又要把師父搬出去了,讓師父離開起居的地方,她反而覺得很難為情。那你做的到嗎?你做不到。如果讓你天天在一個地方打轉,你都肯定要爆了,那說明你還沒有滅除這個煩惱、苦惱,沒有滅除諸苦,也沒有無量的樂趣。而我們這種修行人呢,身處清靜,他已經滅除所有諸苦,有無量的樂趣。你別看他整天這樣在一個地方,他快樂自在,比如說他隨時可以去天上玩玩,隨時可以去阿修羅道轉一圈,哇!阿修羅道的美女那麼漂亮啊,呃,人間一個也找不出來,哈哈,你沒去過吧?所以,你就不快樂。這所謂的無量樂趣啊,我們只有修行到這種常態,他才能體會到。我現在講給你聽,你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呀?你現在沒法比較,雖然我們大家都告訴你了,佛祖也告訴你了,哎,阿修羅道的女人真的很漂亮哦!但你還是不知道呀,因為你沒見過。但是如果你真的會去那個地方的時候,你能進入那阿修羅道的境界,你才知道那阿修羅道的女人真是漂亮,那個漂亮可不是說的,人世間一個都拿不出來,沒法比呀。那天上的仙女呢,你也沒法比,真的!所以說呢,你不要以為修行人很枯燥哦,他有法樂。當然不是像我剛才講的,他天天去看阿修羅道的女人。因為為什麼?哎,他看過梵天上的人,他就不想看了,然後,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一看到菩薩,哇,誰都不想看了。為什麼呀?哎,沒法比較哦。最後,他明白了,原來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沒什麼好看。所以呢,他誰都不想看。所以,你們平時不要以為師父給你們講「我不知道」,不要以為我是騙你哦。沒有,我平時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處在那種常態。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因為下面展開來的是另外很多的我們人世間的這些分析,我們把功德迴向!

南無金光明經會上佛菩薩(三稱)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佛道法界眾生!及東嶽寺、南明山、飛天洞、天姥山、土佬哥山莊所有的神仙護法、諸佛菩薩,及習業眾生;及我九祖父母、宗親眷屬,以及今天所有聽法者,及我今生已過世的朋友,以及我所有的怨親債主和我住魔心的弟子去除魔心,回歸正道!及我肉身致病的有緣眾生,願你們早聞佛法!儘快入佛道!願我成道後,能度諸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信相菩薩(三稱)

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雷音 的精彩文章:

TAG:大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