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產應屆生起薪20萬,而你的經驗卻變得一文不值

地產應屆生起薪20萬,而你的經驗卻變得一文不值

(一)

本科月薪15000,碩士月薪20000起。

這是藍光地產在今年校招中給應屆畢業生開出的工資。

在五年工作經驗的地產人中,80%以上都拿不到20000萬的月薪。甚至不少工作八年十年的地產人也都沒到這個數。

結果,就這樣被剛畢業的學生超越了。

令人害怕,但這卻並非個例。

(二)

比如碧桂園的「未來領袖」計劃,面向海內外頂尖高校的博士生,起薪高達40萬以上,三年時間已經培養了一大批項目總經理、副總經理。

而對於普通的地產人,干到項目總至少要花十年,甚至是十五年。

今年,碧桂園又升級了面向本科和碩士的「碧業生」計劃,推出「超級碧業生」,打出「雙倍薪酬,價值雙享」的口號。

碧桂園總裁莫斌,之前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如果把大學的學會主席都招到我們這來,將會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當我們的公司有無數優秀學生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潛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同時他還提出:「給予新來的優秀學生雙倍跟投政策優惠」,而本次「超級碧業生」宣傳海報中的「價值雙享」,應該就是這一想法的兌現。

「我自己也是一般大學的本科生,希望老員工們不要有不滿,要爭取把自己的待遇變成零花錢,要正確面對。」莫斌這樣安慰其他人。

「正確面對」確實不容易,你勤懇工作了許多年,終於有了二十萬的年薪,沒想到人家學生兵剛畢業,還在入職培訓階段,就已經趕上了你的收入。

(三)

事實上,這種被年輕人快速趕超的現象,在行業內已經非常普遍。

今年,很多公司給應屆生的起薪都超過了20萬,比如傳統的高薪酬房企:龍湖、旭輝、正榮、陽光城等,都直接給出了10000-15000的月薪,如果是碩士加上年終獎,年收入接近25萬也可能的。

甚至連過去薪資較為保守的金地、萬科,也通過提供住宿等手段加強吸引力。

比如金地商置今年給應屆生:年薪18-20萬,包早午餐,提供住宿,40平米一人一間。在北京上海40平的單間,月租至少4000起步,光這一項就能頂五萬。

(四)

為什麼公司願意花這麼高的成本培養管培生?濤哥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管理素質升級:打天下需要草莽的勇氣,而做大事業卻需要智力的輔佐。地產行業一個人動輒影響十多億的項目,多花幾萬塊用最聰明的人,很可能會幫助公司力挽狂瀾;

比如萬科總裁郁亮,23歲從北大畢業,25歲加入萬科,28歲成為萬科財務公司總經理,29歲時擔任萬科董事,並輔佐王石成功抵禦君安證券的惡意收購,到36歲出任萬科集團總經理。

2)注入激情活力:地產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工作節奏很快,需要員工持續承擔高強度的加班。但是成熟人才要麼家庭負擔重、要麼身體吃不消、要麼財務充裕沒鬥志。

而年輕的管培生們才走出校園,血氣方剛準備大幹一場,沒有小孩和老人的牽絆,加班到深夜毫無壓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極強的激情去應對困難,並挑戰高薪。

3)穩定人才供應:凡是沒有建立強大管培生體系的公司,都一定非常動蕩,流動率高。我們曾經做過分析,發現最穩定的人才來自校招,其次是內部推薦,最後才是外部社招。

所有地產公司都盯著中海、萬科、龍湖挖人,挖了這麼多年也沒把人家挖垮,為什麼?因為人家有大量的管培生,這幫人能力很強,一個人頂兩三個人,同時忠誠度高,晉陞也極快,外部很難挖走。

(五)

那麼,憑什麼管培生一畢業拿的工資,就跟你幹了五年十年的收入一樣?難道這麼多年的經驗就不值錢嗎?

