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上)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上)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將李白、杜甫並列為中國詩人中的No.1,不知最早出處算不算就是這句話,但千年以來,一位詩仙、一位詩聖一直被視之為兩座無法逾越的詩學高峰。他兩人比較而言,似乎李白的經歷更為複雜,包括他的出身、生活態度等等,以及一系列基本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謎團,應該說李白是中國大詩人里最為特別的一個人物。為什麼他有那麼大的才華?他是個自負的人,在他所作的《將進酒》中,竟然豪氣萬丈地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且他的經歷卻又是那樣的奇特,這種好奇心不止是我,從後世對他的研究就可看出,太多的人想搞明白這位大詩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說說他的出身。關於他是不是漢人?甚至進一步說,他究竟是不是中國人?到今天也是各有各的說法。我們先說說李白的自我表白,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白,隴西布衣。」他說自己是隴西人,但李白又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稱:「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在這裡,他又說自己是南京人。李白有一首《贈張相鎬》的詩:「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這裡他又提到自己是隴西人,並且是漢代邊關極有名的大將,於是後世考證出這位邊關大將指的是飛將軍李廣。如此說來,李白乃李廣之後,因為李廣正是隴西人。

大約在30年前,我在《新華文摘》上看到了一篇長文,其考證李白乃是李陵之後,因為李陵戰敗,被匈奴俘獲,而後被人誣告為投降,司馬遷在朝中替李陵辯護,被皇帝下令宮刑,而後司馬遷就寫出那不朽的名著——《史記》,但李陵的家人也全部被殺。這篇文章說因為李陵成了叛將,作為他的後人,所以李白對自己的出身總是閃爍其辭。這種論證是否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定,我並不清楚,但這篇文章卻令我印象深刻。然李陵正是李廣的兒子,如果學界認為李白確實是李廣之後,那麼說他自然也就跟李陵產生了關係,似乎這篇文章的立論倒也能夠成立。

李白撰《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李太白文》五卷,明嘉靖間霏玉齋刻本,書牌

李白撰《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李太白文》五卷,明嘉靖間霏玉齋刻本,卷首

李白撰《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李太白文》五卷,明嘉靖間霏玉齋刻本,卷首

那麼,歷史記載是怎樣的呢?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李陽冰雖然比李白小20多歲,但從輩分來說,李陽冰卻是李白的叔叔,並且二人關係很好。李白晚年,李陽冰在安徽任當塗令,落魄的李白去投奔他,不巧就病逝在了那裡。

李白去世前委託李陽冰編纂自己的文集,這就是《草堂集》。而李白去世的當月,李陽冰就寫出了《草堂集》的這篇序言。如此說來,李陽冰不但跟李白是親戚,並且他還是李白去世的見證人,因此,他應當對李白特別的了解,而這篇序言中所談到的李白身世,自然可靠性也高出許多。

李陽冰在本篇序言中說,李白就是隴西人,並且是西涼皇帝李暠的九世孫。對於這個說法,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

《唐翰林李太白年譜》明嘉靖二十五年玉幾山人刊本

范傳正是唐憲宗元和末年的宣歙觀察使,李白的墓恰葬在他管轄的地界內,並且范傳正的父親范倫當年跟李白是好友,因此范傳正對李白特別崇拜,所以他任宣歙觀察使之後就在當地打聽李白後人的情況。他找了三四年,終於找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此兩人都已嫁給了當地的普通農民。范傳正把此兩女叫到了官府,向她們了解李白身後的情況。此兩女的父親是李伯禽,李伯禽去世後,他的兒子出外謀生,十二年不知下落,而此兩女又分別嫁人,已經成為了農婦。范說自己可以動用官府的力量讓這兩個孫女離婚,然後嫁給有名望的家族,但兩女卻不同意,她們說自己不願意對外講是李白的後人,就是不想辱沒祖父之名,如果這樣,影響就大了。范傳正特別感慨,他覺得此兩女處境如此艱難,但身上卻還保持著乃祖的傲骨。

但范傳正的尋訪也有另一個成果,那就是他從這兩女的家中得到了李伯禽的手稿,此手稿中詳細地記錄了家事,其果真是梁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在隋朝的末年,李家有一支流落到了碎葉城,並且在當地隱姓埋名,而這碎葉城正位於今天的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前面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中葉非罪,謫居條支」,這裡所說的「條支」,陳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中做了詳細考證:「碎葉、條支在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即西曆六四四年平焉耆,高宗顯慶二年即西曆六五七年平賀魯,隸屬中國政治勢力範圍之後,始可成為竄謫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於楊隋末世即竄謫如斯之遠地,斷非當日情勢所能有之事實。其為依託,不待詳辨。」而今條支處在阿富汗境內,如此論起來,李白的確出生在國外。

