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講好山東故事」散文

「講好山東故事」散文

「講好山東故事」徵稿要求請看:

大賽丨「講好山東故事」徵文大賽,你怎能缺席?

東海神廟之大,大於宇宙,東海神廟之小,小於微塵。千年的風,從大海深處吹來,往事不再,但有一座廟宇,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如不老的漁歌號子,雄渾激越,生生不息……

//

祭 海

散文

作者/ 王 韻

「正月十八,海廟萬樹芽始發,春風百帆遍天涯。」

這句民諺說的是渤海萊州灣畔漁民祭海祈福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了元宵,鬧了花燈,年算過完了。但在萊州灣畔,十里八鄉的漁民們的心像鼓滿的帆,期待著,守望著,渴盼著……

直到正月十八,又逢祭海日——一個對漁民們比春節還要重要的節日。

而此時,春天已如紫燕翩然來臨,最先感受到的,是春風,自海上,浩浩蕩蕩的,吹來,一夜之間,吹暖了海水,吹綠了芽兒,吹開了帆檣,要出海了,要開漁了。

這一天,靜悄悄的早晨,同樣悄無聲息的濃霧,籠罩著通往海廟的黃土大道。嶄新的朝陽,自東方地宮冉冉升起,像反彈琵琶,錚鳴有聲,躍出海的脊背,越跳越高,迸射出萬道金光,鍍亮了千萬羽海鷗潔白的翅尖,濃霧被擊潰了,一綹一綹的,四下逃散。

一支長長的隊伍,都身穿大紅盛裝,頭裹紅巾,有人擎著五色彩旗在前頭開路,後面八個壯實漢子抬著一口白條整豬,上頭蓋著火紅的綢布,好像紅火日子的蓋頭,一路來到海廟前。

沿途他們敲鑼打鼓,鐃鈸嗩吶齊鳴,所有響器悉數出場,邊走邊喊出隱藏在不同形狀身體里的歡樂;他們粉墨登場,披掛大紅大綠,化著濃妝,戴著面具,扮成唐僧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後頭跟著孫悟空揮舞金箍棒,豬八戒大腹便便地扛著釘耙,沙和尚煞有介事地挑著行李擔子,活脫脫一個西天取經路上的情景;那扮丑婆的頭插紅花,圍著髮夾,挽著纂兒,乍看上去像個老大娘,細看卻是個老大爺,他負責以自己的丑和詼諧的動作來鬧洋相,博得觀眾一陣陣笑聲;旱船跑了起來,駕船的中年婦女駕著上百斤的「船」,動作舒展而柔美,宛若在海中順水漂流,有人故意逗她,問:「這個船沉不沉呀?」她也機智地答:「不沉,打上魚才沉呢。」一聽她就是個地地道道的漁民。漁家秧歌扭起了,小黑毛驢的道具套上了身,扮演者一拉一拽,毛驢撒嬌似的做著各種動作,憨態可掬,後面緊緊地跟著一個人手持鞭子,時不時地甩上幾下,鞭影閃過撒下一串清脆響亮的吆喝聲……

隊伍列隊停下了,千面大鼓早已擺好,領頭者守著最大的那面鼓,率先一聲鼓響,如雄雞引唱,小夥子們雙手舞動鼓槌,高揚臂膀,宣洩著攢了一冬的勁兒,一起砸到鼓面上,咚—咚—咚,雄渾激昂,連綿不絕,那氣勢,那規模,絲毫不遜色於安塞腰鼓;一掛掛鞭炮早已被甩在地上,縱橫交錯,從通往海廟的路口,到主祭台,一直延伸到海邊,足足有幾百米長,一眼望不到頭,它們被許多不同的手同時點燃,噼噼啪啪響成一團,騰起一條條火龍,像電閃雷鳴,一路狂奔,追趕著觀眾,觀眾彷彿受了驚嚇,不停地後退。

