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溯源「學衡派」,在堅定文化自信中闊步前行

溯源「學衡派」,在堅定文化自信中闊步前行

拿起一張公交卡,從宿舍出發,

走20分鐘到南大門,左轉。公交站赫然在目。

等幾分鐘,也許運氣好,不到五分鐘,325路就到了。

搖搖晃晃地坐了六站,

尋找歷史的人終於找到了他的目的地——

學衡路站到了,請下車。

滴,時光卡。

溯源:一份雜誌的坎坷命運

學衡派是一個因《學衡》雜誌而得名的文化流派,它不僅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當下,研討學衡派對於我們提升文化自信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1922年1月,以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西洋文學系教授吳宓為主編的《學衡》雜誌,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其重要同仁還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生物系主任胡先嘯等。在每期《學衡》的卷首都印有總編輯吳宓撰寫的《學衡雜誌簡章》。《簡章》聲稱:「本雜誌於國學則立以切實之工夫,為精確之研究,然後整理而條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見吾國文化,有可與日月爭光之價值。」

彼時,新文化運動在國內進行得轟轟烈烈,「四提倡、四反對」的主張,也充分體現出他們對封建專制制度、封建思想文化的厭惡與抵制,而他們的主張,也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恰在新文化運動風頭正勁之時,《學衡》的誕生,幾乎是第一本與新文化運動「叫板」的雜誌。

然而,這本雜誌的命運,卻十分坎坷

《學衡》從1922年1月至1926年12月,以月刊刊行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復刊後以雙月刊刊行了10期;1930年再次停刊一年;而後又不定期地刊出了7期,1933年7月終刊。

為《學衡》供稿的作者,起初除發起人外,還有他們的一些朋友和國立東南大學的師生,如吳芳吉、劉朴、趙思伯、繆鳳林、張其鈞、趙萬里、胡夢華、陸維釗等。令人遺憾的是,《學衡》最初的發起者,在1923年就相繼走散:梅光迪自第13期起,即不再為《學衡》供稿;劉伯明在11月病逝;胡先驌於秋季出國。

而作為《學衡》最堅定的核心人員的吳宓教授,則始終把《學衡》視為他的畢生事業,頂著來自新文化陣營和親友的諸種壓力,含薪茹苦,勉力支撐。

《學衡》歷時十餘年,一直沒有政治和經濟上的依靠。創刊之初,國立東南大學並未給它提供經費,創刊後,學衡同人拒絕接受來自官方的補貼。起初的印刷費用全由骨幹成員共同支付。在後期出版經費緊張時,吳宓個人每期貼付百元。

主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不可否認的是,學衡派有一些主張,是超前的。如他們反對新文學運動,認為文言優於白話,覺得白話是「以敘說高深之理想,最難剴切簡明」,極力主張言文不能合一;他們過於激進以至攻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為「功名之士」「政客」……然而,是非兩字非一筆寫就,世事也非黑白兩側。我們或許也可以思考,在那個中國傳統文化被猛烈攻擊的時代,學衡派努力維護它們的行為,是否也在一桶高溫的水中加了些許冰塊,將一些失去理智的狂熱降溫了呢?

事實上,以柳詒徵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是現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後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學衡派人物大多是柳詒徵的弟子,後來是民國學界的一隻強大中堅力量,號稱柳門成蔭。正如周佩瑤在論文中所指出的那樣:「學衡派以自己的方式承擔著現代知識分子對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責任,應該以與新文化倡導者平等的姿態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這是1990年代以來學界對學衡派的普遍共識。」

在每期《學衡》的卷首都印有總編輯吳宓撰寫的《學衡雜誌簡章》。其中明確地規定辦刊宗旨:「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學衡》的創辦,一為以中正穩健之態度行批評之事,二為倡導中西文化的精深研究,昌國粹,融新知。

事實上,學衡派深受美國新人文主義的代表白壁德思想的影響,他們對外國文化的態度,並非一味否定。梅光迪曾言:「白璧德對儒家人文主義的評價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向他的中國學生指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為他們在當時形形色色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主張中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白璧德對中國傳統文化之價值的充分肯定和東西方文化可以互融之理念,使得當時尋求中國文化發展之道的《學衡》諸君認為找到了一條光明之路——中西文化精粹的會通與融合。

《學衡雜誌簡章》中即表明了刊物對文字的要求:「本雜誌行文則力求明暢雅潔,既不敢堆積餖飣,古字連篇,甘為學究,尤不敢故尚奇詭,妄矜創造,總期以吾國文字,表西來思想,既達且雅,以見文字之效用,實系作者之才力。苟能運用得益,則吾國文字,自可適時達意,固無須更張其一定之文法,催殘其優美之形質也。」可見,《學衡》在形式上古樸,採用文言文,背後有著深刻的文化考量和內涵;而內容則中西並重,體現了開放的文化視野。

張賀敏在《學衡派與吳宓研究70年》中表示,學衡派並不反對新文化,也不反對吸收外國文化,他們與新文化派的區別只是對新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理解和側重不同而已。或者也可以說,是這種「中西文化之匯通與融合」的方式問題。

五四和學衡派對於傳統文化都進行了選擇和改造,前者重在解放發揚,後者重在整理收束,他們的思路是相通而非對立的。從歷史地位上來看,新文化派是主流,其歷史功績不可抹殺,學衡派是有益的制衡與補充。但同時,學衡派也是反觀五四的一面鏡子,從中映照出新文化運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功利主義、激進主義等等。可以說,從反傳統到接著傳統,學衡是一個轉折點。

繼承:天下之「公器」

流光飛逝,轉瞬至今。學衡的成員皆已作古,然而對他們的研究、對學衡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卻仍在繼續

2014年12月,南京大學學衡跨學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刊行《新學衡》。2016年4月,南京大學學衡跨學科研究中心更名為「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摘錄學衡研究院官方網站的一段話:「畛域其尚宏闊,術業務求專精;舊義新篇,靡曰不思,要皆言之有物:或曰概念史,或曰文化記憶,或放眼中西,或聚焦東亞,梳理知識之譜系,前瞻學術之大勢,預流國際前沿,樹立本土風範。謂其主旨曰:『全球本土化』。洋洋洒洒,道術相濟。噫嘻,新矣!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學衡者,學術之公器也。願與同道共勉之。」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

學衡者,學術之公器也。願與同道共勉之。

-南大青年-

圖片 來自網路

提綱 楊蕾

組稿 繆源清 楊蕾

美編 許蘇琪

責編 楊曦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大青年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沒有早點看到這份時間表!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南京大學心理中心
南青告訴你,「圓」月幾時有?
這個大長假,我們不回家!
站軍姿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TAG:南大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