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風:文化漫旅系列八:《二泉映月》,一個時代的悲歌

清風:文化漫旅系列八:《二泉映月》,一個時代的悲歌

文化漫旅系列八:

《二泉映月》,一個時代的悲歌

作者/清風

在桂花飄香的初秋,我又一次來到惠山腳下,瞻仰一位名叫阿炳的傑出民間藝術家。他的墓,就在惠山的東麓。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出生於無錫市。他三歲喪母,八歲開始跟隨父親在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當道士。曾在私塾讀了三年書,後來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二胡、琵琶、鼓、笛等樂器,尤其擅長二胡與琵琶。18歲時,已成為無錫道教音樂界一表人才的演奏能手。

父親去世前,他已經知道自己私生子的身世,在唯一可以依靠的父親死後,他繼承父親衣缽,開始主持道觀工作。但由於交友不慎,阿炳開始放縱自己:吃喝嫖賭,吸食大煙,並因此染疾而雙目失明。後來,在喪失了對道觀的控制後,窮困潦倒的阿炳流落街頭。出於愛護,族人安排江陰的寡婦照顧他,從此,瞎子阿炳的民間藝人形象就這樣不經意地誕生了。

阿炳墓園,被綠樹環抱,回歸自然,應該是他最好的歸宿了吧?墓園門口不遠處,阿炳彎腰專註演奏二胡的銅像,讓我想像當年,他是如何走街串巷,艱難度日的。站在雕塑前,我禁不住伸出手來,撫摸著他有些瘦弱而握著琴桿的手臂,感受他當年流離、艱辛的生活歲月。

阿炳墓,多像一個自由的屬於他的音樂台,是的,牆外的二泉映月廣場,應該是他的演出舞台了吧,這是他的天地。「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之墓」的墓碑,直直地立在山體,他的墓,已與家鄉的惠山融為一體。我彷彿聽到了遠處從天下第二泉傳過來的水流聲,與山水同在,阿炳,你應該是開心的吧?

我站在墓前,細細端詳。目光落在了墓碑的題名上,它是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所書。也正是他,在收集民間音樂時,發現了阿炳。於是,他與另外一位名叫曹安和的同行前去錄製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教授輕聲問他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後來說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說《印月》名字與廣東印月重了,要不叫映月,因為無錫既有「天下第二泉」,也有「映月湖」,阿炳聽從了建議,《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楊蔭瀏是一位偉大的伯樂啊,我由衷地讚美他。也許正是因為他,才留下了《二泉映月》這樣的世界名曲,而不至於湮滅於歷史浮沉的渡口。

墓園裡的竹林,隨著山風,沙沙作響,秋日的陽光,懶懶地灑在阿炳的墓園,一片粲然,這是多麼讓人難忘的時光啊。

走下惠山,我又驅車前往阿炳故居。

阿炳故居在無錫舊城區的原雷尊道觀,他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去世,他的傳世名作也大都在此產生。

進入故居大門,圍著柵欄的洞虛宮古井,依然還在,只是不見了當年的飲水人。阿炳和其父親共同生活的道教祖庭雷尊殿門口,有一對聯:「上天無私霹靂一聲驚世夢,下民有欲電光萬道照人心」,頗有涵義。從小就缺少母愛和家庭溫暖的阿炳,雖然草根出身,但在吳文化發源地而又尚德禮樂的無錫,他卻自小受到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父親華清和的渲染和熏陶,雖然命運不濟,但父親卻沒有放棄對他的嚴格要求,甚至,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父親為了鍛煉他,讓他迎著風口吹奏口琴,為了提升他的腕力,讓他在吹笛子時笛尾上墜秤砣,練習二胡時,他的手指拉出了厚厚的繭子。也就是這樣憑著自己的聰慧與努力,他一步步走向中國民間音樂的巔峰。

