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的歧途
因為機器人「人類的幫手」的屬性定格,人們歷來對機器人的製造,功能投入多於設計。看過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研發出來的機器人(狗)的人即使會讚歎其精良穩定的技術工藝,但估計也會對它敬而遠之,因為它們那狗身蛇頭的造型實在有點重口味。(如圖1)
圖1 機器狗
那麼,是不是外形上越像人越好?
看過日本機器人專家石黑浩(Hiroshi Ishigero)以其自身為模型製作的名為 Geminoid 的人形機器人後,大概除了會在發出由衷的讚歎之外,心裡都掠過一絲厭惡的感覺。Geminoid 得名於 Gemin(雙子座)和oid (類似)的組合,所以又被稱為雙子機器人,旨在最大限度的模模擬人(如圖2),石黑浩本人的雙子機器人大概就是最好的例子。關於其中的逸聞趣事不少,石黑浩在演講中就提到過他有一次將他的人形機器人的頭顱放入背包通過機場安檢所引發的「驚恐」場面。
然而這樣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並沒有得到每個人的欣賞。如前所說,當人們在看到一個與真人幾乎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的時候,內心往往會覺得不安與厭惡,甚至恐懼。為什麼會這樣呢?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提出了著名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理論:隨著機器人與人類相似度的不斷提高,最初階段人們會感到興奮,但當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反而會產生強烈的厭惡與抵抗心理;而當相似度進入更高的水平,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會重新變得正面起來。這一學說在2005年由卡爾·麥可多曼(Karl Mac Dorman )和港隆史(Takashi Minato)翻譯成英文,隨即引起廣泛的關注。
圖2 石黑浩與他的雙子機器人在一起
恐怖谷現象不僅僅存在於機器人身上,動畫片里的形象也同樣適用。《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利(Wall-E)和伊娃(Eva)的造型與人類相差甚遠,我們卻對他們喜愛之極(見圖3)。
圖3 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利和伊娃
然而電影《極地特快》中的卡通形象非常逼真,卻嚇走了觀眾,票房慘淡(見圖4)。
圖4 動畫電影《極地特快》中的小男孩
關於恐怖谷產生的原因,目前有不同的解釋(見圖5)。有人認為這是人類面對死亡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因為人形機器人徒有人表而無生命,會讓人聯想起屍體與死亡(MacDorman,2005)。而另有學者認為人形機器人看起來像人,但動作舉止卻很怪異,讓人感覺像得了什麼怪病。出於潛意識裡的自我保護意識,人們對它們敬而遠之(Keysers,Gazzola,2007)。更有研究者提出,因為人類無法移情(empathy)到機器人身上,所以無法感受到親和感,故而對人形機器人感到不安(MacDorman,2005)。
圖5 恐怖谷理論示意圖
正如歐洲媒體實驗室的布萊恩·達菲(BrianDuffy)坦言的那樣:「將社交機器人造得過於像人是對它的目的的背道而馳。」[Making social robots too human-like may also defeat the purpose of robots in society(to aid hu-mans).](2003,p.178)人形機器人或許是在將機器人設計引入歧途,而電影《星際穿越》中貌不驚人的幾何形機器人塔斯之類的機器人才應該是正確的方向吧。
內容來源:《傳播的進化:人工智慧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作者:牟怡, 著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個門庭冷落的貴州侗寨,卻是歐洲旅客青睞的世外桃源
※從前慢:民國愛情書信中都是怎樣稱呼對方的?
※來瑞士只吃乳酪火鍋,那就太可惜啦!
※溫州人為什麼都會做生意?
TAG:書問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