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裡經常咸是怎麼回事?
我國醫學早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就提出:「五味入口, 藏於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認識到酸、苦、甘、辛、咸五味與人體生理病理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同時, 《素問·五藏生成篇》談到:「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腎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氣也。」在對五味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五味與臟腑的對應關係。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認識到鹹味與腎有一定的聯繫, 認識到腎虛是導致患者自感口鹹的主要原因, 並由此在臨床實踐建立了一套理法方葯體系來治療此類疾病。
例一
患者朱Xx,女,48歲。1978年4月10日初診。自覺口咸已十天余,近有加重。終日如鹽含口中,同時伴有頭昏乏力、納谷不香,帶下清稀等症,舌淡苔薄白微膩,脈沉細。據《臨證備要》記載:「口咸系腎液上乘,屬虛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五味子。」綜觀脈症,本案屬腎陽不足而致腎水上泛,納呆,帶下又為脾虛失運,濕濁內停之徵,姑擬金匱腎氣丸合健脾之品,脾腎同治。 生地12克、熟地12克、淮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淡附片6克、肉桂粉3克、海螵蛸15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芡實15克、川萆薢12克。五劑。 二診:口咸略減,帶下亦少,但仍覺頭昏腰酸,且有口乾。前方去海螺蛸,肉桂粉改用肉桂6克,加五味子6克,繼服十劑。 三診:口咸及其他諸症基本消失。繼予金匱腎氣丸500克調治而痊癒,追蹤兩年余未發。1982年2月患者又覺口中微咸,即以上法加肉蓯蓉五劑而愈。(浙江省開化縣華埠區醫院張秀萍供稿) [編者按]中醫學認為,五味入口,所行不同。「咸先入腎」。相反,腎病亦多見口中鹹味。本案的治療實踐證明,中醫理論蘊含很深的道理。
例二
劉XX,女,71歲。1981年11月7日診。自覺口咸已兩月余,曾經公社醫院、縣醫院多次治療,未見療效。近半月來,終日如鹽含口中,食物不覺香甜。伴有頭昏、腰酸腿軟乏力,手腳冷、便溏,尿頻而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腎陽虛,脾虛不健運,治法溫補腎陽,益氣健脾。方用金匱腎氣丸方加味。 熟地15克、淮山藥15克、党參15克、丹皮9克、制附片9克、澤瀉9克、棗皮10克、肉桂6克、白朮12克、芡實12克、茯苓12克。 服藥四劑,口咸減輕,食慾增加,其餘諸症亦皆好轉。宗原方繼服四劑,口咸及余症消失。繼續原方二劑,告愈。(僥宏孝:《新中醫》)983年第)0期) [編者按]《醫學正傳》云:「腎熱則口咸」,而本案腎虛寒亦口咸,又是一經驗。
清代張璐在其《張氏醫通》雲:「口咸, 腎液上乘也」, 乃因五臟各有所主之味, 而鹹味為腎所主, 當腎中精氣虧損, 攝納無權, 氣浮於上, 則可見鹹味上犯。當腎精充足, 腎氣充沛, 則其攝納有權, 精氣得藏於腎, 發揮其生理效應而不無故外泄, 如若先天稟賦不足, 或因後天給養不充, 或因其他臟腑病變累及於腎, 則可導致腎的氣化功能失調, 不能攝納腎中精氣, 進而導致腎中精氣外泄, 寒水上犯於口, 出現口咸, 此即王冰所謂:「凡物之味咸者, 皆水氣之所生也。」由此可知, 口咸一症, 其病位歸腎, 其病機屬虛。
西醫理論
腎虛口咸主要是由於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造成的醛固酮水平低下, 因此其治療的關鍵在於修復機體腎上腺皮質功能, 提高醛固酮水平, 恢復機體的保鈉排鉀功能, 以此減少口腔中Na濃度以及降低味細胞對Na的解析度, 從而治療口咸。通過提高體內醛固酮水平來恢復唾液腺導管及腎臟保鈉功能, 此即恢復中醫理論中腎的攝納功能, 使精氣得藏於內而不外泄;同時, 因醛固酮水平升高, 腎臟保鈉、保水、排鉀功能得以恢復, 機體多尿、夜尿、低鈉等水電解質紊亂的癥狀亦可得以糾正, 此即恢復中醫理論中腎的主水功能, 使體內津液的輸布及排泄恢復平衡。
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每天都會有乾貨推送!
覺得很有幫助就給小編點個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