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老師對待孩子時,有一種傷害叫——「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

父母老師對待孩子時,有一種傷害叫——「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

這是莫小安原創第43篇文章

文章一共2640字,閱讀用時5分鐘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當老師的時候,我有時也會這樣傷害學生,「你看看那個同學多努力多優秀,你能不能向他一樣呢?你可以的!」

貌似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勵志,但是,我後來反思,為什麼要拿他的「不好」去跟別人家的「好」比呢?我們自己都很難做得到別人的優秀我們全部複製,我們很難承認「不優秀」就是我們自己不行,於是轉而給孩子承擔這份「不適」,甚至「沒來由的痛苦」。

我作為一個老師,我極力檢討自我,到底,是什麼,造成我認知上的缺陷?曾經的曾經,我不喜歡大人以我為你好的名義干涉自己的一切,又找不到好的表達自我的機會。長大後,當年我討厭的大人成為我自己的大人,無所顧忌地認為,這位同學,你應該跟他一樣,才能獲得老師的讚賞和家長的認可。

我們無法檢視自己,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大人,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切必須當然。我從武志紅老師的很多文章當中,從「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這句耳熟能詳的話里,我總結會出現的三種現象。

這些現象我都有過甚至現在也有。我寫出來,是因為我的覺知在告訴我,這種傷害我要接受,接著停止並加以改善。

卓越強迫症

卓越強迫症:可表達為「不優秀,不配活」。

「得到」中有個例子,一個女孩,名牌大學碩士畢業,長得非常美,家境也特別好,按說簡直是上帝的寵兒,但她卻活得非常痛苦,她說,我覺得我沒有才華,我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武志紅關於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的這個表述,由此開始。

意思是,如果你不優秀、不卓越,那你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們發明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麼個東西,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多完美,你太差勁,更極端地甚至會認為,「你不配做我的孩子」。

其實「卓越」、「優秀」這些詞的表達遠遠不夠,因為我們心中真正的渴求是「全能」與「完美」。例如,很多人遇到意外的災難,會內疚,並做過度的內歸因都是我的錯」。

我覺得這裡面暗含的邏輯是:「如果我是完美的,事情就可以徹底被我掌控了,都怪我不完美。」

「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的另一個我的版本是「都怪我不完美,都怪我不優秀。」以前這句話很灼傷我的內心,如今我卻能坦然接受「不完美,不優秀」的真實自己。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完美,很優秀,這個世界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缺憾和不完美呢?並且這份「不完美」,卻造就世界的豐富多彩與獨特意志。

我覺得,投入地去愛,投入地去做事情,哪怕不完美,也是另一種「做自己」的幸福。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的人,實質上是:一切圍繞著別人的需求轉,一切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特別委屈自己,不敢表達意見。

在中國家庭里,大多數的父母都存在控制性很強的「集體無意識」中。父母總強調我是為了你好,你的一切都得聽我的,在控制性觀念很強的父母下,孩子就像上了發條的青蛙,不斷地往前趕。他們總是習慣說:「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你怎麼可以落後啊?」,孩子一旦做錯,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

孩子的一切必須圍著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自我,孩子必須孝順,一日孩子做不到這些,這些父母就會通過指責、批評、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漸漸的,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而成為只依賴大人評價的傀儡。孩子變的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因為只有討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當他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種養育模式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孩子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被剝奪了自我價值感。

於是「討好」是孩子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會不惜自我犧牲、自我壓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滿意和好評。這是很可怕的事。孩子逐漸泯滅自己的個性,也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也就毫無特點而言了。

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

有實體自戀就有虛體自戀。實體自戀是,你的自我價值。你覺得「我很好」這種感覺是一種很真實的東西,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受到很大的損害。

面子是虛體自戀,何為「虛」,你的自我價值感,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當外在條件很好的時候,「面子」會爆棚,但是當外在條件變差時,自戀會受到很大的損害。

如果一個人主要是虛體自戀,那麼做事情時,注意力會放在外在條件這些比較虛的東西上,而對真實的、核心的東西好像總是把握不住、有所忽視。

擺脫虛體自戀,就要抓住「真實的東西」,流動在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是什麼,為何它會存在,我是因為自己想去做而做,還是別人都這樣做我才做,不做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即使是別人做得對,如何轉化為自己的動力呢?以此評估,我覺得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體自戀,是不會因為外界的改變而改變。

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虛體自戀」,他們的行為準則不是我「應該做的」,而變成「他們讓我做的」。如果做不到符合父母或者別人的要求,別人就會生氣,我就會難受。為了不讓自己難受,我犧牲自己的需求去完成他們的目標。一旦完成不了,又可能被批評,總是不能做自己。

在小的時候,我總是疑惑,感覺我父母講的都對,但就是很抵觸他們要求我做的事,因為我感覺「我被他們綁架了」,我要順從他們才是好孩子。所以,我的內心總是很矛盾,很掙扎,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這份難受。現在看了心理學才知道,我是屬於「討好型」性格的人,不敢說「不」,更不敢自如表達自己。我所渴望的「獨立,自由,就離我越遠了。

小安有話說:

我們總覺得孩子要比我們優秀,如果不優秀,我們就習慣脫口而出,說出傷害的話語。甚至有些家長認為,「說這些說是對他們好,讓孩子有羞恥心,就會努力與別人縮短距離。」

殊不知,有些話,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不小心的壓力,會在優秀的同學面前感到自卑,甚至產生我不如別人,我很差勁的焦慮感,而且很想要努力得到認可,渴望競爭的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會在無意識當中,潛移默化強調了這種觀念與帶來的行為。

有些話,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老是打擊他們,好比在一塊木板上釘釘子,多年後撥出來後,仍會留下不好的印記。那麼,孩子成年之後,他可能就會延續父母當年教育他們的方式,繼續傷害下一代,惡性循環下去。

即便我們的以前父母,對待我們習慣說些傷害性語言,我們也是可以自愈,防止出現在下一代孩子的教育上。

前提是,我們開始有了覺知,有了對現實的檢視能力,並及時總結歸納。

對於虛妄的父母,要敢提出質疑和見解看法,與之探討,讓自己越來越享受到「內心自洽」「做自己」的感覺。讓我們去改變他們的思維不太可能,但至少,不要讓他們一遍遍傷害我們的心靈。如果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那就更好了。

我希望,「別人家的孩子總比你優秀」這句話不要掛在嘴邊,不要把「優秀」當成功的範本,讓這句話變為「我家的孩子今天好棒,因為他……」讓孩子感知到大人在鼓勵他做自己,就可以了。

參考文章武志紅老師的專欄《全能自戀》裡面的文章和《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一個蛋糕 的精彩文章:

發現問題行為後,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呢?
《其實他沒那麼喜歡你》:這世上總有個愛你的男人想和你結婚
《其實他沒那麼喜歡你》:如果不能自由去愛,那他一定不是真愛

TAG:下一個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