這是最鮮艷的大地紅,是提前得到信兒盛開的桃花,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符,一眨眼,地上已鋪開了一條紅地毯,整條路被粉身碎骨的祝福潑得淋漓盡致。噼噼啪啪地炸響到海邊,喜歡熱鬧的海神爺捻著鬍鬚,收下了這串長長的祝福,默念著給漁民們以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漁民們也彷彿心有感應,這是他們與大海之間的默契,他們已看見數不清的魚蝦在網中閃著純銀的光芒,興奮地蹦著跳著,成為這個開漁季的扉頁和最生動的漁家表情。

主祭台上,陳列著豬頭、整雞和海魚,兩側兩個龍頭形狀的彩色大餑餑相對凝視著這些祭品。主祭人整冠洗手後,清了清嗓子,祭海典禮開始了……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祭海程序已刪繁就簡了許多,比如過去祭祀中講究「烏豬拱地,綿羊大顫」,即挑選黑色公豬兩口,抬來黃土一包放置於大殿內,如果此刻海神高興,兩口烏豬一上供桌就直奔黃土,用嘴去拱,此為「烏豬拱地」;若此刻海神不高興,烏豬便會又拉又尿,提醒著人們靜候吉時再開祭。「綿羊大顫」指當主祭人跪告祭祀完畢,綿羊會渾身發抖如篩糠,預示著海神已領取了犧牲。這是人們臆想中的海神與地上的生靈在遙相呼應,是大海與陸地之間無聲的對話,人在中間起著溝通與傳遞的作用。

如今,一口白條整豬代替了那兩口活生生的烏豬,也沒人再講究「烏豬拱地,綿羊大顫」,人們對海神的虔誠與敬畏卻依然如故。像所有的敬神禮佛一樣,萊州灣畔的漁民祭祀海神,也是想從海神那兒那裡得到回報,祈求平安與福祉,讓好日子像海浪一樣盛開不敗。

萊州灣畔的先民靠海吃海,大海以他博大的胸懷養育和繁衍了一代代兒女,每天面對漲落不休、生生不息的大海,他們和那一葉葉出沒風波中討生活的小舟是那麼渺小,就像大海懷抱中的一朵朵浪花,倏忽而生,又倏忽而滅。他們對蘊含著無窮力量的大海油然生出了無奈,也催生了敬畏,進而渴望大海以風平浪靜的好脾氣,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接納他們,佑護他們魚蝦滿艙,安居樂業。

他們相信在望不見邊際的大海中,必然有一種能夠主宰大海的力量存在,於是信仰產生了,神也誕生了,他們構想出了海神的形象,並以海神崇拜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其實與他們對大海的有限認識有關,是他們面對浩渺無垠、變幻無常的大海時的一種精神訴求和心靈慰藉。「國之大事為祀與戎」,中國古代素有祭祀「岳鎮海瀆」的禮制和文化傳統,據《山左郡志》載:「甲天下者有三,兗曰闕里,濟曰泰山,萊曰東海。闕里為生民未有之聖,泰山為帝王首巡之地,東海為萬壑朝宗之墟。」這就分別衍生出了祭聖、祭山與祭海。

位於日出之地的東方的萊州灣畔,則以「萬壑朝宗」的地位,成為「神窟仙宅」,也是祭海的首要選擇。自漢武帝在漢初所建「海水祠」的基礎上,詔令興建萊州東海神廟,主祀東海神龍,後逐漸形成了前祀海神、後祀龍王的建築格局,歷經兩千餘年而不衰。

東海神廟佔地四十餘畝,三進院落,中為大殿,前為廟門,後為寢殿。建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大殿頂部為黃琉璃瓦,紅牆,檐灰色斗拱,繪以仙鶴圖案,檐角飛翹,古樸清雅,雄偉壯觀。檐下兩巨匾橫懸,上匾由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藍底金字「萬派朝宗」四個字渾厚有力;下匾為明代嘉靖時宰相嚴嵩所書的金字黑底「海天浴日」四個字蒼勁挺拔。