濤哥很抱歉的說,經驗確實沒你想的那麼值錢。

作為HR,我曾設計過一套很棒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還在專業期刊上刊登過,但一兩年後你會發現同行都已經這麼做了,你當年驕傲的經驗,已經變得稀疏平常,沒多少價值。

業務線也一樣,我剛入行時策劃崗是很牛逼的,市場調研、產品定位、營銷包裝、渠道推廣一把抓,簡直就是產品經理。

但到今天,市場調研和產品定位已經是客研崗的工作,專業度上了幾個台階,渠道也進化為精細化管控的獨立崗位,而以前的策劃經理如果沒做成營銷總監,就只能淪落到搞搞活動宣傳。

在今天這個時代,經驗的優勢不會超過三年三年前的東西放到今天看要麼與現狀脫節,要麼就是大家很容易知道的常規套路。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經驗有多重要,在培訓體系的支撐下,大公司已經把高手十多年總結出的方法固化為課程,直接手把手的傳授給剛畢業的管培生。

例如2013年至今,碧桂園從全球吸納600餘位博士,通過全方位的培養,超過120人成長為區域總裁、區域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還有150人成長為項目副總經理、職能部門副總監等中層骨幹,為其業績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

對大多數人來說,經驗的優勢微乎其微,面對管培生的步步追趕,你能怎麼辦呢?

事實上,濤哥覺得莫斌總裁那句話說得很好,就是:「不要有不滿,要爭取把自己的待遇變成零花錢,要正確面對。」

這句話其實是告誡工作多年的地產人,要學會投資理財,把原有的積累變成生錢的工具,工資待遇作為現金流的補充,這樣才能拉開你與年輕人的差距。

否則,單純跟年輕人拼腦力、拼體力,明顯是拼不過的,更何況人家還受到公司高管與HR的全面關照,培訓和發展機會都遠遠比你多。

(七)

最後,濤哥還是要呼籲一下。

培養應屆生沒有錯,但是新老員工薪酬差距的問題也必須要關注,老員工是公司的壓艙石,其中努力付出的那些人,應該得到公平的回報。

另外,校招近在眼前,今年管培生的薪酬競爭非常激烈,但各位老闆們也要注意提升下招聘HR的薪資。

否則可能會出現一些很尷尬的情況,例如你家HR的工資,還不如對手給應屆生的工資,這樣的HR去吸引學生,談判時明顯會底氣不足。

要招好人,先得有好伯樂,你說對吧?

延伸:

斗獸場中的全年齡搏殺

《王者榮耀》中五分之一的英雄,都是由一名2014屆校招生設計的,工齡剛滿3年。

他所屬的天美L1工作室,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生產的《王者榮耀》月流水已超30億。

世界的重心已經向年輕人傾斜。百度今年收購的渡鴉科技,創始人呂騁,出生於1990年。

他成為百度歷史上第二位90後高管。

第一位是百度去年收購的「李叫獸」,併購後成為百度副總裁的李靖,出生於1991年。

被收購後,呂騁說,他無法忍受還要用60後或70後設計的操作系統,「未來的世界,必然是我們來定義的。」

話語鋒利如刀,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吹響號角。

在美國,90後大軍早已抵達戰場。數據顯示,全美32家最成功企業中,有 26 家員工年齡中位數低於 35 歲。

其中Facebook只有26歲, Twitter28歲,谷歌29歲,蘋果31歲。

職場主導權正在向年輕一代轉移,而那些被急促腳步吵醒的中年人,則心生惶恐。

矽谷三四十歲的主管和工程師們,開始染髮,去眼袋,用激光清理面部斑點,以及用超聲波收緊皮膚。只求在同事中不那麼顯眼。

50多歲的職場女性,則開始了解漫威電影、金州勇士隊和卡戴珊姐妹的緋聞,只為在和年輕同事聊天時,不像個局外人。

獵頭們開始建議中年客戶,刪掉所有超過10年的履歷,並抓緊找專業攝影師拍照,以確保求職照片毫無倦色。

一名年過40的工程師發推特說,他穿著正裝走在矽谷街頭時,感覺已被年輕人的潮流淹沒,無聲無息,無從掙扎。

同樣的迷茫,也彌散在國內。在聯想和華為的員工論壇上,35歲中層被辭退的傳聞,永遠是熱門話題。

有人說,面對更年輕、工資也更低的年輕人,每一次續簽,都心驚膽戰,那份幾年一簽的員工合同,就是幾年一度的人生判決。

時代大潮沖刷下,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需轉型學習,過往的經驗優勢,不再能提供安全感。

