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之一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之一

【原創】《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SL26)之一

篇名釋:

1、前部主論十二經標本及對應穴位、用針之理、解結之法、虛實之理、徐疾所在、用針之法、脈行之道、邪氣致病機理及現象,提出了「上工救其萌芽,下工守病已成」之智慧主張,提出了補瀉之法及原則,乃黃帝「以為一紀」之宏篇大論;

2、後部為岐伯對黃帝「以為一紀」之相關解論。岐伯之解論,既涉天地、日月、星辰、四時、八正自然之理,又涉三部九候、血氣、正邪、方員、神明之解,故此名篇《八正神明論》。

‖LS73—D0101D0213‖‖SW26—D0101‖LS73—D0101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黃帝請教岐伯說:我向先生學習《九針》,已經很多了,多不勝數。我推敲並論述它,已經形成系統紀要。我給先生誦讀它,您聽聽其中理論,不對就告訴我,並請指明正道,使之可以長久傳播,對後世沒有危害。得適當的人才傳,不適當的人勿言。

Q0101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岐伯稽首再拜說:謹聽聖王之系統紀要。

‖LS52—D0101Q0116‖‖LS73—Q0101‖‖SW26‖LS52—D0101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黃帝說:五臟,是用於儲藏精、神、魂、魄的器官;六腑,是用於受納水谷,從而傳輸、消化食物的器官。

D0102其氣內於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水谷精氣進入五臟,而在外連絡四肢、骨節。其中不循經行之輕浮水氣,形成衛氣;其中循行於經之精氣,形成營氣。

D0103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

經脈陰陽相隨,出入相連,如圓環沒有埠。停停走走啊,誰能完全明白?

D0104然其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然而經脈部位分有陰陽,都有標本、虛實、離合之處。

D0105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能區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生之原因;

D0106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能候虛實之部位者,能知病位之高下;

D0107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化解瘀結、疏通氣血於門戶;

D0108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能知虛實之結實、柔軟部位者,知補瀉之部位;

D0109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能知六經之標本者,可以心中無惑縱橫天下。

Q0101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岐伯說:淵博啊!聖帝之論。謹讓為臣敞開心扉,詳盡說明:足太陽膀胱經之本位,在腳跟以上五寸(11.5厘米)內;標位在左右兩絡之命門處。命門,就是眼睛。

Q0102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足少陽膽經之本位,在足四趾外側之足竅陰穴;標位在窗籠之前。窗籠,就是耳朵。

Q0103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

足少陰腎經之本位,在足內踝自下而上三寸內(6.9厘米);標位在背俞穴與舌下陰維、任脈交會的廉泉穴。

Q0104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

足厥陰肝經之本位,在行間穴上五寸(11.5厘米)處;標位在背部肝俞穴。

Q0105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陽明胃經之本位,在厲兌穴;標位在人迎處,就是頰下結喉兩旁。

Q0106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足太陰脾經之本位,在中封穴前向上四寸(9.2厘米)之內;標位在背部脾俞穴與舌根處。

Q0107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太陽小腸經之本位,在手外踝之後;標位在命門之上一寸(2.3厘米)處。

Q0108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手少陽三焦經之本位,在小指、四指之間向上二寸(4.6厘米)處;標位在耳後上角之角孫穴、下外眥之絲竹穴。

Q0109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手陽明大腸經之本位,在肘骨內曲池穴,上行至臂臑穴;標位在頰下一寸、人迎後、扶突上頸鉗處。

Q0110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

手太陰肺經之本位,在寸口之內;標位在腋窩入內脈動處。

Q0111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

手少陰心經之本位,在掌後銳骨之端;標位在背部心俞穴。

Q0112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

手厥陰心主之本位,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4.6厘米)內;標位在腋下,下方三寸(6.9厘米)處。

Q0113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凡觀察到十二經標本病變者,下虛就是厥證,下盛就是熱證;上虛就是目眩,上盛就是熱而痛。所以實證,宜用隔絕法而阻止邪氣;虛症,宜用導引法而提升正氣。

Q0114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謹讓我談談氣街:胸部之氣有胸街,腹部之氣有腹街,頭部之氣有頭街,脛部之氣有脛街。

Q0115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所以邪氣在頭街者,止邪於腦部;邪氣在胸街者,止邪於胸膺部與背俞穴;邪氣在腹街者,止邪於背俞穴,與沖脈在肚臍左右之動脈處;氣在脛街者,止邪於脛街與承山穴、足踝上沿以下部位。

