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研究中風50多年,珍貴治療經驗分享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中風之病,起病急,症見多端,變化迅速,病因病機複雜,對其認識,也是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廣東省中醫院劉茂才教授帶領腦病中心團隊,以中風病為突破口進行腦病的科研和診療,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筆者對劉茂才診治中風病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總結,認為他的中風病防治思想突出體現在辨證的「實」「逆」「虛」和論治的「通」「調」「補」六個方面。
中風病證候的「實」「逆」「虛」
中風病「實」之病機
劉茂才從事中風病研究50餘年,十分重視中風病證治規律的研究,早期對1972年至1981年的178例住院中風急性期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認為其病因主要為風、火(陽熱)、痰、瘀、虛,加上各種因素誘發,病後呈現一系列陽亢、血瘀、痰盛等邪實現象,整個過程貫穿著本虛邪實,並且急性期主要矛盾在於邪實。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血瘀證和痰證在中風患者證候分布中佔有重要地位。劉茂才認為痰和瘀既是腦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引致腦病的一個原因,可互為因果,造成惡性循環,加劇病情。
中風之痰,與患者嗜食煙酒、肥甘厚味等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痰濁或隨風陽上越或阻遏氣機而形成風痰阻絡或瘀痰阻絡,表現為中風之候。中風之瘀,腦梗塞之後血脈閉阻,血流不通,有瘀無疑,腦出血之腦脈破裂,血溢於脈外而蓄積於腦髓脈絡清竅之間,勢必壅塞脈道,痹阻脈絡,此亦必然產生新的瘀證。
中風之痰瘀互結,腦脈閉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致清陽之氣不得舒展,氣血不得流通,津液氣血不循常道,津血滲泄為痰為飲(腦水腫)。正如《景岳全書》指出:「津凝血敗,皆化為痰。」此即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導致腦血液循環障礙,不論是局部還是全腦,不論是出血還是梗塞,基本病理變化都是腦組織的缺氧和缺血,這種缺氧和缺血,急性期必然產生局部或全部的組織水腫,甚至導致顱內壓增高,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視為痰瘀交結之佐證。
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為常候」,中風發病常以肝為起病之源,肝脾密切相關,脾胃互為表裡,故胃常作為肝旺傳病之所。木橫土衰或氣虛血瘀,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致中州運化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且中風急性期多為陽火亢盛,火熱內熾既可爍液成痰,助陽化風,又可消爍津液,致胃腸燥結,腑氣不通。加之中風病發,卧床、飲食失養,或誤治而又加重腑實。腑實既可作為中風的一種誘發因子,又可作為中風後的一種病理狀態,持續存在於中風病病程中,甚或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
中風病「逆」之病機
氣機升降失常、肝經風火上逆是中風病發生髮展的主線。
升降太過中風發病之氣血失調逆亂,總以肝氣上沖最為突出。驚則氣亂,恐則傷腎,或加之酒毒之品,可使肝升發動搖太過。肝陽愈旺,肝腎愈虧,肝陽上亢,或肝火上沖,陽勝火旺,復又生風。風火易於上升,致使升發太過,風性竄動,風陽上擾,風火相煽,多犯巔頂,發生中風。
劉茂才認為出血中風之發病,是在氣血內虛、臟腑陰陽偏盛的基礎上,如遇情緒過急、用力過猛等誘因,引起「身中陽氣之變動」,陰陽錯亂,失去平衡而出現氣血逆亂,出現「致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血苑於上」的病理變化。氣血上逆,腦脈血液盛極,充而再充,致迫血妄行;或氣不攝血而見絡破血溢,瘀積腦髓,形成出血中風之證候。
而缺血中風,血氣上逆或未致「滿脈去形」之境,卻由於氣血逆上而血菀於上,腦脈充盈而鬱積不散,氣結血凝,腦脈痹阻,出現缺血中風之候。同時,由於平素腦脈中痰瘀鬱積內蘊和滯阻脈絡程度之差異,及各腦脈間受上逆之氣搏擊程度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次氣血上逆過程中,便可同時有出血與梗死之可能。
無論出血中風、缺血中風,均為氣血失調逆亂導致血溢脈外或血脈不通,氣滯血瘀,使清陽之氣不能舒展,此為中風發病之關鍵。
升降不及中風恢復期,臟腑受損,脾失健運,腎不藏精,命門氣衰,臟腑之氣不能上升於腦。亦見中風急性期的輕證,由於年老體衰,精血自虧,無以升舉,升之不及,「上氣不足,惱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靈樞·海論》)。或氣機不利,瘀血痰濁阻滯,升降不及,腦氣不能下降統領臟腑,臟腑精微不能上榮於腦,甚則氣機郁滯、百病皆生,出現偏癱、失語、抑鬱等病證。