時間的賽道被打破,90後80後70後60後,擁擠在同一座斗獸場中,唯有能力者,方能生存。

媒體說,歡迎來到混齡共處的時代。

在混齡共處時代,有三個維度消失了。

第一個消失的維度,是年齡維度。

在過往,很少有高管會比員工年輕很多,因為年齡決定著經歷,而經歷關聯著能力。年長者,往往意味著能力更強。

然而,在混齡共處時代,年長為尊雖然存在,但僅限於禮儀層面,更多時候,年輕人的創意和判斷力,決定著公司在新興市場上的成敗。

在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有位53歲的資深老編輯,發表了一篇傷感的文章《作為 BuzzFeed 最老的員工是一種什麼體驗?》

文章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做《我已經跟不上每日工作的節奏》。

在文中,老編輯說,「這些聰明絕頂的年輕人讓我每天都在受挫,在總部我無時無刻都處於困惑當中,我的人生中還從未感到如此挫敗。

幾個月後,他被小他15歲的老闆解僱了。

老闆說,「這與你工作水平和寫的東西無關,其實是因為你與年輕同事創造力上的差距」。

這已經是4年前的故事,願老編輯好運。

混齡共處時代,第二個消失的維度,是經驗維度。

在過往,職場中的中年人,最有底氣的資本是工作經驗。

然而當未來變幻不定,行業前景陷入迷霧,那些多年積累的經驗,則開始急速貶值。

矽谷有個鐵律: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十年後被解僱,那麼你會發現,你會的技術可能已是古董。

更可怕的是,落後的邏輯模式,將限制你學習新技術。而且即便學會,你也缺乏再次熟練的時間了。

許多矽谷工程師,被裁後當起了Uber的司機,還有人賣掉原計劃退休後隱居的房子,靠失業津貼和存款度日。

混齡共處時代,第三個消失的維度,是權威維度。

在這個時代,沒人能擁有長久的權威。

滿頭白髮的趙本山要和一臉嬉笑的天佑討論直播技巧;碼字半生的報社主編要和青澀未消的大學生比拼公號。

英語還沒學好的雷布斯,已經被00後CEO稱為老一輩企業家。

沒人再迷信權威,因為權威走紅和過時的速度都變得太快。

斗獸場中的搏殺節奏越來越快,年輕人縱情向前,中年人踉蹌接招。

55歲的汽車工程師邁克爾·佩雷多,兩年前被賓士公司解僱。

職業顧問建議他不要再穿著T恤打領結,但他卻怎麼也做不到,「不戴領結我渾身都不舒服。」

失業18個月後,他終於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零工,為無人駕駛汽車編寫軟體。

那次面試前,他終於解下了領結。

關在斗獸場中的人們,其實都是被時代大潮席捲沖入。

我們這個時代,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相當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一個普通人一輩子的總閱讀量。

現今地球上,每18個月產生的信息,超過過去5000年的總和。

信息浪潮早已窒息口鼻,那些在浪潮中出生的年輕人,成長速度顛覆認知。

一位獲得蘋果獎學金的中國00後,從6歲就開始開發軟體,小學三年級就做出了解決計算機故障的網站。

他的學習資料,來自於父母買來的課本、期刊和在線教育網站。

Slik的創始人, 14歲美國男孩Soroush,已經完成第四次創業,8歲時,他開始學習由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向少年的簡易編程工具Scratch。

20多歲就改變了世界的扎克伯格則說:「年輕人就是更加聰明。」

或許,技術和科技的高速迭代,正是造成混齡共處的潛因。

那麼適應斗獸場中的生活,同樣要從自我迭代中入手。

其實這個時代更為公平,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在獲取信息的機會上,近乎平等。

年輕人擁有著記憶力和反應力的優勢,而中年人則有著邏輯和判斷力的優勢。

事實上,直至晚年之前,人類大腦一直在保持生長,橫向思維會不斷強化,形成更為準確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聯想能力。而閱讀和學習,將不斷刺激橫向思維。

那些輕言勝負者,那些沮喪頹廢者,那些抱怨歲月者,終歸會成為進化路上的灰燼。

公元198年,周瑜拜將,英姿勃發。那一年,他24歲。

在相聲《八扇屏》中,這一年齡被提到13歲。

年輕的周郎,放眼望去,是黃蓋的皺紋和程普的白髮。

他們共同供職江東,遠處的長江水汽氤氳,躁動著亂世的氣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實聊樓市 的精彩文章:

TAG:老實聊樓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