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美蘭:古典文獻研究中的常用詞考察

張美蘭:古典文獻研究中的常用詞考察

常用詞表達人類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佔據著每一個歷史時期辭彙系統的核心地位,它的變化決定著辭彙發展的面貌。隨著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越來越被學界重視,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而常用詞的研究離不開歷時文獻的調查整理,除了自上而下的大資料庫前提下的文獻數據整理外,如何為不同語義的詞選擇其研究文獻,即確定「選用語料範圍」也是研究中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每個常用詞有每個詞的歷史和個性特點。在進行文獻材料常用詞使用頻度的調查過程中,應該有研究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大資料庫下,依據不同常用詞的個案,增加具有個性特點的語料。如:「攪拌」義常用詞「撓、攪、拌」三詞在不同題材、體裁文獻中出現的概率也不均衡。由於「攪拌」是一個動作性很強的概念,所以往往多見於農書、醫書之中,如果只調查經書、史書,就很可能將其出現時間判遲,甚至找不到典型的例句;同樣,研究「甘甜」、「辛辣」類等與味覺相關的詞語,食譜類、中國烹調佐料史、農業史等方面的文獻就應當納入考察範圍,但佛教提倡禁食五辛,食物刺激性味道的「辛」、「辣」在佛典中並不常見;而討論「瘋癲」義時對佛典文獻和文學中的詩詞曲等文本的調查可適當重視。因此,除了文獻的年代、地域,其題材、體裁甚至文風都可根據詞義特點加以選擇。

研究秦漢之交、兩漢時期的用詞,出土文獻可以彌補傳世文獻的不足。如:關於長高義形容詞「高」修飾人身高時,出土文獻《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早見用「高」來修飾人身高的少數例句。用例比學界認為始見於唐的觀點提前了一千多年。學界認為「矢」、「箭」之間存在原材料的區別和方言差異,而寫成於兩漢時期的西北屯戍簡牘中,用為弓箭義的「矢」單用的已不多,一般用「箭」,《敦煌漢簡》中有25例,《居延漢簡》中有171例,《居延新簡》有136例(魏德勝,《西北屯戍簡犢中的「矢」、「箭」》)。表明兩者間的興替主要是使用時代的不同。可見出土文獻有其特點,不可不重視。

研究中古漢語常用詞,離不開漢文佛典文獻的運用。漢譯佛經比本土文獻的口語性更強,更能反映漢語常用詞更替的頻度和面貌,對漢語中古漢語常用詞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方面學界已有闡述,還應繼續加強。

漢魏時期「以今釋古」性質的訓詁專著,其注文反映了注者當時的辭彙語義。後代史書等文獻引用前代文獻過程中產生的同義異文大都是常用詞的新舊變化,如漢代《史記》引用《左傳》、唐代《晉書》引用《世說新語》等;一本書經歷了多次傳寫而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本子產生的同義詞異文表達,如同經異譯漢譯佛經文獻,《大般涅槃經》有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40卷(後世稱北本)、慧嚴36卷本(後世稱南本),其間之異文表達也是常用詞的變化。《訓世評話》文白對照本、元代許衡的《大學直解》和《中庸直解》,貫雲石的《孝經直解》,明代張居正的《書經直解》《四書集注直解》等,這種對經典注釋逐字逐句直譯的「直解體」新方式,為了解當時口語辭彙差異提供了大量實例。同一文獻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修訂本,學界用得最多的實例是《老乞大》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四個版本和《朴通事》明清的兩個版本。《西遊記》在明清間有:世德堂、楊閩齋、清代《古本西遊證道書》等刻本,字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刪改,歷時變化明顯。清代車王府鼓詞曲本《西遊記》與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對勘,歷時與地域變化顯著。

宋元時期表示「人體肥貌」義,「胖」替代了「肥」成為主導詞。這也可以從宋元時期農業肥料發展史相關材料中得到解釋,「肥」名詞化為「肥料」轉入另一個語義場,取代了「糞」,最終成為一切肥料的統稱,成為主導詞。(顏玉君,《常用詞「肥」、「胖」歷時興替探源》)

另外,中國移民史、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中心變遷史、漢語方言史是影響常用詞辭彙歷時興替和南北地域分布的相關因素,研究中可擴展文獻語料的範圍,利用相關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這樣可以促使辭彙研究的深入。

總之,材料是多源的,如何運用到古典文獻的相關研究對象中來,對開展常用詞歷時研究至關重要。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文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陳建勛:上海如何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
拿世界盃足球賽換取外交轉機?卡達:沒得商量
王俊美:外來語發展與進化論理念相似
沖繩縣政府提出抗議 要求美軍停飛事故同類機型
學者分析波蘭出土鹿角杖後認為:遠古歐洲存在跨區人際交往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