陳寅恪認為李白應該有胡人的血統,還有人說李白本來就不是漢人,但歷史疆域的變遷太大了,我沒有做進一步的考證,不知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說,他算不算出生在異域。而李長之在《李白傳》中則說他:「生於蘇俄屬的中亞細亞」,但即使如此,李長之也不認為他是外國人,而他的結論也挺有趣:「我們就現在所知道的事實論,倘若像從前人所認為的李白是純粹受本國文化教養而生長起來的,固然是粗疏,然而像現代人所猜想他是外國人的,也不免武斷,我們現在對他只有一個最近事實的看法,便是認為他是『華僑』。」

國家級文保牌

雖然有史料記載,但後人還是對李白的身世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胡懷琛認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國人」;還有人認為他是隋末涼王李軌之後;也有人說他是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的後人,後來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成為了唐太宗,所以李白不敢說自己的身世等等;另外還有的書中猜測究竟哪一個接近事實?我當然給不出答案,但也足見李白身世是何等的隱秘,又是何等的受到後世所關注。

大概在李白5歲時,他跟著父親來到了四川,他們為什麼要遷徙到這裡呢?歷史資料未載,所以引起了後世的一大堆猜測,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稱:「他父親『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何以要隱瞞名字?因何遷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謎。不過這可能是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看來,李白的父親帶著他前往四川是偷偷地潛逃,因為他父親叫什麼,至今都沒人知道,他自稱李客,顯然是化名。范傳正在給李白寫的碑記中稱:「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祿仕。」

這段話中用了一個「潛」字,當然就是潛逃之意。俞平伯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一文中稱:「這『逃歸』『潛還』『逋』『遁』等等字樣說明了李白的一家大約為避難避仇避官事逃到四川的。范所謂『逋其邑』尤可注意。」

沿此前行,看到了祠堂

那麼,李客究竟是為什麼要帶著家人潛逃到四川呢?周勛初在《李白評傳》中猜測到:「李白之父是因避難避仇避官事而逃到四川的。他怕招惹是非,不敢到名都大邑去,只好住到人口較少的小州中隱居下來。這當是符合實情的。」周先生用了「三避」來解釋李客帶著家人行走幾千里躲到了四川,但究竟如何?看來也只能猜測了。

李客帶著家人來到了四川江油,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呢?歷史上沒有記載。上面引文中有《中國文學史》上的那句話,袁行霈說李家可能是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那既然是避仇潛逃到了遙遠的地方,但在那個時代也不可能帶一張銀行卡就把家中的財富轉移了,而如果要是運送整車的金銀財寶,又似乎跟潛逃這種行為相悖。那就是說,李客帶著家人是到了四川後發了家,然而這樣的推斷卻找不出歷史佐證,而其家似乎也沒有什麼大產業,比如劉全白在《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李白)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這句話是說李白在少年時整天遊玩,根本不蓄家產,如果他們家很富有的話,那隻能是到了四川之後又重新發家者。

李白是5歲到的四川,20歲離開了這裡,短短的十五年,李家就發達了?但在這個年齡,作為兒子的李白,卻不幫著父親理財,從哪個角度推論,似乎這件事情都不太能講得通。

但李白家確實有錢,周勛初在《李白評傳》中說:「但李白在蜀時,蓄養異禽數千,殺人之後不受追究,可見其家庭情況之特殊。可知他家確屬富豪,或許還稱得上是地方上的豪強。」看來李家不是一般的有錢。當年李白離開四川,出外遊玩,他在揚州住了一年的時間,其生活極其奢侈,他自己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稱:「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花錢30多萬,並且每當遇到有困難的人,他都給予接濟,這樣的豪奢,絕非一般人能夠做到者。那麼,他的錢究竟怎麼來的呢?李客是一位商人,但又拿不出任何的歷史資料來佐證這種說法。

