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刀刃向內的反詐騙」傷害了誰?

「刀刃向內的反詐騙」傷害了誰?

10月14日,有的自媒體上出現了「網現一篇奇葩的大學處分」等內容。據調查核實,文中涉及的學生系浙江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16級自考助學的學生,平時不聽老師和班主任多次勸告,經常上一些可疑網站,最終誤信網路上的不實信息,導致被騙1000元。該生上當受騙後向110報警。該自考助學站點某管理人員因怒其不聽勸阻,也擔憂其他學生再上當受騙,為了震懾學生,在沒有向繼續教育學院領導請示情況下,擅自作了這個「處分」決定,並把文件張貼在宿舍門口,以警示其他同學不要發生類似事件。(10月15日 《北京青年報》)

學生誤上可疑網站被騙,自己肯定懊悔不已。學校還「落井下石」給其處分,名義上震懾學生以防再次發生被騙案件,實則是在進一步對被騙學生進行再次傷害。就像在學校被欺負的孩子,回家後被家長一頓狂揍,並口口聲聲教訓其「誰叫你這麼慫丟了我的臉」一樣,這種「刀刃向內的反詐騙」,實在不怎麼高明。

這名被騙的大學生,因為經常上「可疑網站」終因不良信息而誤入歧途,學生被詐騙確是自食其果。學校方面為了防範詐騙案件的發生,確實採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告誡該生禁止登錄可疑網站,相關預防措施確實盡到了學校的提醒保護義務。

學生被騙,往往因社會經驗不足,閱歷不深。學校主動紮起防詐騙的「籬笆」,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保護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是必要,也是廣大學生所贊同的。但另一方面,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學生被詐騙後,幫助教育學生防止二次被騙,仍然是學校應盡的職責。但事後怎樣補救則成為這次爭議的焦點。是事後處罰還是事後提醒,既事關學校處理方式,也事關處理效果。

另一個層面看,被騙的學生,報警求助實乃再正常不過的應激之舉了,「私自」報警說既不符合被騙人成年人身份,也超越了學校「批准權利」的範圍。學校把學生的報警行為,與學院的聲譽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完全顛覆了學校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之前告誡學生的保護措施失色不少。

對學生的處分成為輿論熱點後,校方對處分的聲明以「教師個人所為」,進一步將學生被詐騙案引向新一層級輿論爭議中。學校公章,作為公器,必然有比較規範的管理制度,是否就可以隨便拿出來寫一些文字蓋個章就體現學院意志了呢?顯然不太可能。對學生的處分,直接以任教老師未請示學校擅自做出的理由,也很難站得住腳。

學生被騙後,學校如果積極幫助聯繫警方,做好輔助調查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同時在全校開展相關防範詐騙的相關知識普及,可能就會既有工作的力度,有體現出人情味,也將取得更有針對性的效果。對比學校以重罰學生的形式「以案說法」進行普及,顯然後者走錯了方向,進一步傷害到了受騙學生,對於反詐騙行為,也沒有直接性的防範作用。

不教而誅是「暴力式」育人,「刀刃向內的反詐騙」則是缺少耐心、施錯了靶心的應對之策。適當的警示是必要的,但善意的提醒、科學的防範辦法仍然還是防詐騙的主流,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聲在線 的精彩文章:

訪梁小燕博士:培養婚姻與家庭服務型女性人才的執著者
黃金周第三天:鳳凰古城旅遊火爆 秩序井然
從「跟隨」到「引領」 中國移動爭當自主創新「排頭兵」
拿什麼讓學校規避「體育課風險」?
「混吃混喝獎」是在給職場生態添堵

TAG: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