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征日本慘敗數萬將士葬身魚腹,這船怎麼這麼不結實?原來如此
歷史上元帝國曾兩次跨海東征日本,但都遭失敗。
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督洪茶丘,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征日本。戰爭之初戰果輝煌。10月初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入肥前松浦郡,日軍不得不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艦船。10月21日,當元軍回船後,恰遇颱風颳起,元軍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至,落海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剩餘船隻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士達1.35萬人,元艦沉沒200餘只。第二天早,日軍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探子始知元軍撤退了 。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十分感恩,稱其為"神風",頂禮膜拜。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再次遠征日本。兵分兩路:一路從高麗渡海;一路是南宋新投降的軍隊,乘海船從慶元、定海起航"。高麗國王為元朝提供了 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蒙古軍遭到頑強抵抗,雙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兩個月之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海岸,由於元軍戰艦"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席捲中"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再次乘余船撤退,第二次東征日本宣告失敗。日本人對神風的膜拜更上一層。
對元朝遠征日本失敗的原因,除日本人的「神風」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這裡僅舉幾例。一是元軍是由高麗、漢、蒙古多個民族組成的,統帥之間有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二是日本守軍沿岸構築練堅固的防禦工事,對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抵抗,元軍無法突破。三是蒙古人的後勤不濟。蒙古人作戰向來機動性為第一,一般只習慣帶很少的給養,吃穿問題主要靠掠奪戰地的平民來解決。可在這兩次戰爭中,蒙古人一直未能突入日本內地,自然不可能有平民供其掠奪。此外,還有人認為日本人的武器也優於蒙古人。當時日本的冶煉技術和刀具製作工藝一流,有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而蒙古軍隊的鑌鐵刀質量較差,在實戰中處於下風。
在這裡,好像忽略了一個原因,那就是船的質量。
眾所周知,我國的造船技術在宋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造船規模、質量、數量都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甚至阿拉伯、東非等地區,經受了無數大風大浪的考驗。2007年12月,廣東陽江海域打撈上來一艘南宋時代的木質沉船「南海一號」,它長30米、寬10多米,載重量八百多噸,堪稱海上「巨無霸」。雖然我們無法判斷出那兩場風暴的具體強度,但是如果使用這種船,在海灣裡面或許不會很輕易的被颱風所沉。
但是,這兩次東征日本,使用的很多都是高麗所造的戰船。
因為當時中國南方還沒被元平定或剛剛平定,忽必烈沒有讓中國南方大量造戰艦,而是讓接近日本的高麗造船。據漢文史料記載,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十五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軍艦全部完工。
這種船的質量如何呢?當時高麗的造船技術遠遠不如中國,再加上高麗人也不滿意元朝的壓迫,所以船的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考古學家曾對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蒙古戰艦粗製濫造、質量低劣。美國得克薩斯農業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對1981年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表示:"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肋材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至於艦船的設計,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雖然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但是卻沒有橫向肋骨結構,相對容易解體,不適於海上航行。
據此看,拙劣的造船工藝可能是導致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原因之一。由於高麗的原因,日本躲過一劫。但誰曾想到,300年後,躲過一劫的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渡海攻擊朝鮮,朝鮮幾乎滅國。
日本始終保持對「神風」的膜拜,二戰期間以"神風"命名他們的自殺飛機部隊,希望可以像當年那樣消滅美國的進攻艦隊。但歷史不會重演,日本軍國主義註定的失敗命運是誰也挽救不了的!


※日本侵華死的六名大將 活該沒有好下場 死的令人拍手稱快
※1931年,區區1.5萬日本軍隊,征服了中國140多萬領土
※稱雄中國北方的匈奴,如今都去哪兒了?
※一場慘案,讓一個國家至今都無法壯大
※中國的國中之國,害中國人銳減40%損失1.6億人,土地被霸佔
TAG:曉雪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