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色列探秘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一)

以色列探秘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一)

對我來說,以色列一直都是一個神秘的地方,耶路撒冷更是這種神秘的中心。那裡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化,地理地貌,戰爭衝突,生活狀態等等,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如果從書本和媒體獲得的知識信息能夠與實際場景物件結合起來,就能讓我更好地了解這個地方。這個國慶長假期間的以色列約旦之行讓我的願望得以實現。

耶路撒冷的主要遊覽區在老城和位於老城南邊的錫安山及東邊的橄欖山。

我們最先去的是錫安山。錫安山(Mount of Zion)既是猶太教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聖地。

首先,這裡有古以色列國國王大衛王的衣冠冢——大衛王墓(King David s Tomb)。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奪得耶路撒冷全城控制權之前,猶太人不被允許進入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內的哭牆去朝聖,大衛王墓便是他們朝聖的地方。所以,對猶太人來說,大衛王墓是僅次於哭牆的聖地。

大衛王墓並不是大衛埋葬的地方。據聖經上記載大衛是葬在大衛城,但大衛城被戰火毀了,沒人知道其確切地點。十字軍時期,人們認為錫安山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大衛城,再後來就找來大衛生前穿過的衣物建了這座衣冠冢。

這個大門是大衛冢的入口處。左側的房子一樓便是停放大衛棺木的地方,而二樓便是耶穌吃「最後的晚餐」的地方。

院子中有一座大衛王的雕像。聖經《舊約》中描寫的大衛,強健有力,異常俊美,有膽有識,多才多藝,會多種樂器,還寫過很多詩作。他手中的豎琴也是以色列加利利湖的形狀。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就是這個大衛。

男女有別在猶太人這裡很清楚(在哭牆也是男女分開朝拜的)。為方便男性和女性的朝拜,大衛的衣冠棺木一分為二,中間由屏風隔開,右邊是女性朝拜的地方。這人還在這裡坐著喝飲料,感覺有點太隨便了。

左側歸男性使用。

與大衛冢緊臨的這幢小二樓的樓上就是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吃最後晚餐的樓房(Room of the last supper),也被叫作「馬可樓」。馬可樓的拉丁文原意為飯堂。耶穌復活後,在這個樓房向門徒顯現兩次,也在此樓房中,眾門徒領受了聖靈。

由此直接上二樓,便到了最後的晚餐的就餐地點。聖經《新約》中記載,耶穌讓他的門徒找一個地方預備慶祝逾越節的晚餐,門徒遵著耶穌的吩咐,找到這個二樓。晚餐中,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的一個人要賣我了。」

達芬奇創作《最後的晚餐》前並沒有來過這個地方,他完全是根據聖經的描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完成了這一傳世傑作。而我們今天都是根據他的畫作來構想當時的情景。

經認定這個位置是《最後的晚餐》就餐處,並設置了這棵樹作為標識。

1099年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隨後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延續近一個世紀,給這個房間留下了羅馬式的建築元素,其一便是這個拱門的柱子部分。柱子上面的拱形,則是後來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添加上去的。右側的樓梯下,就是大衛王墓地(但這個樓梯入口處封住了)。

柱頭的石雕是鵜鶘。傳說鵜鶘沒有食物時,鵜鶘媽媽就讓小鵜鶘吃她的胸部,小鵜鶘得救了,而鵜鶘媽媽死了。基督徒藉此形容耶穌為了救贖民眾,不惜犧牲自己。

1187年,阿拉伯人再次打敗羅馬人,收復了耶路撒冷。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這裡被改成清真寺。在與最後的晚餐就餐地點相對的牆上,阿拉伯穆斯林修建了一個朝向聖地麥加的壁龕。伊斯蘭教的」壁龕「是清真寺禮拜殿的設施之一,以表示穆斯林禮拜的正向。

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安裝的玻璃窗。

這是修建在二樓頂上的宣禮塔,屬清真寺的一部分。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幢樓彙集了耶路撒冷的三大宗教:最底部是猶太教(大衛王墓),中間部分是基督教(耶穌的足跡),最上面的部分是伊斯蘭教。

與馬可樓相鄰的是聖母安眠教堂(Dormition Abbey)。傳說耶穌復活後,他的門徒擔心耶穌的敵人加害於聖母瑪麗亞,就把她藏到錫安山的一個山洞裡,瑪麗亞在此度過她最後的時光。安眠堂就是在山洞的原址上修建的。

