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殲20的服役,其意義會超過你的想像
央視新聞正式確認殲20服役,無疑是我國戰鬥機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但是,關於殲20服役的意義,遠不止一款「戰鬥機」那麼簡單。
1
隱形戰鬥機的連鎖反應
在當今戰爭中,制空權的關鍵性作用眾所周知。掌握了「動於九天之上」的制空權,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海洋,並在地面戰場擁有重要優勢。而在現代空戰中,隱形戰鬥機是掌握制空權的關鍵。
這也就形成了一個連鎖反應的鏈條:「先進隱形戰鬥機 制空權 制海權及地面戰優勢 戰爭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雖然這其中每個環節都會存在少許不確定性,但其大致邏輯如此。
正因為如此,在研製隱形戰鬥機時,並不僅僅是在考慮「戰鬥機」的問題,而是考慮到對整個戰爭的勝負影響。
這在中國同樣如此。
2
對手焦慮源自何處?
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像,個別以中國為「對手」或「潛在假想敵」的國家,在面對殲20時的焦慮。這其中既包括空戰層面的因素,也同樣包括了作戰體系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僅就空戰本身而言,殲20的出現,大幅提升了對手參與競爭的「門檻」。殲20是一款「重型隱形戰鬥機」,這在當年設計時也是有考慮的。
對於下一代戰鬥機「輕」「重」選擇問題,當年的中國同樣有過論證。
在隱形機時代,相比於中型和輕型戰鬥機,重型戰鬥機好處多多。例如,出於隱形性能的要求,戰鬥機所攜帶的彈藥必須內置於機身彈艙,以免外掛時增加雷達反射面積、影響隱形效果。此時,重型戰鬥機可搭載的彈藥數量明顯多於中型或輕型戰鬥機,單次出動的打擊效能更佳,在空戰中,僅這一點就可能決定雙方的勝負生死。
與殲20相比,F-35之類的中型戰鬥機在性能上存在先天不足,只能靠數量、人員、戰術和體系支撐等其他因素彌補。更關鍵的問題是,目前西方主要國家中,只有美國空軍擁有重型隱形戰鬥機F-22,而且其生產線已經關閉,並不打算賣給盟國。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美國盟友們所能買到的,只有中型戰鬥機F-35。如果他們將中國作為對手,那麼其將在「二戰」後首次面臨一種局面:自己手中的主力戰鬥機性能略低於對方。而在過去,他們不僅要追求性能優勢,還甚至要追求「代差」優勢——即最好比對方的戰鬥機先進一代。
重型隱形戰鬥機F-22
以日本為例,其自衛隊一直將希望寄托在F-35身上。但在最近兩年,自衛隊似乎明白了點兒什麼,終於在去年向洛克希德-馬丁、三菱重工等多家軍工巨頭招標下一代戰鬥機——代號F3。該項目預計金額可達400億美元,其招標計劃書中寫的很明確——自衛隊要的是「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不過,按照目前日方的計劃,其服役時間要在2029年以後。在此之前,自衛隊只能指望F-35單打獨鬥了。
日本網友繪製的F-3戰鬥機設想圖
進一步說,就整個作戰體系而言,殲20的出現,使一些國家以「制空權」為核心的作戰樣式遭到了動搖。戰後以來,美國等國一向是要有「制空權」才打仗。無論是實踐過的「空地一體戰」,還是設想過的「空海一體戰」,其核心前提是要控制天空。那麼,如果不能控制天空怎麼辦?或者僅僅是在空中打成「平手」又該怎麼辦?
沒有了優勢戰鬥機,就無法爭奪制空權;沒有了制空權,就無法確保戰爭的勝利。對於競爭雙方,這一邏輯是公平的。只不過,中國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緊趕了幾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去落下的距離。這是成千上萬優秀的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工人用「5+2」、「白加黑」的工作節奏實現的。
殲20剛剛出現時,西方業界的典型反應是「震驚」與「質疑」。他們既不相信中國的戰鬥機發展能有這麼快,也不相信殲20真的符合四代機標準。
隨著幾年來殲20的信息逐漸披露,以及去年在珠海航展上的正式亮相,一些國家的一些人似乎已經逐漸接受了這一現實。如果再給一個機會,讓他們推測中國戰鬥機未來發展速度,他們也許會在「工業能力」、「技術水平」等等變數之外再加上一句:與我們不同,他們的「一年」似乎有365個工作日。
3
結論與期待
殲20的出現,並非僅是航空工業「單騎突進」的結果,也是中國工業體系迅速發展完善的象徵——電子工業提供的雷達、冶金和材料工業提供的各類材質、配套企業提供的機載武器,都是「百花齊放」的結果。
當然,殲20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國產發動機等領域也需要進一步補齊短板,但這是一型主力裝備發展的必經之路。如果將殲20比作一個孩子,我們已經見證了它的出生和學步,甚至正在為它能夠「跑起來」而欣喜。今後,我們還會看到它的茁壯成長,看到它成為祖國的棟樑。


※楊偉:殲20隻是一小目標,我們還遠未抵達終點
※殲20正式獵裝 速度這麼快蘇-34還更得上嗎
※殲20A將裝備超過70架,最新照片隱含重大定型信息
※強悍!殲20戰機竟然亮相武漢街頭,市民可近距離親身感受
※在這一關鍵性能上,殲20遠超F22,四大後發技術,助其更加先進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