Q0116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刺氣街部位,用毫針,必先久按穴位,待脈動應手,才能針刺而予以補瀉。所治之病,有頭痛、眩仆、腹痛、中滿、腹部劇脹,及有新生積聚。痛可轉移的,易愈;積聚不痛的,難愈。

LS73—D0201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黃帝說:用針之理論,必明知病形、邪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脈氣之逆行和順行、出入之六合,思謀懲治有過方案。

D0202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

懂得化解瘀結,懂得補虛瀉實,脈氣上下氣穴,明知疏通四海。審察病因所在,寒氣、熱氣、濕氣、雨氣,以傳輸途徑區分病位,謹慎地綜合分析病氣,明確有病經脈,左右支別絡脈,完全明確交會之處。

D0203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寒氣與熱氣交爭,能綜合而加以調理;虛證與實證相鄰,明確判斷而予疏通;左右色部不調,把脈而後行針;明辨異常和正常,就知如何治療;寸口人迎脈無不合,就能明白病起之時。審察病因和現狀,考察病之寒熱,確定邪氣所在,用針萬刺不誤。明知九針官能,針刺理論完整了。

D0204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五臟六腑,各處色部】。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明知五輸之穴(井、滎、輸、經、合),脈行快慢所在,屈伸、出入之處,都是有條有理。談論陰與陽,要合五行屬類。五臟六腑,也有所藏五神水谷;四時和八風,都有陰陽屬性。臟腑各有其位,色部合於鼻部,五臟六腑觀察,各有相應色部。考察痛位左右上下,知病之寒溫,病脈所在;審察尺膚之寒溫、滑澀,知疾病之所苦。橫膈有上有下,可知邪氣所在。先得邪氣途徑,邪氣稀少就疏散它,邪氣稍深用留針法,正氣就能徐徐導入;

D0205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

大熱在上部,要推而下之;邪氣從下而上者,導引而去之;發現痛病在前,通常先治痛症;大寒在外部,要留針而補熱;寒氣進入內部,宜從合器瀉寒;九針不能治療,艾灸可能適宜;胸部膻中氣少,宜推而揚之;下部腎氣不足,宜積而從之;陰處陽處都虛,艾灸自然適當;足部寒厥太過,艾灸骨側陷下;寒氣超過膝部,艾灸膝下三里。

D0206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陰經絡脈過處,得到寒氣就會滯留;寒氣進入體內,推揉而使血行;經脈陷下者,艾灸就適當;結絡結實、緊緻,火灸加以治療;不明病痛所在,取穴兩蹺之下,男人誤灸陰蹺、女人誤灸陽蹺,良醫之所禁止。針灸理論完整了。

‖LS38—D101D1301‖‖LS73—D0206‖‖SW26LS38—D1001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

黃帝問:脈之逆行順行,是怎樣?

Q1001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岐伯說:手部三陰經,從心臟跑向手部;手部三陽經,從手部跑向頭部;足部三陽經,從頭部跑向足部;足部三陰經,從足部跑向腹部。

D1101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黃帝問:唯獨足少陰腎經下行,為什麼?

Q1101岐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岐伯說:不是這樣!那沖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之大海,五臟六腑都要受其血氣啊。

Q1102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

沖脈上行部分,自後鼻道流出,滲入各陽經,灌入各種精氣。

Q1103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沖脈下行部分,注入足少陰腎經之大絡,自氣街流出,沿大腿內側,流入膝窩內,潛行脛骨之內,直到足內踝之後的跟骨上緣而分出兩支:

Q1104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下行分支,併入足少陰腎經,滲入三陰交穴;

Q1105其前者,伏行出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其前行分支,潛行自足背部位流出,向下沿足背流入足大趾左右,滲入諸經絡脈,而溫潤肌肉。所以正經別絡瘀結,就會足背上脈不流動,脈不流動就生寒厥,生寒厥就要發寒了。

D1201黃帝曰:何以明之?

黃帝問:如何明確脈之逆行順行?

Q1201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岐伯說:以言語引導患者,切脈而驗證脈動,不是寒厥必有脈動,然後就可明確:脈之逆行或順行。

‖LS75—Q2202Q2214‖‖LS38-Q1201‖‖SW26Q2202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謹容我談談解結理論。官針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符,人事參照天地,即可作出解釋。地下有漬水、濕地,地上生蘆葦、菖蒲,這就是為何知道形氣之多少。

Q2203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陰陽,是指寒暑。天熱就有滋潤的雨氣而蒸發,樹根、草根缺少水份。衛氣在外,皮膚弛緩,腠理張開,血氣減少,大汗淋漓,皮膚濕潤。天寒就會地成凍、水結冰,衛氣在內,皮膚緻密,腠理緊閉,汗不得出,血氣精強,肌肉結實、乾澀。