他的故居,或者說這個曾經的道觀,囊括了他的一生。生在動亂的年代,外敵入侵,家國遭難,政府腐化,物價飛漲,生靈塗炭中,流落街頭賣藝的阿炳,在外面賣唱之後,每天都要回到這個只有破蚊帳、薄竹床、破台桌、清油燈的地方,他一貧如洗,棲居的矮小的房間,也空空蕩蕩。作為一個落魄的貧病交加的民間藝人,他還能有什麼呢?除了他的藝術,他的才華。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少年時喜好二胡,曾得到阿炳的指點,他在自己的回憶文章里,記述了為阿炳錄製樂曲的場景:由於阿炳身體很不好,手勁不足,琴,也是臨時找的,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效果並不是最好的。阿炳最後的一次演出,是無錫一家牙醫協會成立大會文藝演出,阿炳拖著病體出門,到演出快結束時才到,阿炳走上舞台,在話筒前坐下,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話筒前演出。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黎先生讓他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開始拉起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演出結束時,全場雷動,孱弱的阿炳脫帽示意。

阿炳的情感是深沉而激憤的,他善於運用時事新聞,編詞說唱,揭露時弊,嬉笑怒罵,暢快淋漓。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給日軍沉重打擊,阿炳將此事編成唱詞,在賣唱中宣傳。他支持全國學生抗日請願運動,還通過編講民間傳說,歌頌岳飛大敗金兀朮的事迹,利用琴聲和借古說今,吶喊支持抗日,寄託了他渴望抗戰勝利的願望,以此為題材,他創作和演奏了充滿愛國熱情的《聽松》。

不僅如此,他還有錚錚鐵骨。他有四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有正直的名聲);人窮藝不窮(藝術上不服輸)。楊蔭瀏先生回憶說:解放前,曾有無賴軍官帶舞女痛飲狂舞,命令阿炳操琴伴舞,被阿炳嚴詞拒絕,結果被打了幾個耳光,阿炳不說一句服軟的話,掉頭就走。這,就是他的骨氣。

1948年春,阿炳被當局關進「中獨山戒煙所」,釋放後無法再賣藝,百感交集之際,拉出了二胡曲《寒春風曲》,不僅表達了他複雜的情感,還有對美好生活及未來的憧憬。1950年12月4日,重病卧床的阿炳吐血病逝,終年58歲。死後,葬在無錫西郊粲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雖然去世了,但他的作品仍然透過時光的力量,影響著世界上熱愛音樂的人。就象詩人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阿炳用他的琴聲,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動蕩中的近現代中國的滄桑史詩。他的曲子,流傳而不朽。

1978年,世界級著名指揮家日本的小澤征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次聽到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淚流滿面,他充滿感情地說:「這種音樂只能跪下去聽。」在樂聲里,他已經感受到了阿炳蒼涼、悠遠的內心世界,還有他一波三折的悲苦人生。這是天籟之音啊,是上天所賜予。

音樂理論家喬建忠曾把他與屈原做了對比,雖然他們的社會經歷、地位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在「發憤」之中進行了偉大的創造,屈原完成了《離騷》,阿炳奏出了《二泉映月》,並說《二泉映月》飽含著自忍自強、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的偉大精神。

誠哉,斯言!

阿炳故居,還在迴旋著《二泉映月》哀婉而如泣如訴的二胡聲,這是阿炳跌宕起伏身世的悲聲,是他凄苦、悲憤、寧靜、不安的內心獨白,這是身居社會最底層阿炳的命運交響曲,是一種豪壯、悲愴的天問。

我沉浸在這無邊的聲樂里,細細體味和感嘆一個民間藝術家的冷暖與風雨人生……

2017年9月8日 上午 無錫惠山阿炳墓、阿炳故居

(備註:本文寫作時,參照了百度百科阿炳、《遲到的拜謁》等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清風,本名崔自三,河南永城市人,碩士研究生,知名講師,遊走於全國各地講學,國內多家大學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國、新加坡等地遊學、訪問,現居河南鄭州市,酷愛寫作,曾在各類媒體發表文章300多萬字,出版商戰小說《挑戰》第一、第二部、詩散文集《一縷清風,一彎明月》、《那年匆匆》等八部作品,作品曾榮獲2017第四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文章風格清新、婉約,深受廣大讀者們的喜愛。

清風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陽雨文學 的精彩文章:

清風:文化漫旅系列四:吳承恩的幸運——遊覽花果山有感
聆弦:紅塵紛擾三千萬,心系樓蘭幽怨眸
清風:大美貴州採風系列五:西江苗寨,一座民族的豐碑
王聖領:詩之源
劉國林:無名的小山

TAG:太陽雨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