殿正中一米半高的神台上裝有神龕,龕內供奉東海龍王神像,像高五米,頭戴珠冕,身穿日月金龍皂袍服,下著淺綠色內裙,手捧玉圭,銀髮紫面,高大端莊,威嚴肅穆。神台下東西兩邊是著碧藍色朝服的"左輔右弼"二臣,再前面是巡海夜叉二將塑像,夜叉金盔銀甲,手執矛刀,威風凜凜。南北牆壁畫有海神出巡圖、四海龍王斗悟空圖,東壁繪海龍王出宮行雨圖,西壁繪海龍王入蹕凱旋圖,這些壁畫便是掖縣八大勝景之一的「海廟畫壁」,畫作宏大,氣魄恢弘,人物形態各異,造型威武生動,惟妙惟肖,如身臨其境,相傳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

滄海桑田,時移世易。古人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催生各路神仙。而源於中土的道與仙,更有著盤根錯節的淵源。中國的祭祀活動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系社會,分為祭天地、社、祖、灶幾種。海有海神,自然需要神廟。東海神廟成為皇家的祭祀聖地,這處海神的居所數千年來香火不曾間斷,祭祀祈福,以保國泰民安。

數千年來,海廟廟會一直是萊州沿海老百姓一年中重要的日子。海神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裡是清晰的,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用自己的虔誠堅守著心靈的廟宇,東海神廟帶給他們精神的依託與滿足,讓他們覺得踏實與平靜,就像那片風波不起的大海。

而海廟廟會伴隨著漁民自發的祭海活動,一直深深地紮根於民間,是萊州灣畔及周邊漁民的狂歡,是他們最熱鬧的節日,他們在祭祀過海神之後,像趕海一樣趕著廟會,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娛樂,在這難得的消閑時刻,他們忘記了勞作之苦,喜氣洋洋地迎迓著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出海勞作。

在廟會上,來自不同漁村的漁家秧歌隊同時競技,最多時達三四十支。他們吹起自己的響器班子悠揚嘹亮,舞起自己的龍燈閃轉騰挪,耍起自己的雄獅威風凜凜,雖衣著不同,色彩不一,但心情一樣,都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在黃土地上,在民間大舞台上,他們腳踩堅實大地,連接鮮活地氣,盡情盡興地表演著自己的拿手絕活和連台好戲。生旦凈醜末在這兒熱鬧上演,忠奸黑白善惡在這兒不言自明,看上去就像一道漁家菜,叫「亂燉」,但漁民們願意看,看不夠,他們從中嗅到了海味兒,全身通泰,心滿意足,像痛飲了漁家烈酒,渾身上下透著爽勁兒。

那些一路鋪開的攤位,擺著香火鞭炮、飲食雜玩、日用百貨,無所不有,應有盡有,一幀太平盛世的願景不是海市蜃樓,已在漁民們的生活中揮灑鋪展,像吹自海上的駘蕩春風,福祉綿綿無盡。

東海神廟之大,大於宇宙,東海神廟之小,小於微塵。千年的風,從大海深處吹來,往事不再,但有一座廟宇,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如不老的漁歌號子,雄渾激越,生生不息……

文章作者

王韻

自由撰稿人,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山東高研班學員。作品散見《人民文學》《文藝報》《天涯》《美文》等報刊,有作品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轉載或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等年度選本。出版散文集《塵埃里的花》《低飛的詩意》。先後獲中國作協抗戰徵文獎、《人民文學》遊記徵文獎、冰心散文獎等多個獎項。

編輯:豬心

設計:海岱文化

圖片來自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出品

主辦: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承辦: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活動總策劃:於鳳貴 劉德龍

策劃:王建華 衣向東 趙桂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岱文化 的精彩文章:

講好山東故事」小說 泉城小鎮的愛情故事
這是屬於你最好的仙境海岸
「講好山東故事」小說
諸城走出的《清明上河圖》
陳石匠——雕刻在民間深處的記憶

TAG:海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