Q2204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摶】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

就在天寒之時,善於游泳者,不能破冰前行;善於掘地者,不能鑿開凍土;善於用針者,也不能治療四肢寒厥;血脈凝滯,牢牢摶積不能循環者,也無法當即軟化。所以游泳者,必須待到天氣溫暖,冰凍化解,方可游泳,方可掘地,人之血脈也是如此。

Q2205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要治寒症,必先溫熨,調和經脈,在掌與腋窩、手肘與腳、項部與脊椎加以調理,熱氣已經通行,血液就會循環;然後觀察患者病脈,血脈粘稠的,針刺而恢復正常;血管結實而緊緻的,破堅而散結,瘀血瀉下就可止針。這就是所說的解結原理。

Q2206用針之,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用針原理類似,在於調理諸氣。空氣、食物和水積入胃中,以通營衛二氣,營衛真氣各行其道。

Q2207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營衛真氣積留於四海,其下行者注入氣街,上行者跑進呼吸道。

Q2208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所以寒厥在足時,宗氣不能下行,脈內之血,凝聚而滯流,不到溫熨熱調時,不能取穴用針。

Q2209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用針者,必先考察經絡之虛實,用手循經切脈,按揉敲彈經脈,發現應指而動者,方能接著取穴,而下瀉邪氣。

手足六經調和的,叫作不病;既使有病,叫作自愈。

同一經脈上實下虛而不通,這必是橫連的絡脈血盛,滲入大的經脈,令血管不通。發現血絡就瀉下,這就是所說的解結法。

Q2212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部發寒下部發熱,先刺項部足太陽經天柱穴和大杼穴,要久留針。刺完後就溫熨項部與肩胛,使上下體溫接近,才能止針。這就是所說的推而上之法。

Q2213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上部發熱下部發寒,發現有虛脈而陷入經絡者,刺它,熱氣下移,才能止針。這就是所說的引而下之法。

Q2214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之,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全身發燙,發狂而見幻象、聞幻音、說胡話,發現足陽明經及大的血絡,刺它。血虛者用補法,有血絡而血實者用瀉法。讓患者仰卧,醫生靜坐患者頭前,用兩手四指,挾按頸部動脈,挾持要久。然後捲曲手指切循頸部,向下切循到缺盆處,如此反覆,熱退方能停止。這就是所說的推而散之法。

D1301黃帝曰: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黃帝說:太深奧了!聖人創造的理論。比日月還明亮,比毫釐更精微。若非先生,誰能說得清呢?!

D0207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用針之事,必有方法和原則。上要觀察日月星光,下要掌握八正虛邪,以避開奇特邪氣。繼而昭示百官,審察八正虛實,不要觸犯邪氣。這就是得淋天之露水,又遇體虛之年,預救卻不見效,反會遭其禍殃。就是說:必須明知天忌內涵,才能談論用針之意。

D0208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髴】。

效法於往古《針經》,驗證於未來和當今,觀察到幽深遠處,流傳到無盡將來。庸醫視而不見的,正是良醫所重視。不明病邪之形,就如精神恍惚。

D0209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虛邪襲人時,淅淅洒洒動而有形;正邪襲人時,輕微先現於色部,身體不能感知,似有似無,似亡似存,似有形似無形,莫能明白實情。

D0210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所以上醫之取穴調氣,就能預救於萌芽之時;下醫守到大病已成,因而病敗其形。

D0211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所以醫師用針時,能知三部九候病脈之所在,而守住脈氣出入之門戶;明白調理病氣、補虛瀉實之位、行針快慢之意、針刺取穴之處。

D0212【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瀉法必會運用「員」法,迫近病位轉針,正氣才能運行。施針快進慢出,邪氣才能瀉出;進針迎著脈氣,出針搖大針孔,邪氣瀉出就快。

D0213【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養神】

補針必會運用「方」法,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微捻轉而徐徐推針。必須垂直正刺,平心靜氣,鎮定心神不要鬆懈,要稍微留針,邪氣瀉下便快速出針,推攏皮膚,蓋合針孔外門,正氣才得保存。用針之要,勿忘養神!

SW26—D0101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黃帝問道:用針之事,必有方法、原則啊,今有哪些方法、哪些原則?

