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贏得幾百萬人點贊的教育方式,來自斯坦福大學學院院長

贏得幾百萬人點贊的教育方式,來自斯坦福大學學院院長

馬迪·金的詩歌《如果你能記住》中有一句話:

如果您能用您的愛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壞我自由呼吸的空間,那麼我將長大、學習、改變!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個已有超過幾百萬人觀看的TED演講,它來自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女士。

看過Julie Lythcott-Haims女士激情詼諧的演講,或許你會明白,養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

如方便,請一定要感受老師的演講魅力

如不方便,可直接往下拉閱讀演講精華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以下為小編整理的演講乾貨

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當我們這樣養育孩子,我用的是「我們」,天知道在養育我的兩個十來歲孩子的時候,我自己確實也有這種傾向,讓孩子過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讓孩子過一種清單式生活,父母成了孩子的私人管家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創建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區服務,因為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期望中的完美,我們期望我們的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 因為有這麼多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得和每個老師溝通,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搞的自己像是孩子的管家,像秘書。

孩子沒有自由玩耍時間,甚至沒有充足睡眠

然後對孩子,我們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在頂尖大學申請這件事上搞砸,或者毀了自己的未來。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因為我們覺得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就好像每一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都對於我們為他們規劃好的未來成敗攸關。我們不讓他們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只需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口頭上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時間詢問他們的卻是作業和成績。他們從我們臉上看到的,我們的認可,我們的愛,看到的他們的價值,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A。

?

像訓練寵物一樣:哄孩子跳得再高一點,孩子卻生活在焦慮和沮喪中

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像威斯敏斯特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得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該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呢?」 他們只會去問老師,「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好大學?」 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他們會狂躁的給朋友發簡訊,「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盼望著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現在卻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

或者,只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就是這樣。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的後果,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你會發現這不只讓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里,就像電影《傀儡人生》,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過度指導,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自我效能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我們的孩子必須建立自我效能,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擁有更多體驗。

過度幫助可能會讓孩子獲得短期成功,卻會付出長期的代價

我現在是不是在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干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呢? 當然不是。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我們代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即使我們可以通過這種過度幫助,來讓他們獲得一些短期的成功——比如幫他們做作業而拿到的好成績,在我們的幫助下,他們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看的童年簡歷,這些會讓他們在自我認知上付出長期的代價。

我們應該更少關注具體哪些名牌大學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而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孩子需要我們少一點痴迷於成績和分數,而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讓孩子做家務,也許比完成清單更能讓孩子適應未來

我剛才是說了做家務,這是有理由的。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也就是我們期望孩子達到的,取決於小時候做的家務,越早開始越好。

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代表著: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代表著:我會儘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讓你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我們都清楚這個道理,你們也都清楚。

我們都已經清楚,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並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動力和意識,不能挽起袖子去開干,不能望向四周,並心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讓孩子過上的幸福人生,來源於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要先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所以,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痴迷,當我們親愛的孩子放學回家,或者我們下班回家,我們要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邊,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初生的孩子。

然後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樣? 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嗎?」然後你的女兒會說,「午飯」,就像我女兒一樣,但我想聽到的是數學考試,但你還是得表現出對午飯的興趣,你應該說,「今天的午飯哪裡比較棒?」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他們的學習成績。

不是把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拋開我們的偏見,我們會意識到:我們的孩子考不上頂尖大學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我得向你們坦白一些事,我的兩個孩子,Sawyer和Avery,他們都十來歲。有時候,我覺得我對待我的 Sawyer 和 Avery,就像對待盆栽一樣——我想要小心的把他們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把他們送進最受歡迎的大學。

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識到——我的兩個孩子,他們不是盆栽,他們是野花,未知品種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的環境,通過家務和愛,讓他們變得強大,愛他們,他們才會愛別人,接受愛。上大學、選專業、找工作,都由他們自己。

我的工作不是把他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知教育,行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了 的精彩文章:

8張圖告訴你,什麼樣的父母能培養出優秀孩子
孩子拿起手機就不放下?不急不氣不高深的方法在這裡

TAG: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