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傾聽遠古的迴音
有一種聲音能喚起靈魂深處的迴音,在心底泛起漣漪。塤(xūn)就是這樣一種穿越遠古的迴音。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距今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塤獨佔土音。
塤的音色質樸幽怨,被稱為「立秋之音」,唐朝鄭希稷曾作《塤賦》稱「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在日益繁複和花巧的樂器發展過程中,塤獨守著一份自然和樸實。然而也是因為塤的這份「守拙」使它漸漸淡出了中國音樂的發展主流,直至考古發現才使這一音樂珍品回到中國音樂家的目光之中。


※10位大師說人生:多一點通透,多一分光明
※齊白石筆下的「柿子」,事事如意
※蔡元培:成就不甚大,只因读书不得法
※从前慢,从前的药方也好看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