Q0101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岐伯回答:效法天文,遵循地理,參照日月星辰之光芒。

D0201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我想詳盡聽聽。

Q0201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岐伯說:所有針刺之法,必須考察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象,諸氣確定才能針刺。

Q0202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這就是說,天氣溫暖、陽光明媚,就會人之血液流暢,而衛氣輕浮。就會血液易瀉,衛氣易流;天氣寒冷、日光陰暗,就會人之血液凝滯,而衛氣沉降。

Q0203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亮初升,就會血氣開始純正,衛氣開始流行;

Q0204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

月廓圓滿,就會血氣充實,肌肉結實;

Q0205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月廓空虛,就會肌肉消減,經絡空虛,衛氣退去,形骸獨居。

Q0206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因此要根據天時而調理血氣。

Q0207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因此天寒之時勿用刺,天溫之時勿遲疑。月升之時勿用瀉,月滿之時勿用補,月廓空時勿治病,這就叫天時而調理血氣。

Q0208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根據天體運行之序,月亮盛虛之時,移動的日光確定時位,南面正立而待髮針時機。

Q0209故曰:月生而瀉,是謂【重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

所以說:月升之時卻用瀉,這叫重虛;月滿之時卻用補法,血氣活躍、流溢,絡脈有滯留血絡,定義為重實;

Q0210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月廓空虛而治病,這叫亂經。陰陽相互顛倒,真氣邪氣不辨,沉苛得以留止,絡脈外虛、經脈內亂,大量邪氣就會起病。

D0301帝曰:【星辰、八正、四時】,何

黃帝問:星辰、八正、四時,用於考察什麼?

Q0301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

岐伯說:星辰,是用於規範日月運行之參照系。

八正,是用於考察八方之虛邪,依時到來之參照系。

四時,是用於區分春、夏、秋、冬四氣所在,按時調理血氣之參照系。

八方之虛邪,避開它而不觸犯。在身體虛弱之時,卻遇天氣之虛,兩虛相互感應,邪氣至於骨,深入就傷五臟。醫師發現並阻止,虛邪不能傷人。所以說:用針天忌日,不可不知啊!

D0401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

黃帝說:說得好!效法星辰之意,我聽過了,想聽效法往古之意。

Q0401歧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

岐伯說:效法往古,是指先知往古《針經》。

Q0402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驗於來今,是指先知太陽之寒溫,月亮之盈虧,以考察脈氣之浮沉,而在調理身體時,觀察它們立得驗證。

Q0403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

觀其冥冥,是指病形、脈氣、營氣、衛氣外不顯形時,卻只有醫師明知。

Q0404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

根據太陽之寒溫,月亮之盈虧,四時脈氣之浮沉,參考綜合而調理。醫師常常先有發現,病態卻不顯形於外,就叫觀於冥冥啊。

Q0405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通於無窮,是指可用於傳到後代,這就是醫師與眾不同的原因。

Q0406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

病態卻不顯形於外,所以都不能發現。

Q0407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髴】。

看起來無形,嘗起來無味,所以叫冥冥,就如心神恍惚。

Q0408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虛邪,是指八正之虛邪氣象。

Q0409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正邪,是指身形如有勞力,汗出後腠理張開,遭遇虛風。正邪傷人輕微,所以不能明白病因,不能發現病形。

Q0410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上醫阻止在病之萌芽,必是先有發現三部九侯脈氣異常,盡量調於不敗,而預先阻止,所以名為上醫。

Q0411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下醫治在病形已成,救在身體已敗。救在病形已成,是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為已病而致身體破敗。

Q0412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知其所在,是指明確診出三部九候病脈之位而治療,所以說守住了門戶啊,既使未知病情,卻能發現邪氣形蹤。

D0501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

黃帝說:我聽過補瀉之員方,未明其意。

Q0501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岐伯說:瀉法必須用在「方」之時機。方,是指用在病氣剛旺之時,用在月亮剛圓之時,用在天氣剛暖之時,用在身體剛定之時,用在氣息剛吸之時而入針,才能又在氣息剛吸之時而捻轉,才能又在等候剛呼之時而緩緩出針。所以說瀉法必須用在「方」之時機,其氣易行啊。

Q0502【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

補法必須用在「員」之時機。員,是指血液運行時;行,是指脈氣移動時。針刺必須刺中脈中之血,再在吸氣時推針。

Q0503故員與方,非針也。

所以「員」與「方」,並非針具之方圓。

Q0504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所以善於養神者,必知形體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是人之神,不可不謹慎養護。

D0601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黃帝說:絕妙啊!聖帝之論。將人形與自然之陰陽、四時、虛實對應,在冥冥之中預知疾病,若非先生,誰能精通?!然而先生多次談到形與神,什麼叫形?什麼叫神?希望詳盡聽聽。

Q0601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岐伯說:謹容我談談病形。形啊形,望診恍恍惚惚,詢問患者病情,切之於患者經脈,明明白白呈現在前。切按不得病脈,詢問不知病情,就是「形「之內涵。

D0701帝曰:何謂神?

