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事能力被極度低估的劉邦,論戰術天下第三,論戰略楚漢無出其右

軍事能力被極度低估的劉邦,論戰術天下第三,論戰略楚漢無出其右

傷心楚漢之項羽篇:奈若何(40)

主筆:江湖閑樂生

彭城一戰,項羽以三萬精騎擊潰劉邦諸侯聯軍近六十萬,其中殺、溺死近30萬,追殲逃兵近十萬,蘇北各縣屍橫遍野,百姓見慣了死人,常常見怪不怪。如此戰績,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巨鹿之戰也算偉大,但跟它比起來,也就是小兒科罷了。

這個世界上有種人好像天生就是打勝仗的人,對他們來說,勝仗跟吃飯那麼簡單。這種人,叫兵家。

據《漢書·藝文志》載,兵家有四種,即兵形勢家、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所謂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台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顯然,項羽是個兵形勢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勢家,無有出其之右者。

而作為項羽的最大對手,劉邦與韓信都是兵權謀家,所謂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通常來講,在戰術上,兵形勢家為第一;在戰略上,兵權謀家為第一。如果這世上有人能身兼項羽劉邦韓信三人之才,包攬兵形勢家與兵權謀家之能,那這個人肯定無敵於天下。不過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吳起與李世民算是沾了點邊兒,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處。

正因為如此,項羽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勝利,仍然不足以幫助他徹底擊倒劉邦。因為劉邦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權謀大家,而凡是這樣的人物,如果敗了,一定敗得不慌不亂,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帶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一定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由於楚漢時期項羽、韓信兩位絕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劉邦又在項羽手下吃過幾個極狼狽的敗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其實劉邦在三年滅秦戰爭中表現還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縣一縣之力,一路發展為楚漢群雄中僅次於項羽的二號人物,進而獨立開闢第二戰場,一舉攻入關中,拔了滅秦的頭籌。

事實上,就算單以戰術能力而論,劉邦在秦末楚漢期間也一直是很穩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章邯,章邯死後,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韓信,接下來就是劉邦了,第四第五應是彭越英布,周勃曹參之輩則不足論也。

也正因為如此,當大漢建國而彭越被殺、韓信又被雪藏之後,無論是平定英布、陳豨(韓信徒弟)的叛亂,還是面對北方強大的冒頓,劉邦都不得不以六十多歲高齡御駕親征。

作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別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開國之君,誰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宮裡安享晚年,可我們的漢高祖為啥非要親自出馬不可?因為旁人水平差太遠、靠不住哇!所以就連英布也在造反前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結果排名老三的老劉頭還真來了,所以排名老五的英布就玩不轉了。

另外還有一位智囊級的人物張良也對劉邦的軍事能力、特別是劉邦的戰略眼光推崇備至。據史書記載,張良自從黃石公那裡修得「秘籍」《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的義軍首領聽,都沒有反應,唯獨說與劉邦聽後,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張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從此不願意離去。天授天授,看來劉邦雖出身草莽,但天生自帶軍事天分,一點就通,所以才能讓智計無雙的張良驚嘆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

張良在圯橋替黃石公"三次進履",得天下奇書《太公兵法》

說到這本充滿了魔幻色彩的黃石公所授《太公兵法》,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請看其中《文韜·文師篇》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又如《武韜·發啟篇》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論,怪不得旁的義軍首領都無法理解了。而劉邦集團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克服秦始皇的絕對專制皇權、以及春秋戰國時的鬆散天下,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有限皇權和開明專制;其根源就在於張良初遇劉邦之時,兩人對這種全新的「共天下」戰略理念所達成的可貴共識。

而也正因為如此,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與張良計議道:「子房啊,乾脆,函谷關以東,乃公不要了,送人,誰能幫我幹掉項羽就送給誰!你看這天下,誰值得我送?」

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梟將也,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大王若割地與此三人,共謀破楚,楚必敗矣!」

劉邦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當聯結信布諸雄,同破項王,共享天下!「於是緊急使人去關中請韓信來救火,眼下漢軍大敗,楚軍追擊正急,問天下誰可阻擋項羽的兵鋒,唯有韓大將軍!

收到消息後,韓信與蕭何便立即下令停止執行23歲以下、56歲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規定,徵集三秦老幼向東增援,與劉邦敗軍會師於滎陽,接著修築甬道通向黃河,取山東第一大糧倉敖倉之糧,以給諸敗軍,從容恢復戰後士氣。

損失了幾十萬兵,劉邦還能從三秦得到支援以補足元氣,可見關中對爭天下多麼重要。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闢,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歷史的演變仍在證明著這個觀點的有效。

另外,彭城之敗,也讓劉邦清楚的認識到除了英布彭越外,其他如魏、趙等諸侯要麼能力太差、要麼就是首鼠兩端的攪屎棍、關鍵時刻只會搗亂;與其聯之以抗楚,不如將其各個擊破,納入自己的版圖,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項羽羽翼減除,日漸孤立,則滅亡不久矣。

於是,是年九月,劉邦派出大將軍韓信獨擋一面,開闢北方戰場,往擊魏趙齊等國,以剪楚羽翼,實現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與此同時,劉邦派出特使,積極聯絡楚地之英布、梁地之彭越兩支獨立武裝,要他們找準時機在項羽後方搗亂,以破壞楚軍的兵源及糧食補給。

自此,項羽的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全被劉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給韓信來搞定,西面則由劉邦親自坐鎮滎陽硬抗項羽,南面讓英布給項羽背後一刀,東面再讓彭越時不時搗搗亂,這就是劉邦的大戰略,一個讓天下戰術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聯合起來圍攻天下第一的囚籠,楚霸王項羽百戰百勝也無濟於事,這是戰術的勝利不能抵消戰略的失利,勝的越多,死的越慘。

以上幾點,也可見漢軍事集團已日趨成熟,他們對接下來的持久戰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反之項羽卻沒有預見到持久戰的殘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他越想速戰速決,就越是深陷戰爭泥潭,不可自拔。

項羽在臨死之前,總結自己的敗亡,說是「非戰之罪」,我看應該說成是「非戰鬥之罪」或「非戰術之罪」才對,在戰略上,他比劉邦還是要稍遜一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邦 的精彩文章:

鴻溝議和的真相:項羽敗於信守約定,劉邦勝於出爾反爾!
劉邦本來被項羽打敗了 張良一句話讓他反敗為勝
當年項羽擁兵40萬,卻為何敗給了「流氓」劉邦?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