墓頂已是綠草蔭蔭

而周勛初認為李白殺了幾個人都能平安無事,看來是家裡用錢把事情擺平了。對於李白殺人之事,歷史資料倒是多有記載,雖然把這位天下一流的大詩人跟殺人犯聯繫在一起,確實讓人難以接受,然而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並且李白也並不迴避這一點。不但如此,他還在許多詩篇中高歌,以表明他對殺人之事極其讚賞,比如他在《白馬行》中稱:「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邀。」李白把殺人視作鋤草般容易。他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又說:「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看來殺人是很痛快淋漓的一件談笑之事。李白還認為作為一名俠客,到處殺人是很爽的一件事:他在《俠客行》中誇讚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難道唐代的法律如此的寬鬆?可以隨便殺人,並且還可以廣而告之地宣傳?周勛初在《詩仙李白之謎》中做了詳細的考證,他說唐代的律令已經頗為完備,而李白殺人沒問題是因為當時四川對於執行法令比較寬鬆,但周勛初也說這只是個猜測,畢竟沒有史料為佐證,不過李白出行的確懷揣匕首。

他離開四川前往江南旅遊時,發生了一件意外:他的好友吳指南突然死在了旅行途中,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明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院中的池塘

旅伴的去世讓李白特別傷心,他竟然在炎熱的夏天抱著朋友的屍體哭泣,甚至他的哭聲招來了猛虎,他都依然不動。而後他把吳指南的屍體埋在了湖邊,幾年之後他又回到此處把屍體從土裡挖了出來,他看到屍體的肉還沒有腐化掉,於是他掏出刀來,把骨頭上的肉全部剔掉,然後背著骨頭離開,葬到了另外一個地方。

李白的這種舉措頗為怪異,但民俗研究者卻說他的這種行為有所本,稱此為「二次撿骨葬」。周勛初認為,李白的這些做法是他受到了四川少數民族的影響,對於此事,這裡不展開細說,但李白身上整天帶著刀,這倒是一個事實,並且有他的朋友崔宗之所寫《贈李十二》詩為證:「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在那個時代,李白整天懷揣匕首、到處遊覽,並且時常高歌殺人的痛快,竟然沒有人約他到派出所做筆錄,不知道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不知道為什麼這裡擺著數尊鐵炮

從婚姻狀況也可看出李白特立獨行的性格。他到江南遊玩時,來到了湖北的安陸地區,於是他就娶前宰相許圉師的女兒為妻。遊玩時還捎帶著娶個老婆,這隻有李白能做得出,並且還是做的上門女婿,這在唐代是不被人看得起的一種做法。陳寅恪在《讀〈鶯鶯傳〉》中於此有論述:「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但李白不管這一套。關於這件事,曾鞏在《李太白文集後序》中稱:「蓋白蜀郡人,初隱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遊江淮,至楚,觀雲夢。雲夢許氏者,高宗時宰相圉師之家也,以女妻白。」

李白能這麼做,有可能緣於他來自於西域,因為在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做上門女婿的事根本不是問題。如此說來,他在詩中奇異的想像力,以及性格上的不受約束,應該跟他的少年時所受的環境影響有較大的關係。但是他對名門卻極其看重,只要是名門,李白並不在乎對方名聲的好與壞,因為許氏去世後,他又經歷了兩個女人,但基本是同居關係,他的正式再婚又是把自己嫁給了一位前宰相的孫女。說李白是嫁,是因為他再次做了上門女婿,這次入贅的是宗楚客家。

返回時看到了墓磚上的字跡

這位宗楚客很有來歷,他是武則天表姐的兒子,可能是因為這層關係,他曾三次做到了宰相,然而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很差,因為他跟武三思的關係特別密切。《朝野僉載》卷五記載有宗楚客巴結薛懷義的故事:「時薛師有嫪毐之寵,遂為作傳二卷,論薛師之聖從天而降,不知何代人也。釋迦重出,觀音再生。」後來唐玄宗誅殺韋氏,宗楚客也同時被殺,因此宗家在唐代聲名狼藉,但李白完全不管這些,他只看重這個孫女是宰相之後,並且他也不迴避宗楚客家當年的醜聞。當年,他介入了永王李璘之亂,被貶往夜郎,他的老婆宗氏以及他的小舅子宗璟前來給他送行,李白還給宗璟寫了一首《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的詩:

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陸離。

斬鰲翼媧皇,鍊石補天維。

一回日月顧,三入鳳凰池。

失勢青門傍,種瓜復幾時?