黃帝問:什麼叫神?

Q0701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岐伯說:謹容我談談神。神啊神,耳雖不聞,眼明心開,而意識在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都有看到唯有上醫發現,就在昏昏暗暗時,唯有上醫心明,就如風吹雲散,就是「神」之內涵。

有三部九候脈法為本原,九針之論中,不必記載了。

‖LS04—D0101D1101‖‖SW26—Q0702LS04—D0101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

黃帝請教岐伯說:風氣襲人時,部位怎樣?

Q0101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也,高

歧伯回答:風氣襲人時,部位高啊。

D0201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黃帝問:高下有尺度嗎?

Q0201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歧伯說:腰部以上,是風氣所襲之位。腰部以下,是濕氣所襲之位。就是說:六邪襲人時,沒有常位。襲擊陰處,就會流傳於六腑;襲擊陽處,就會流傳於經脈。

D0301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

黃帝說:陰經與陽經之血氣,名稱不同卻屬同類,手經足經相會,經脈絡脈相貫時,如同圓環沒有埠。邪氣襲人時,有的襲於陰處,有的襲於陽處,上下左右,沒有恆定部位,是什麼緣故?

Q0301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歧伯說:各種陽經之交會,都在面部。邪氣襲人,正是襲人體虛之時,以及新近勞形用力,如飲食發熱出汗,腠理張開,而被邪氣襲擊。襲擊面部,就會下行足陽明胃經;襲擊項部,就會下行足太陽膀胱經;襲擊兩頰,就會下行足少陽膽經;襲擊胸膺、背部、兩脅,也是襲擊各自本經。

D0401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

黃帝問:邪氣襲擊陰處,會怎樣?

Q0401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歧伯回答:襲擊陰處,是指常從手臂、小腿開始。這手臂和小腿,其內側皮薄,其肌肉濕潤、潤澤,所以同受風氣襲擊,只傷手臂和小腿內側。

D0501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

黃帝問:這個原因會傷及五臟嗎?

Q0501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

歧伯回答:身體受風氣襲擊時,不一定傷動五臟。就是邪氣襲擊陰經時,就會在五臟精氣充實時,邪氣襲入卻不能客居,就會返回六腑。所以風氣襲擊陽處,就會流傳在本經;襲擊陰處,就會流傳在六腑。

D0601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

黃帝問:邪氣襲擊五臟時,會怎樣?

Q0601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歧伯說:愁憂、恐懼就會傷心。

Q0602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形體受寒、冷飲就會傷肺,以形寒和冷飲兩寒交加,內外都受傷,就會肺氣異常而邪氣上行。

Q0603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曾有墜傷,惡血滯留體內。就象有過大怒,肝氣上沖而不下,鬱積在脅下,就會傷肝。

Q0604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曾有擊打、跌仆,就象醉後行房,出汗正遇風吹,就會傷脾。

Q0605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

曾有勞形用力、舉重,就象房事過度、汗出而水浴,就會傷腎。

D0701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

黃帝問:五臟被風氣襲擊時,會怎樣?

Q0701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歧伯說:陰處陽處都有感應,風邪才得傷及五臟。

D0801黃帝曰:善哉。

黃帝說:太好了!

D0901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黃帝請教歧伯說:頭面和身形,歸屬骨骼連絡筋膜,同受一血合於一氣。天氣寒冷,就會地坼冰封,突遇寒冷,有人手足懈怠、動作遲緩,而面部不用保暖,為什麼?

Q0901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歧伯回答:十二正經之脈,三百六十五處絡脈,其血氣都上行至面部,而注入面部骨空、七竅。其陽氣精華向上跑入眼部,而形成視覺;其分支跑入耳部,而形成聽覺;其宗氣上出於鼻部,而形成嗅覺;其消化物出自胃部,跑入唇舌,而形成味覺。其消化物中津液,都要上行瀰漫面部,而麵皮又厚,其肌肉結實,所以天氣寒冷太過,不能凍傷面部。

D1001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黃帝問道:邪氣襲擊時,其病態如何?

Q1001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

歧伯說:虛邪襲擊身體時,洒洒淅淅動而傷形;正邪襲人時,先輕微表現在面色,身形不能察覺,似有似無,似亡似存,似有形似無形,莫能知曉實情。

D1101黃帝曰:善哉!

黃帝說:說得太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其人頌經 的精彩文章:

TAG:其人頌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