聖母安眠教堂的正門。

聖母安眠堂在教堂的地下層。這裡停放著安息的聖母瑪麗亞,牆上有兩幅特別的畫作。

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的是耶穌抱著嬰兒的馬麗亞,在注視著睡去的瑪麗亞。其意思是說,瑪麗亞睡著後,靈魂和身體直接被主接走,蒙召升天,她在天上與早些年升天的兒子耶穌相見。因為在天堂里耶穌的年齡比瑪麗亞大,所以是耶穌抱著瑪麗亞。

另一幅是馬賽克相拼畫聖母與聖子。畫中的瑪麗亞有著蒙娜麗莎一樣的眼神效果,無論你站在哪個方位,她都在注視著你,所以被譽為」錫安山的蒙娜麗莎「。

這尊雕塑也引起了我的關注,這位老者叫聖耶柔米(Hieronymus,或按英譯,St. Jerome)。他對基督教的最大貢獻就是仔細地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版本的聖經翻譯為拉丁文,並作了不少注釋。聖耶柔米的翻譯質量超過之前所有版本的拉丁譯本,因此被羅馬教會奉為「正典」(Vulgate),流傳後世,他也被稱為聖經之父

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在耶路撒冷老城的東面,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山。

照片左下角的建築是位於橄欖山上的萬國教堂,右側有七個金色洋蔥頭的建築是馬利亞.抹大拉教堂(東正教教堂)

站在橄欖山上,可以隔著汲淪(Kidron)溪谷眺望不遠處的耶路撒冷老城和聖殿山。金色圓頂的就是著名的金頂清真寺,左側有灰色圓頂的建築是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

耶路撒冷既是活人紛爭不斷的地方,同時也是死人沒有硝煙的戰場。

站在橄欖山上,我們的眼前就是一大片猶太人的墓地。猶太人堅信他們的彌賽亞會降臨在橄欖山,而彌賽亞降臨的這一時刻,埋葬在橄欖山上的死者都會復活重生,因此這裡是他們守候彌賽亞的地方。

猶太人的彌賽亞(Messiah)是指聖經《舊約》中神的受膏者(相當於英語的「基督」),就是上帝所選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權力。猶太教用這個詞來指出自大衛家的拯救者,由他帶領以色列國恢復大衛統治時期的輝煌盛世。

而正對面的老城城牆下面則是穆斯林人的墓地,再往下些是基督徒的墓地。照片中最右側城牆上的門是金門。

耶路撒冷老城一共有八個城門,只有這個金門是封閉的。故事是這樣的,當猶太人的彌賽亞降臨到橄欖山上時,山上埋葬的人就會復活,他們將會下得山來,通過金門進入老城,從而佔領老城。為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阿拉伯穆斯林人統治時期,就把金門封閉起來,並把它的前面開闢成自己人的墓地,以此來阻擋猶太人入城。

根據聖經《新約》的福音書,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前往耶路撒冷,快到耶路撒冷時,耶穌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

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是一個天主教教堂,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後人建了這個袖珍小教堂紀念此事。

話說耶穌和他的門徒們吃完慶祝榆樾節的晚餐,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耶穌和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現在的客西馬尼園內仍有八棵2000年前耶穌時代的橄欖樹。

當他們走近園子時,門徒注意到耶穌非常憂傷和沉默。他越往前走,這驚人的憂傷就越發深重。然而他們不敢問他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在園門口,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於是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同去一僻靜處的岩石處禱告。

客西馬尼園旁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就是建在這個禱告的地方。

萬國教堂正門四組柱子上各站有一個人像,從左到右分別是聖經《新約》中《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的作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教堂裡面的三幅畫重現了耶穌被捕前夜和被捕時發生的事。

正中一幅:耶穌讓跟著他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在他禱告時要警醒,然而他們仨卻在樹下睡著了。耶穌中間回來叫醒過他們兩次,等第三次回來時,看到他們又睡著了,就對他們說:起來,我們走吧。看啊!人子被賣在罪人的手裡了,那賣我的人近了。

右面一幅:說話之間,十二個門徒里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裡與他同來。猶大曾與他們訂過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 猶大來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並與他親嘴。 就這樣,猶大為了三十塊錢把耶穌出賣了。

左面一幅:當時,耶穌對眾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

隨後,拿耶穌的人把他帶到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去,文士和長老已經在那裡等著審訊耶穌。(待續)

接下來兩周我要全力以赴準備本月28日29日兩天的考試。考試結束後再接著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逛的貓在旅途 的精彩文章:

TAG:閑逛的貓在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