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集中銷毀學生手機:砸的是手機,碎的是孩子的心
作者 | 綠林好菡
01
最近,一中學
「集中銷毀學生手機」
的事件火了。
河南某中學,因擔心玩手機耽誤學習,
規定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就要交給老師,
否則一旦發現就要銷毀。
於是校方收繳了幾十部「違規」手機集中銷毀,
一部分用鎚子砸碎,一部分扔進水桶,
還組織師生「觀禮」,希望學生引以為戒。
而且報道中強調,
「這些孩子的家長們都很配合,
覺得是為學生好。」
事件一出,立即引發熱議。
許多網友評論表示,
「雖然有點極端,但老師也是為了學生好」
可是,事件中的學生們,真的「好」嗎?
視頻畫面中,孩子們顯然「不領情」。
看著心愛的手機被銷毀,
他們滿臉沮喪低頭不語,默默地站在一邊,
身體語言寫滿抵觸和憤怒。
雖然心裡不滿,卻不敢說出來。
他們心裡一定滿是不平:
玩手機有什麼錯嗎?
難道玩手機,就成了「壞孩子」?
02
和許多爸爸媽媽一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
我心中也難免有些擔憂,
可是,明令禁止真的有用嗎?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各種「閑書」
我媽對我各種圍追堵截。
採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打罵、撕書、
關小黑屋,
不給生活費,
甚至威脅要斷絕母女關係。
為了不被她發現,我就躲著被窩打手電筒看,
導致近視眼度數蹭蹭長到1000度,
居然「偷偷」看完了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全部小說。
考上大學後,去外地上學,
媽媽終於管不到我了。
我一下變得有閑、有錢、有自由,
徹底放縱自己
,淪陷於學校門口的租書店,
天天看瑪麗蘇霸道總裁文,
整個人像「吸毒」少年,眼神渙散,反應遲鈍,
每天幻想總裁來愛我,過了極其頹廢的半年。
現在想想,那種脫韁式的放縱,
和之前媽媽的嚴厲禁止有很大的關係。
就像面對一直被嚴禁打開的潘多拉盒子,
一旦有機會,就會毫不猶豫就打開。
心理學上有一個
禁果效應
:
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是充滿了誘惑;
越是想捂住的消息,越能激起人們的窺探。
單方面的禁止,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媽媽越不讓玩,孩子就越想玩。
手機砸了,可以去借;家裡不讓玩,去外面玩。
「銷毀手機孩子就不玩了」,
不過是大人們一廂情願地掩耳盜鈴。
03
強制的教育,不但奪不下手機,
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內心,
影響孩子的人格、行為發展。
粗暴管教的行為,
會給孩子一個特別不好的示範:
可以用暴力打壓的方式,
來迅速達成自己的意願。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
兒童通過觀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
獲得社會行為。
觀察結果會進一步轉化成模仿行為。
父母怎麼說話,怎麼處事,
全落在孩子眼中,他會學習和模仿。
父母今天「用強」來達成目標。
孩子很可能也會有樣學樣,
「用強」來滿足自我需求。
前幾天江蘇就發生這樣一起事件。
12歲小男孩自己弄壞物品,讓媽媽替他賠償。
被媽媽責怪後,他憤怒地掐住媽媽的脖子,
像野獸一樣怒吼。
後來,這位媽媽不僅沒有安撫引導孩子,
反而在餐廳與孩子打了起來,一直纏鬥到後排。
這個孩子如此易怒,還有暴力傾向,
和他媽媽的教養方式不無關係。
粗暴的管教行為,
不僅會損傷孩子對家長的親密和信任,
自己暴怒的樣子,還是給孩子的糟糕示範。
這些不恰當的行為,逐漸被孩子學習,
內化成了他的行為模式。
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才痛苦地發現:
孩子簡直是捉妖塔里的妖精,
妖力越來越強大,自己再也鎮不住了,
一個混世小魔王橫空出世了。
04
當孩子愛上手機、網路、遊戲,
爸爸媽媽們一顆顆愛孩子的心就懸了起來,
害怕影響學習,害怕孩子誤入歧途。
但是,與其粗暴禁止,不如好好地想想:
孩子為什麼會痴迷於玩手機?
1. 孩子除了玩手機,還有別的能玩嗎?
