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古瓷常見 壺與碗的器形演變

漫談:古瓷常見 壺與碗的器形演變

歷代瓷器均在前朝瓷器的基礎之上有繼承有創新,在繼承的過程中,特別是日常用品如瓶、壺、碗、罐等,受當時環境和陶工制瓷水平的影響,在不同朝代都會有些差異,形成新的時代特徵,這些造型上的變化需特別注意。以下試舉幾例說明。

西晉 青釉雞首壺

壺類

壺在古陶瓷中式樣很多。最早的壺型器是出現於三國吳晚期的雞首壺。雞首壺的出現有個演變過程。吳和西晉的壺型似小盤口壺,肩部的一面貼個雞頭,尖嘴無頸無孔,另一面貼一條象徵性的小雞尾,雞頭和雞尾都作為裝飾。

東晉 青釉龍柄雞首壺

東晉的雞首壺,壺身變大,肩部的雞頭上有冠,下有頸,圓琢有孔,與雞頭相對的一面裝一個圓弧形的把手,雕塑龍頭或熊首。

北齊 青釉龍柄雞首壺

隋 青釉龍柄雞首壺

隋代雞首壺與北齊相近,盤口亦高,頸部變細,中部有弦紋裝飾。雞頭更趨於寫實,雞首高昂,突出肩部,壺柄仍保留北齊時期的龍柄形式,肩部雙系有新的變化,足部微撇,腹部有刻劃和戳印的花紋。

唐 長沙窯黃釉褐彩貼花執壺

至唐代雞首壺已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棱形、圓柱形短流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

北宋 青白釉執壺

宋代執壺流較長且彎,長柄,壺體清秀瘦長。據文獻記載,唐宋時將酒壺稱為注子。元代執壺型體與宋代接近,出現了較大型的執壺,壺腹碩圓,流與肩之間出現一連片。明清以後的執壺已與現代壺的造型很接近了。

元 青花穿花鳳紋執壺

六朝時期青瓷造型極為豐富,並獨具特色,如生活用品中的盤、碗、洗、缽,帶獸頭的罐、壺、香薰、虎燈、水盂、槅,隨葬冥器中的穀倉、雞籠、狗圈、灶等,型體都很生動,飽滿渾厚。在鑒別時要注意六朝青瓷歷代沒有仿製,只有現代仿古瓷才有出現,而且製作都很粗糙。

碗類

東晉 越窯青瓷碗

碗型器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成熟的瓷碗則出現於六朝時期的南方青瓷,三國時碗口大、底小、腹淺;西晉時上腹近直,下腹向內斜收,底內凹;東晉碗,腹加深,底放大,底有平底和假圈足兩種;

南朝 青瓷蓮花紋碗

南朝時為直口、腹壁向內弧收,假圈足較高,器型優美,里外施青黃色釉,開細小紋片,並劃刻蓮瓣紋。

隋 青瓷碗

隋代南北方瓷窯均燒制瓷碗,其造型敞口,碗壁深,假圈足,胎體厚重,里外施半截釉,開細碎紋片,多有模印的朵花紋飾。

唐 越窯青瓷碗

唐代南北各地瓷窯廣泛興起,都普遍燒制日常生活用品,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型,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

唐 越窯青瓷花口碗

唐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璧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後這種碗式大量出現,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璧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盛行有直接關係,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

五代 定窯白釉碗

五代時期以唇口碗出土最多,唇口碗因口緣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時開始出現,底足有玉璧形和寬圈足兩種,五代時繼續燒制。五代墓出土的碗中,除唇口碗、花瓣口碗、卷沿碗外,新增加的有直唇大碗、小圈足碗,還較多的出現胎質較薄、圈足加高、足壁變薄的碗,唐代流行的玉璧形底碗則逐漸消失。

南宋 龍泉窯青瓷葵口碗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發現我國有100多個縣、市、地區都有宋代瓷窯的遺迹,有官窯也有民窯,瓷碗是常見的瓷器產品。宋代瓷碗造型以簡潔和實用為主,在細部造型上的變化十分豐富,有的僅衍生造型就可以達到數十種,如龍泉窯的蓮瓣碗,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碗,越窯、官窯、哥窯青釉葵口碗等,為元、明、清以後碗的諸多造型奠定了基礎。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碗

宋代民窯在造型上的實用原則,對官窯碗的造型有很大影響,比如故宮舊藏的宋汝窯天青釉碗在造型上也是樸實無華,毫無矯揉造作之氣。至明宣德時,景德鎮御窯廠創燒出一種專供皇宮大內所用的宮碗,此類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為此後明清歷代官窯所沿用,相傳明正德時燒制的最為著名,因此又有「正德碗」之稱。

下期為大家介紹瓶類和枕類的造型演變,有玉壺春歷代對比。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下)
雕樑畫棟今依在,看徽州木雕如何極盡雕琢!
15)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下)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之工精技良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品——錢選《西湖吟趣圖》卷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