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回港不到3個月再出海,將探索「新訓練模式」;新航母或用電磁彈射器
正是在這篇采自解放軍全軍多個單位的報道中,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最新動向被曝光。
三個月前,遼寧艦首次訪問香港,上艦參觀一票難求的場景讓人記憶猶新;三個月後,遼寧艦又要出海訓練了,而且這一次要探索訓練新模式。為何間隔如此之短就再次揚帆起航?訓練新模式指的又是什麼?
10月13號出版的《解放軍報》刊發了一篇文章,題為《全軍官兵豪情滿懷迎接十九大》。正是在這篇采自解放軍全軍多個單位的報道中,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最新動向被曝光。
文章稱,「10月上旬,遼闊的海面上,遼寧艦飛行甲板上一片緊張、忙碌,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架架艦載戰鬥機騰空而起,直刺海天。」報道同時強調,遼寧艦本次組織的海上試驗訓練是年度訓練計劃內的安排;十九大即將召開,航母部隊全體官兵意氣風發。
遼寧艦結束上一輪訓練就是前不久的事情。官方信息顯示,遼寧艦今年6月25號離開青島,一路南下,進行了跨海區機動訓練;7月7日首次抵達香港,參加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的慶祝活動;7月11號編隊離開香港後,再次進行了編隊協同訓練,並最終於7月16號返回青島。在港停留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再次出海,如此短的間隔,說明了什麼?
杜文龍 央視特約評論員:
「相對短的時間周期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青島航母母港『4S店』功能已完全齊備,中國對航母的保養和維護能力已達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遼寧艦上的官兵,已經對航母的各項操作熟悉,遼寧艦出海規則已成熟,準備的時間周期大幅縮短。」
《解放軍報》還援引一位殲-15艦載機飛行員的話報道稱,遼寧艦此次出海,將「深化前期的訓練成果,探索新的訓練模式。」那麼,「新的訓練模式」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杜文龍 央視特約評論員:
「『新的訓練模式』很有可能是指聯合訓練和聯合作戰。也就是遼寧艦在出海過程中,沿岸的雷達部隊、導彈部隊如何配合以及穿越各個戰區時指揮權怎樣交接。過去的訓練是航母和編隊艦艇、艦載機自己內部的訓練,而現在 要和岸防、雷達等多個部隊協同,這種『軟性關係』與聯合能力的建立在將來的作戰中,將十分重要。」
服役已經五年多的遼寧艦戰鬥力穩步提升,有網友在某論壇上貼出了一張經過處理的拼接黑白照片,引起熱議。上面一張顯示的是疑似殲-15艦載機進行陸上彈射試驗的場景;下面的圖則顯示有4名疑似地勤人員,4人中間可以看到類似航母彈射器的溝槽,背景是架殲-15戰機。很多網友猜測,中國艦載機已經在進行電磁彈射試驗。不過,這些圖片和相關信息都沒有得到中國國防部和海軍方面的證實。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艦載機電磁彈射也成為近期各方關注的熱點:今年7月22號,美軍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福特」號正式服役;6天後,一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先是通過改進後的阻攔著艦系統,成功降落在該艦甲板上;一個多小時後,又成功藉助電磁彈射器實現了艦載機在「福特」號上的首次起飛。
電磁彈射系統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彈射效率更高,日出動艦載機架次相比之前提高了25%,大幅提升了航母核心戰鬥力;由於能量輸出更加精準,電磁彈射器可以彈射更多型號的飛機;此外,電磁彈射系統減少了對艦上大量液壓油和淡水等的需求,航母內部的設計進一步優化,使用和維護成本也得以降低。
不過,美軍發展電磁彈射系統並不順利。早在2010年,美國就已經使用電磁彈射器在陸地上彈射固定翼飛機,但直到今年才真正在航母上測試成功,中間相隔了7年時間,比原計劃延後了整整兩年。
美軍官方近日密集公開了大量艦載機在「福特」號上進行起降訓練的視頻,甚至包括了艦載機夜間起降訓練。使用電磁彈射後,最大的變化就是航母甲板上不再像過去那樣蒸汽繚繞。
杜文龍 央視特約評論員:
「『福特』號電磁彈射測試在剛從陸地轉移到艦上的初期嚴重『水土不服』,無法和艦上的系統匹配,也不能滿足美軍海外部署的彈射架次需求。現在,經過調整後它的電磁彈射系統或已『爬出低谷』。中國對電磁彈射的研究速度和起點很高,而且公開的實驗在媒體上也有報道,所以這對中國不是技術難題,而關鍵是什麼時候上艦。或許,不久之後,在新大陸航母上就能看到中國版的電磁彈射器。」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維修經費減半
※美國航母出現十分尷尬的一幕 士兵因為憋尿引起了尿路感染癥狀
※深度:中國造了這艘大艦後 讓美抱怨連航母都不安全|中國……
※軍事:「庫茲涅佐夫」攜手「彼得大帝」出征敘利亞 首戰意在練兵
※全球第二!中國艦載固定翼預警機設計基本敲定
TAG: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