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整個民國時期,非正常損失了多少人口?

整個民國時期,非正常損失了多少人口?

圖:「民國餓死2億人」之說流傳頗廣

關心民國史的讀者,多多少少應該都看到過這種說法:「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如此推算,民國時代曾經累計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

司徒雷登真說過這樣的話嗎?民國(1911-1949)真餓死過兩億以上的人口嗎?

文 | 諶旭彬

據筆者使用谷歌、百度檢索,所謂「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之說,最早出現於2005年的某些網貼。其後,才有諸多紙媒和圖書採納該說法。但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或任何一本著作,給出過該說法的原始出處。

筆者還翻閱了《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北京出版社,1982)和《司徒雷登日記:美國調停國共爭持期間前後》(黃山書社,2009),以及其他一些與司徒雷登相關的中文回憶資料。在這些資料中,也沒有任何地方提到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

簡言之,尚無任何材料,能夠證明司徒雷登說過這段話。(若有朋友知悉該說法的由來,望不吝告知)

圖:司徒雷登,國共內戰期間,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司徒雷登有無說過這段話,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民國真的餓死過兩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

1、抗戰前,中國人口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按鄧雲特1937年的統計,1920-1936年間,災荒導致約1800餘萬人死亡,飢餓致死者與此數相差不會太大

鄧雲特1937年出版的《中國救荒史》,對民國前半段(1911-1936)因災荒而死的人口,有一個大致的統計。據該書:

「民國至今二十餘年,歷次重大災荒中死亡之數,雖有一部分較詳細之統計,然就全體而言,仍極不完全。故至今對於歷次死亡總數,尚無法確知。惟據各方比較可靠之統計彙集所得,則此二十餘年中,最主要之數次災荒,其死亡人口已有可以大略確定者。……僅就此少數較可靠之統計而言,我國於最近十六年中人口之死亡者,已達一千八百餘萬之巨。至其脫漏之數,若得盡檢而計之,則其數當更可驚。」

這個1800餘萬人的數據,是鄧雲特逐年(1920-1936)統計所得出的結論。具體見下表:

1920-1936年災荒死亡人數統計

可惜的是,鄧雲特該書略去了估計每個具體數字時所參考的資料。從統計表來看,既有「1000萬」這樣明顯的整數,也有「28193」這樣精確到個位的數據,顯見其來源不一,準確度也不同。但如備註所顯示,數字的多寡,確與災荒的嚴重程度相當契合(無備註者,即當年的災荒情形不算突出)。

略而言之:

第一,1800萬這個數據,乃是1920-1936年間主要災荒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加上脫漏之數,也不會超出這個數據太遠。

第二,非災荒之年,絕少出現大規模飢餓致死者;但災荒致死人數,並不完全等同於飢餓致死人數,如1931年江淮大水災,死於瘟疫者遠多於死於飢餓者。

第三,據《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1年中國人口為4.1億,至1936年上升至5.3億,平均年增長率超過了10‰。這樣的增長速度,說明這一時期,是不可能出現「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的狀況的——300萬人死亡,受災民眾恐將過億;每年約1/4的人受災,斷難維持10‰的高人口增長率。上表所列,僅有3個特殊年份的災荒死亡人數達到了300萬,也已足以說明問題。

2、抗戰期間出現負增長,總計損失人口6000餘萬。但與廣為流傳的「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累計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之說,仍相差甚遠。

1936-1946年間,中國人口出現了負增長。

據《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36年全國人口為5.3億,1946年則只有5.2億左右。很顯然,這種負增長,只能是1937-1945年抗日戰爭的結果——抗戰相持最激烈的幾個省份,人口負增長率最高:河南是-23.92‰;江西是-20.87‰;湖北是-18.45‰;雲南是-25.61‰。

假設沒有抗戰,中國人口繼續以1911-1936年間的速度增長,則1946年中國人口數應該達到5.87億,要比實際人口多出6000多萬。換句話說,1936-1946年間,中國總計損失了6000多萬人口。

據國民政府1947年5月公布的數據,抗戰期間軍人死亡1328501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死亡4397504人。加上中共部隊死亡160603人,根據地平民死亡320餘萬人,總計共有超過950萬軍民直接死於這場戰爭。抗戰期間較大的災荒有兩次:1938年花園口決堤,死亡89萬餘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饑荒,死亡約200-300餘萬人。也就是說,損失的6000多萬人口中,大部分是間接方式——即人口生育率的降低——所導致。抗戰結束後,人口生育率迅速上升,1946-1949年間,雖有國共內戰,但人口平均年增長率又再次回升到了8.00‰的水平。

關於整個民國時期人口損失的情況,《中國人口史》第六卷的權威說法是:

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僅戰爭與災荒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數至少在2000萬以上,如果包括間接減少的人口數(包括生育率下降),兩者合計可能超過了1億。

這個結論,與廣為流傳的「平均每年有300萬-700萬人死於飢餓」「累計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之說,相差甚遠。

圖:1942年河南大饑荒,交通受日軍威脅處於半癱瘓狀態,是此次饑荒死亡率超高的主要原因

注釋

較典型者,如2013年楊松林出版《總要有人說出真相:餓死三千萬真相》(南海出版社)。作者在第402頁引用了這一說法,但沒有就該說法從何而來,給出任何注釋。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書店,1984,P142-143。該書於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表格數據,引自鄧雲特之《中國救荒史》;備註部分,引自《中華民國史 第10冊 表》之《災荒年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P354-358。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六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P575。同上,P581-58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胡漢民的「公開抗日、私下聯日」秘史
歷史教材經典錯圖:「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照片有誤 | 短史記
辛亥共和,為什麼如此短命? | 短史記
辛亥共和,為什麼如此短命?
印尼曾長期稱呼中國為「支那人民共和國」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