猶會眾賓客,三千光路歧。

皇恩雪憤懣,松柏含榮滋。

我非東床人,令姊忝齊眉。

浪跡未出世,空名動京師。

適遭雲羅解,翻謫夜郎悲。

在這首詩里,李白大讚宗楚客當年為朝廷所做出的貢獻,並且同情宗家的遭遇,李白的這種做法受到了後世的非議。從這個側面也可看出李白的三觀絕與常人不同,比如他特別看重門第,專娶名人之後,但他也並不在乎別人的責難。即使如此,他也並不維護自己所看重的世家,而是依然到處找妓女。其實找也就罷了,問題是他還把這些事寫在詩中廣而告之,比如他曾寫過《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

小妓金陵歌楚聲,家僮丹砂學鳳鳴。

我亦為君飲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傾。

他還寫過一首《東山吟》,此詩的前幾句是: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後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他在這裡說自己效仿謝靈運攜妓出遊,但他又說:我帶的妓女如花似玉,而你謝靈運的妓女,已經進了墳墓。

另一側展室

關於這件事,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也有記載:「間攜昭陽、金陵之妓,跡類謝康樂,世號為李東山。駿馬美妾,所適二千石郊迎,飲數斗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滿堂不樂,白宰酒則樂。」雖然後世對他的這個做法有著非議,但他完全不管這些。

他還有一個特立獨行之處,就是不把儒家正統看在眼裡,比如他在《廬山謠》中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孔聖人他也不放在眼裡。其實不僅是孔子,甚至堯舜,他也能嘲笑一番。這一切疊加在一起,我真的難以總結出這位李白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麼有那麼多奇異的行為以及特立獨行的做法。但不管怎麼樣,他的這些獨特行為卻構成他所作詩篇的奇異壯美。

李白手裡拿著一把劍

李白為什麼這麼會寫詩?似乎沒有人能做出切實可行的探討文章。他既然生在國外,雖然5歲回到了四川,20歲就離開四川,而後到處遊玩,為何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就誕生出了這麼一位如日中天的詩人?至少我找不出理由,只能把他看作是一位仙人了。但李白對自己的讀書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提到過:「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這裡所說的「六甲」指的是道教典籍,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四川,道教盛行,李白也信奉此教,並且還曾正式入教。雖然他讀了這麼多的書,卻並不想參加科舉考試,因為他一生從未參加過高考,所以,他後來在朝中為官也成為後世研究者的關注點之一,並且還做出了各種猜測式的解讀。

李白在遊覽的過程中也結識了一些著名的詩人,比如他在湖北襄陽見到了隱居在鹿門山的孟浩然,他們在此相見時,李贈了孟一首詩,那就是被稱為千古絕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後來李白在嵩山住了一段隱居,在這個階段,他結識了玉真公主,在此公主的推薦下,他被招入了朝中。這個機遇讓李白大為高興,他在臨行前寫了首《南陵別兒童入京》,此詩的最後一句很有名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可見他對得到這個難得的機遇十分高興,於是他就成為了翰林院待詔,這就是他被後世稱為「李翰林」的來由。

對於他名揚天下這件事,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唐摭言》卷七中稱:「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此處說是賀知章因為看到了李白的《蜀道難》,才把他引薦給皇帝者。

另一側的水面

李白的《蜀道難》的確寫的極有氣勢,我在上學時,課本中就有此文,但書中並沒規定該篇需要背誦,我竟然將這篇不短的詩全文背了下來。看來賀知章也對這篇詩作讚歎有加,由是使得天下漸漸聽到了李白的詩名,而後就有了皇帝親自召見的故事:「李白天寶中召見金鑾殿,元宗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草和蕃書,筆不停綴,帝嘉之。七寶方丈,賜食於前,御手調羹。遂入翰林,專掌密命。」

李白在朝中任職兩年多,流傳下來太多的故事與軼聞,比如「高力士脫靴」,段成式則《酉陽雜俎·語資》中稱:「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其他的故事還有不少,在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但以他那特立獨行的性格,肯定會招來他人的嫉恨,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稱:「上皇豫游,召白,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制《出師詔》,不草而成,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游海、岱間,年五十餘,尚無祿位。」

看來向皇帝給李白進讒言者是張垍。這位張垍也算是皇親國戚,因為他是唐玄宗的女婿,此人也頗有文采,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忌妒李白比他的才氣要高得多,所以就在私下裡說李的壞話。但唐玄宗還算大度:他雖然免了李白的職,但卻又賜給了李白一筆不少的錢,由此就結束了李白的為官生涯。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芷蘭齋 的精彩文章:

陸遊: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上)
張百熙:憂樂幾人在,戎馬關山愁(下)
張百熙:憂樂幾人在,戎馬關山愁(上)
王闓運:天地悲歌里,興亡大夢中(下)

TAG:芷蘭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