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窯秘色瓷與柴窯的淵源

越窯秘色瓷與柴窯的淵源

柴窯因後周皇帝柴世宗詩句而得名

秘色瓷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越窯貢窯生產的瓷器,專供皇家,臣庶不能使用,在當時連普通老百姓都不能看到它的真容,因此被稱為秘色瓷。

歷史上真有柴窯嗎?其實這個問題都一直存在爭論。最早記載柴窯的文字,是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一書,明確記載後宮內庫藏有「柴、汝、官、哥、鈞、定」六窯藏品,且柴窯排在首位。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這給柴窯是否存在的爭論划上句號。

研究柴窯,首先就得先談談越窯。越窯是從漢代開始生產,一直延續到北宋,經歷了千年之久,是我國陶瓷史上的擎天一柱。中國陶瓷史上有很多帝王與文人墨客都讚美過越窯,在北宋朝以前,它一直獨領風騷。至晚唐,已有在吳越之地,上林湖設立官窯,因此有了「陶成先得貢吾君」等詞句。

在五代十國的六十年間,吳越國王在上林湖建立官窯(上林湖即現浙江省東部姚江流域慈溪縣鳴鶴場水庫)。由於官窯所燒的瓷器是專供宮廷使用的貢瓷,臣庶不得使用,故稱為「秘色瓷」。至北宋,朝廷派大臣趙仁濟督管窯務,後來各地瓷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越窯就此被廢棄。

那麼,越窯又和柴窯有什麼關係呢?五代後周皇帝柴世宗曾讚美進貢的越窯「秘色瓷」時,留下一句詩:「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當時的越窯有黃色、天青色。這句詩的前部分,是讚美越窯瓷器的顏色,後面是希望將來都能燒出這種顏色,所以人們認為柴世宗喜歡這樣的瓷器,故稱之為「柴窯」。

那為什麼後人說宋代名窯時,只有汝、官、哥、定、鈞,而沒有柴窯呢?黃金源分析稱,首先,因改朝換代關係,後周被滅亡後,柴窯名字不能再用後周皇帝姓氏「柴」,而只能稱之為越州窯。而當時越窯已經遜色了,因此柴窯不在宋代名窯之列。第二,越窯歷經千年,最頂峰時期是晚唐和五代,因此也不能列為宋窯。

越窯有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但只有在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生產的秘色瓷,才是越窯的發展高峰期,才代表其最高水平,此前越窯生產的產品大多是殉葬品。「柴世宗留有詩句讚美秘色瓷而留下柴窯的美名,故我們只稱生產秘色瓷的越窯為柴窯」。

但因時間的沖洗,很多人淡忘了越窯曾燒制宮廷用秘色瓷這段歷史。直到明萬曆年間,徐應秋所著《玉芝堂談會》中記述:「陸龜蒙詞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為諸窯之冠。至吳越有國日愈精,臣庶不得使用。謂之『秘色』,即謂柴窯也!」這重新明確了晚唐越窯秘色瓷就是柴窯。

到清乾隆皇帝時,乾隆在御制詩中就有一句「李唐越器人間無」的感慨,表達了對越窯秘色瓷的仰慕之情。乾隆這句詩也說明,至清朝「越器人間無」應是可信的。因為經歷了千年,人間經歷許多次戰爭和多次改朝換代,瓷器又是易碎品,至清朝早期,就很少見到唐朝的越窯器了。

法門寺地宮中見到越窯秘色瓷真容

釉下彩比釉上彩工序複雜、難度大,制瓷技術要求高,是我國陶瓷彩繪中一項傑出的成就。可惜當時這種釉下彩製品不多,時間也很短暫,未能普遍推廣運用到民間用瓷中。

秘色瓷器為宮廷御品,民間無緣使用,極為珍貴,一直來都無考古發現之標準器物。直到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有明確記載的14件秘色瓷器,從此中國陶瓷史才有了可以斷代的標準品。

考古發掘找到的越窯器,特別是找到了秘色瓷,給瓷學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黃金源先生論述有關柴窯和秘色瓷的內容,也大多從後來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得到證實。

在上林湖窯址中發現的一件青瓷虎頭足,形狀花紋和製法都和臨安縣西市街明堂山吳越王錢鏐之母水邱氏墓中出土的香爐足一模一樣,證明官窯確實設在上林湖。

許多文獻明確記載,晚唐時期的確有專門製造貢瓷的貢窯,窯址就在餘姚上林湖。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兩浙、蘇南十三州的吳越國王錢氏利用越窯成熟的制瓷技術,採取唐代貢窯的辦法,在餘姚上林湖一帶建立官窯,燒制宮廷用瓷和貢唐、貢晉、貢遼、貢宋等貢瓷。

臨安板橋五代早期墓中出土的青瓷瓶,上劃有「官」字款,說明燒這類瓷器的窯,在唐末、五代時又稱「官窯」。

到五代末宋初時,吳越錢氏小朝廷已朝不保夕,所以對中原君主貢奉不斷,不惜「傾其國以事貢獻……器服珍奇為獻,不可勝數」。

而秘色瓷之所以能夠成為越窯中的精品,主要是其開始使用了釉下彩這一工藝。黃金源說,唐末、五代已出現了彩繪,常畫在大件和珍貴的器物上。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

第六季大型全國海選:徵集瓷器 玉器 書畫 雜項,通過72個國家的傳播,讓你藏品轉讓更加簡單

如臨安水邱氏墓中出土的五代褐彩雲鏤孔爐,其筆法嫻熟,畫面壯麗,極大地發揮了彩繪的藝術造詣。

不僅如此,從爐座等生燒部分觀察,發現褐彩繪於釉下的化妝土上,是釉下彩。其生產過程中是在胎體上先上一層化妝土,然後畫彩繪,再上釉燒成。

據介紹,釉下彩比釉上彩工序複雜、難度大,制瓷技術要求高,是我國陶瓷彩繪中一項傑出的成就,為我國以後的釉下彩繪工藝的廣泛應用作出了成功開端。可惜當時這種釉下彩製品不多,時間也很短暫,未能普遍推廣運用到民間用瓷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五代十國篇 後唐 李克用(7)最終歸途
五代十國——猛人34
亂世出英雄,歷史上的九大亂世時期
五代十國篇(一)——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鑄幣
真相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地位最高的軍人:五代十國的中央禁軍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