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行為何要尊師重道?

修行為何要尊師重道?

修行為何要尊師重道?

茅山法主 大顯威靈 有求必應

道教進行道的教化是通過「師」來實現的,道和師的關係十分密切,因而道教有關「師」的解說非常之多,這裡僅擷取數則稍做闡釋。

(一)「師者,和也,眾也。」

語出《道教義樞》卷一:「孟法師云:師者,和也,眾也」。筆者按:許慎《說文解字》:「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從帀從,四帀,眾意也。」「帀,周也,從反之而帀也,凡帀之屬,皆從帀,周,盛說。」可見,「眾」為「師」之本義,後引申作「軍隊」。古時軍隊出戰,要先吹律,聽音聲以占吉凶,這吹律之人叫「太師」,《史記正義》引《兵引》云:「夫戰,太師吹律,合商則戰勝,軍事張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主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軍士勞;羽則兵弱少威焉。」(《史記》卷25)由於「太師」能明辨陰陽理察得失和合士眾,是軍隊的靈魂,所以稱為「太師」。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年代,太師成了君王的重要輔弼,後來其職能不限于軍事,包括對一切國家大事提供宏觀指導,再到後來範圍進一步擴大,不局限於君王,把凡是能為人提供建議和指導之人都尊稱為「師」。這就是「師」的由來。最初,道教是入世的,道師以道術輔佐帝王治理天下和合民眾,因此,訓「師」為「和也,眾也。」

(二)「師者,正謂皇天神人師也。」

語出《太平經》卷39。筆者按:按照道教的理論,道是宇宙間最高的主宰,在道之上或之外不可能再存在具有獨立自性的「師」,師源於道。在道教早期的文獻里,太上老君(即老子)被認為是道的化身,也是道的教化者,約成書於東漢末的《老子變化經》(敦煌遺書S.2295號)說老子不斷變易身形,托死更生,周流四海,進行道的教化,「隨世浮沉,退則養精,進則帝王師」。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始天尊成了最高的神,作為大道的化身,他曾以不同的名號,先後在龍漢、延康、赤明、開皇、上皇等劫運中出世度人,如《太上業報因緣經》(唐《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明天尊第二》引)說:「始有天地,龍漢之初,吾號無形,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經》,下世教化,為萬世玄師,無上法王;延康之時,吾號無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寶經,下世教化,為三界醫王,太上真尊……。他所度化的當然首先是天上的仙真,從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到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以次相授,各仙人度遍,才及於世人。張陵、寇謙之等潛心修道的世人感動高上仙真「降世」傳授神經秘道而取得了代替仙真在人間傳經佈道的資格。他們是道教教化的真實承擔者,是現實中真真實實的師。他們通過努力建立起道教的組織和經典教義體系,開展道的教化,「上乃可助有德帝君,共安天下,其恩乃下,可及草木也,萬物擾擾之屬,莫不盡理也。天地為之歡喜,帝王為之長游,但響琴瑟唱樂,而無復憂。」(《太平經合校》第408頁)故曰:「師者,正謂皇天神人師也。」

(三)「道乃世世為帝王師。」

語出《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筆者按:早期道教教團組織的首領都稱為「師」:張角,「大賢良師」;張陵,「天師」;張衡,「嗣師」;張魯,「系師」又稱「師君」。這「師」可能包含有「帝師」或「君師」之意。古之帝師,皆如姜尚、張良輩,是能燮理陰陽、坐而論道、助君建德和輔國治世之人。

早期道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經典教義的傳授,雖然他們以各種方術為民治病,但長生久壽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他們的願望是輔國治世,因而有相當明確的現實針對性。他們和徒眾的關係也不是一般的師徒關係,而帶有政治色彩,帶有官民關係的性質,以五斗米道為例:一、它建立了帶自治性質的組織機構——「治」,共有二十四治,「治」不同於後世的宮觀,「治」有「治理」之義,含有替國家代為治民的意思;二、徒眾不稱「徒弟」,而叫「道民」,道民仍然以家庭為基礎,一般整個民戶整個家族地加入教團,他們平時的活動仍然在原來的處所,一年只有三次投集本治;三、師對徒眾採取類官家的管理辦法,為道民建立了戶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陸修靜《道門科略》);四、師和徒眾之間存在經濟關係,徒眾必須交納信米,等等。這些都表明早期道教師和徒眾之間不是一般的師徒關係,其時的教團組織帶有明顯的自治性質。

(四)「師者,寶也。」

語出《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筆者按:道教歷來就看重師傳,早期經典《太平經》就曾說:「故凡學者,乃須得明師,不得明師,失路矣。故師師相傳,乃堅於金石,不以師傳之,名為妄作,則致凶邪矣……故古者上學聖真,得明師名為更生,不得明師者,名為亂經。」(《太平經合校》第284頁)早期民間道教逐漸被改造後,輔國治世的主題逐漸讓位於出世的長生成仙,宮觀代替了原來的「治」,師和徒眾以宮觀為單位一起共同祀神、修鍊和生活,聯繫更加緊密,純粹的師徒關係取代了原來師和道民之間那種准官民關係,師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道教道、經、師三寶,把「師」作為一寶,反映出其在道教教義中的地位。許多早期靈寶經如《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太上玄一真人說勸誡法論妙經》、《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等對包括師寶的三寶教義有較多的涉及,《太上玄一真人說勸誡法輪妙經》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宗奉師寶」,而《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更把「禮敬三寶、供養法師」作為具體戒律條文規定下來。師之為「寶」,筆者以為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師乃真道之載體。至道難得,有真道就有偽道,《老子想爾注》曾說:「智慧出,有大偽,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技,稱道教,皆大偽不可用。」真偽爭途,數不盡的傍門小術,心邪之人,唯邪法是喜,滿足於房術御女、卻病小工,不知真道是絕不妄傳的,道教視妄傳為大戒,道書科禁明文規定許多道書幾十上百甚至千年才得幾傳,須輸盟信金玉帛幣若干數、師徒對齋數日告誓而傳,傳非其人、輕泄真訣,則師被三官拷掠、七祖受罰。因此,求道須得明師,《太平經》說「得明師名為更生」絕不是誇張之言。二、師乃弟子入道之證盟者。弟子入道不是簡單的經典教義的授受,它有相當隆重的、嚴格的程序化過程,在授予經籙的同時還伴隨著戒律的傳度,無論是「受戒」還是「受籙」,都是表示接法、成為正式法嗣之象徵,道士臨壇接受道壇法師法籙,皈依道經師三寶,虔誠地發下宏願,宣誓奉持禁戒科律,其實質是弟子向神真隆重承諾今後願終生接受戒律的約束,它是弟子與神真之間的一種契約式行為。而師尊就是這種盟約的見證人。三、師乃弟子修道的監度人。弟子入道後,秉承盟約的約束,在師尊的指導下進行道的修習,但是決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或魔障纏身或積習難改,使道心不專、懷二猶豫,因而背負誓言違犯禁戒、協道信邪、乖逆師尊等,如此種種,若無師尊監度訓誨,不免為魔障和積習所轉。《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說得好:「眾真高仙十方已得道,四方無極世界塵沙而來,真人從無數劫來,莫不有師,皆從師受上清三洞寶經,而得為高仙上聖十方導師也。師者,寶也。為學無師,道則不成。非師不行,非師不生,非師不度,非師不仙。」

〓 ※ 大顯威靈 ※ 〓

茅山正法天南地北顯神通 祖師符訣千年萬載護良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茅山法 的精彩文章:

民間巫術到底有多厲害!生人勿近!
雍正皇帝為什麼一定要處死道士「賈世芳」!

TAG:茅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