我曾經問過身邊的孩子,
你為什麼總是拿著手機不放,
他回答,
「因為除了手機,沒別的可玩。」
我們大人也有這樣的體會:
忙的時候,玩得嗨時,想不起玩手機,
而無聊時,就拿起手機刷朋友圈、玩遊戲,
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如果現實中沒有精彩的事物,豐富的興趣,
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會「空虛寂寞」,
會更容易去虛擬空間中尋找精神寄託。
孩子旺盛的精力,如果不能用在美好的事物上:
比如有趣的探索,積極的興趣愛好,
豐富的娛樂活動,小夥伴優質的互動……
就會被手機、電視、遊戲……消耗掉。
2. 除了手機,有沒有人可以陪伴他?
大家記得《變形計》里的陳新穎嗎?
他在去鄉下和農村女孩交換人生前,
是個嚴重的問題少年。
他沉迷於遊戲,媽媽叫他吃飯,打擾了遊戲,
他就把飯潑到地上,還讓媽媽滾。
陳新穎為什麼這樣?
和他的家庭教育分不開。
父母離婚後,他跟著媽媽生活,
可是媽媽每天忙著工作,只管給錢,
還禁止他見爸爸和奶奶,
除了手機,還有誰能陪他?
他為了逃避現實,才選擇躲進遊戲,
在虛擬世界尋找陪伴和寄託。
可是當夜深人靜時,他卻說了一句:
「特別想媽媽。」
這句話從「網癮少年」口中說出,真是特別扎心,
原來媽媽的愛和陪伴,
才是孩子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
05
那些興趣豐富,
生活在充滿愛和自由家庭中的孩子,
也會玩手機、遊戲
,
這是正常的社交和娛樂需求,
根本不需要禁止,我們要做的是正確引導,
並藉此機會培養孩子的
自制力
才是關鍵。
1.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相信他。
手機能不能玩?讓孩子來決定。
很多家長趕緊搖頭:
那可不行,孩子沒有辨別力、自制力。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更通情達理。
金星有一期講「小學生玩王者榮耀」的節目,
隨機訪談一些孩子。
大部分孩子,對遊戲態度「很理性」:
有個小男孩說:
「作業都寫不完,哪有空玩王者榮耀?」
更多孩子的態度是:
「稍微玩一會,為了和同學們能聊到一起。」
一個學霸范小姑娘,甚至老成地表態:
「我不喜歡玩,它都把歷史背景全改掉了。」
我們往往是看到媒體報道的極端案例,
就開始用最壞的情形嚇唬自己,
看到孩子玩手機、遊戲,就緊張過度,
想把「不良種子」扼殺在萌芽中,
卻激起孩子的抵觸心。
給孩子們放權,讓他自己學會把握尺度,
並進一步自己找到平衡的技巧,
這才是成長的真正驅動力。
2. 約定簡單的規則,堅定地執行。
爸媽要態度堅定地和孩子約定規則:
什麼條件下可以玩,什麼時間玩,能玩多久……
堅定不是強硬。
強硬
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
這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和不合作。
堅定
是告訴孩子你的底線在哪裡:
如果不遵守約定,你會做什麼?
比如和孩子商量好中午吃米飯,
做好之後孩子又不想吃米飯了。
他有權利不吃,
但是媽媽也不會為他再去煮麵條。
堅定的態度會讓孩子們明白,
撒嬌或者撒潑都沒有用。
3. 及時反饋,肯定孩子的進步。
人類的天性就是希望:付出努力即刻見效。
對於孩子,更要及時肯定他的每一點進步,
讓他「嘗到甜頭」,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我家孩子現在5歲,
如果他能按我們約定好的,
只玩15分鐘手機,
我們就會鄭重其事的在牆上貼一朵小紅花。
他每次都非常驕傲地指著一排小紅花說,
「媽媽,我是不是很棒呀!」
我就配合地豎起大拇指點贊,擁抱他,
告訴他「你真的是好棒呀!媽媽真為你驕傲。」
孩子會很有成就感,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自制力。
爸爸媽媽們,請一定相信這小小的人兒,
他身體里蘊藏著無限的能量。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是壞孩子。
每一個小傢伙的內心裡,
都非常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和欣賞。
請像孩子信任媽媽一樣,
堅定地相信他們
能分清輕重緩急的排序,
能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關係。
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
剩下的,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綠林好菡,
多家平台專欄作者,廣告人,兒童插畫師,專註兒童啟蒙早教十年,致力於兒童興趣潛能開發培養。

※親愛的孩子,快樂是我最想教給你的事
※開團 | 有了這倆寶貝,0基礎都能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
※為什麼你又忙又累,還不被理解?
※告訴孩子:說話直,真的不是什麼優點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