中風病「虛」之病機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歷來認為正氣是決定發病的關鍵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中風是在機體內傷積損、正氣虧虛的基礎上,復因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煙酒或外邪侵襲觸發,導致臟腑陰陽失調,風、火、氣、痰、瘀等邪實亢盛而發病的。在正虛方面,主要責之氣血虧虛,肝脾腎虛。心主血脈,心氣虛,無力推動血液,血行遲緩,久而成瘀;脾氣虛則運化水谷失常,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濕為痰,同時脾虛攝血無力,血溢脈外,離經成瘀;腎為先天之本,腎氣虛則精髓無以化血,氣血貫注不足,致血液凝滯為瘀;肝腎虧虛,陰不制陽,風陽上擾清竅。
中風病論治「通」「調」「補」法
中風之「實」治以「通」——破瘀滌痰通脈
破瘀滌痰,痰瘀同治是中風病的重要治則劉茂才辨治中風病,除出血中風暴厥期重視閉者開竅、息風潛陽、脫者固脫之外,出血中風病情穩定之後及缺血中風的治療,多在於治痰和祛瘀。
臨證中祛瘀常以破瘀為法,即使用祛瘀葯中比較峻烈的藥物,達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黃、桃仁、紅花、水蛭等。破瘀臨證可根據病者血氣盛衰或寒熱等差異,而選擇不同程度的破血逐瘀之品。對出血中風患者,有痰除痰,無痰防止內痰的形成。滌痰臨證可給予化痰、消痰、滌痰等法袪之,無形之痰或防痰之產生可健脾以治之,方用溫膽湯、導痰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滌痰湯等。在此基礎上,劉茂才研製了中風病滌痰祛瘀的系列中成藥:如清肝息風、破血逐瘀、滌痰開竅之益腦脈膠囊和口服液;益氣活血、滌痰開竅、息風止痙之益腦康膠囊和口服液,均獲得較好療效。
出血中風擅用祛瘀法劉茂才經多年臨床實踐,逐漸突破了「活血化瘀法治療急性腦出血會加重出血」的說法,認為出血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在於能解除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效應,緩和以致消除血腫周圍不能代償的組織水腫,改善神經組織的缺血、缺氧及壞死狀況。腦出血證,所溢於脈外之血,已不能復返故道,及由此而引起的氣血郁滯(腦組織之充血、水腫等),此有形之邪,為血實之證,宜祛除之,須通過祛瘀活血加之疏導,使其消散與吸收,從而使腦脈流通,清陽之氣舒展,達到祛瘀生新的目的。
總結出清熱通腑醒神,破瘀滌痰通脈之綜合療法根據中風之病機,劉茂才認為救治急性中風的主要目的在於醒神,在於恢復各種大腦功能。醒神之治,除宣竅通關(宣竅),使用治療竅閉神昏證之相關藥物(如麝香、冰片、石菖蒲、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蘇合香丸、醒腦靜注射劑等)外,尚配合使用各種血腫清除術、血管瘤的處置術、介入溶栓或取栓術、動脈內支架成型術等,抑或選用清熱、通腑、平肝、破瘀、滌痰通脈等法,通過祛邪扶正、通腑通血脈以益腦髓,以促進受損神機功能的恢復和保護未損腦髓神機之功能。
劉茂才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研製的通腑醒神膠囊,適用於中風中臟腑、痰邪積滯腑氣不通之證,為中風中臟腑之陽閉證或陰閉證之痰邪積滯、腑氣不通而設。只要不是中風脫證,或者大便泄瀉失禁,即使沒有明顯腑實證,中風病發,重症或閉證患者,都可以即時開始給予通腑(泄熱)治療,保持大便通暢,以求上病下取,利於醒腦通脈,促進康復。
中風之「逆」當「調」——調暢氣機升降
靈活運用氣機升降學說,指導臨床治療。過者抑之,逆者平之,不及者助之。單獨或聯合使用,以恢復其升降,以平為期。
過者抑之氣機上沖太過,治療上應平肝降逆息風,應分其陰陽虛實。肝腎陰虛,虛陽上越,風陽上擾,宜平肝潛陽,如鎮肝熄風湯。若肝火上沖太過,風火相煽,宜降火息風,如羚角鉤藤湯。
不及助之年老精虧,氣血不足,精微不能上榮於腦,應填其精,補其氣,復其升降。如地黃飲子,陰陽雙補。若因氣機不利而瘀血痰濁未清,氣機升降不及,應活血化瘀、滌痰祛濁。如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
中風之「虛」宜「補」——益氣血,補肝腎,補中寓通
劉茂才指出,中風急性起病時所表現的邪盛之象是由臟腑氣血逆亂所致,究其本乃是臟腑氣血虧虛,虛是貫穿始終的最基本病機。在臨證中,劉茂才發現因氣虛無力運津行血而生痰成瘀的,單用滌痰化瘀難收良效,通過運用益氣補虛可達防邪、祛邪之效。因此類病證根本病機都與臟腑氣血虧虛有關,且氣可行血、行津,故以益氣為主,血虛則佐以養血活血,津虧則配合滋陰生津。劉茂才常以補氣力勝、性動而能行滯的黃芪為補氣主葯,使腦氣得養,氣陽舒展,神明得用;並使氣旺血行,血脈通暢。活血化痰方面常選瀉中有補的藥物,如以雞血藤、丹參、益母草等活血補血,以茯苓、白朮、陳皮、法半夏等健脾化痰,再視具體情況加用活血通絡、化痰除濕之品。
對於中風後期,劉茂才強調益氣活血法,且講究益氣活血孰輕孰重,同時又重視肝腎同治。他認為中風後期主要以本虛為主,兼以標實。癱瘓諸症乃為痰瘀痹阻腦脈所致,擬補氣補腎以益腦髓,達到扶正以祛邪,寄補為通,寄補為消之目的,並研製院內製劑復方北芪口服液,腦脈1號等,效果較佳。


※談一談中國千年的長壽文化
※名老中醫的芳香辟濁湯,治療口氣口臭口乾效果極佳!
※中醫古方不可埋沒,溫陽泄濁湯溫腎補脾功效極佳!
※別小看古人的智慧,一劑麻杏石甘湯治好小兒咳喘病
※補肝腎、強筋骨,可用豨薟草!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