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新書發布會實錄
在中國,書法藝術是「寵兒」,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書畫印」,書法都位列其中。在今天,若有人能寫一手好字,周圍的人都會投以欽羨的眼光。因為從小接受識字教育的緣故,普通百姓對書法多少都會「兩下子」,每每面對一張書法時都能說出點門道。
然而,知道漢字美,但究竟美在何處?如何從「會兩下子」成為善書之人?或許我們能從深受北大師生校友喜愛的書法課上找到答案。
10月14日,《書法課》新書發布會在燕園內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馬寅初故居順利舉行,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秘書長兼學術導師、本書作者方建勛博士與多位北大名人,和我們聊了聊 「字,美在何處?」
以下為發布會實錄整理。
出版緣起:
方老師20多年來對書法的心血都融進去了
孟菲(主持人):第一個環節我們先請出版社的代表和作者方建勛博士分別介紹一下這兩本書的出版緣起。有請。
楚塵(楚塵文化創始人,作家):我跟方老師的關係我總結了一下,這二十幾年來是從近到遠,後來又從遠到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二十幾年前,方老師在南京藝術學院求學的時候,他們學校跟我家距離只有幾百米,我當時住在西康路,他的導師黃惇教授也是大名鼎鼎。
我從2000年開始走上了出版的道路,十幾年來一直想出版季老師的《中國書論輯要》這本書,中間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出版,但是我們一直走在出版的路上。在這個過程中,跟方老師結下了友誼。後來方老師來北京求學,我也從南京來到了北京。對於書法我也特別喜歡,雖然我自己不寫,但是對於書法這個傳統藝術特別崇敬。
到了北京以後,我們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近,為了出這兩本書,通過了很長時間的探討。今天特別感謝出席這個發布會的所有北大師友。這兩本書其實是方老師在北大校友書畫協會書法公益班課程的首次披露,方老師二十多年來對書法的心血都融進去了,特別感謝方老師給我出版的機會。謝謝。
方建勛(北大校友書畫協會秘書長、教學總指導,本書作者):感謝楚塵兄,跟他20多年的緣分,到今天出版這個新書又往前推進了一步。我首先要特別感謝各位來參加發布會的朋友,我的博士導師朱良志教授今天也專門來給我這個學生捧場,非常感謝!《書法課》這套叢書,沒有學員肯定成不了這個課,在座的各位學員是我寫作的一個對象,我在寫這個書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我的學員讀起來是什麼感覺呢?他們會怎麼理解呢?因此,也特別感謝我們的學員。
兩本書里一本是《字美在何處》,這本書的另一作者是楊諤,他是南通市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是書畫篆刻創作與研究,詩歌散文均擅的藝術家。他本來要來,因為臨時有事,沒有來。我與楊諤是多年朋友,我倆當時合作寫這本書的時候是:第一,通俗易懂;第二,有一定的學術性;第三,把書法史盡量捋得清楚一點。這本書或許可以說是審美的書法簡史,介於通俗、學術與課堂講義之間。
《臨帖九講》這本書,則是從學理上來對中國古代人怎麼臨帖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的一個研究報告。幾年前,濟南一個出版社的朋友說,他們要出一套《歷代臨古作品叢書》。我在書法上因為主要學習二王一路,他就建議我把東晉以後的書家臨習二王的臨作彙編成一冊。我搜集了大概有兩三百張,同時還搜集了許多臨習對象是在二王以外的臨作。在整理這些臨作的時候,感覺到古人的臨帖跟我們今天人臨帖差別挺大,我們今天臨帖的觀念、方法跟古人不太一樣。隨後,我搜集了大量古代書論中有關於臨帖的文字,然後用這些闡述臨古的理論文字來對照古人的臨作圖片,發現二者非常契合。我們今天的臨帖思路似乎已經偏離了這個軌道。所以我嘗試著把古人怎麼臨帖的思路整理成文字,這是我寫作《臨帖九講》的一個基本理念。所以這本書主要不是我個人臨帖經驗的總結,而主要是嘗試揭示古人怎麼臨帖。
因為在北大書法班教課,有機會實踐這些怎樣臨古的理論,講完之後,又根據教學中的反饋,再次修改,最終出來了這冊《臨帖九講》的書。書中或許還有一些錯誤,希望大家能夠指出,讓這個書能夠更完善。我就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潘岳(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大家好!我今天很高興能回到校園,我也是北大中文系的校友,很高興見到吳校長。首先出這兩本書是基於我們中信出版社和楚塵文化多年的合作和情誼,我跟楚塵認識有十多年了,在一起也出版了一些文學類的圖書,因緣際會,楚塵跟方老師有二十多年的緣分,所以主要是楚塵這邊在策劃這個選題。但是我自己還是很高興,我個人很喜歡書法,也是從小臨帖,但是一直沒有任何突破,能看到這樣一本《書法課》,非常精細。我今天才知道在北大的校園裡有這樣一個協會,有這樣一個書法班,也期待以後有機會能加入這樣一個課堂。
關於本書:
現在再看書,再回憶當時的講課,
覺得書都是活的
吳志攀(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我今天是作為學員來發言的。我已經學了一年半了。確實,方老師對我們所有的學員,特別是我,幫助很大!這個話不是謙虛的,是實實在在的。我也是這本書的推薦人。《臨帖九講》的內容,在一年半的上課過程中,差不多跟我們很多個班的學員講了,這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帖的圖片也在課堂上投影放過,我們都非常熟悉。方老師收集這些資料,有些是在國內博物館看不到的,要到海外拍了照片才能看到。還有他的解讀,我覺得特別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我認為方向特別好,我才能跟著他學。因為我這麼大歲數了,拜一個40多歲的人為老師也不太容易,眼高手低嘛,所以還是要找一個好老師,現在確實找到了。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和建勛相處有十多年了,他在理論方面、在實踐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他到北大讀了四年博士、兩年博士後。近一兩年他的變化是最快的。在讀博士的四年時間,一個非常寧靜的過程,我們在一起讀讀書,他的性格是不大說話的,跟人交往也不是很擅長的。後來在郭會長,尤其是吳校長,還有我們學校很多領導的幫助下,在北大很多老師、同學的幫助下,這個書法班就風聲水起的辦起來了,而且辦了一期又一期。很多學生跟我說聽過這個課的感受,我也看過一些展出,尤其是今年的三八婦女節的「花開墨上」的書法展,在全國都有一些震動。我們在中國古典藝術中,切切實實能夠分享到我們這個偉大文明的內在的、微妙的、細緻的和我們生活感情內在聯繫的一些東西,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郭俊傑(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學會執行會長):方老師的發布會既是他個人成果的發布會,也可以說至少其中一本書——《臨帖九講》是這一年多我們北大書畫協會公益班的教學成果。我也是班上的學員,一個親歷者。我和方老師都是書畫協會的發起人,我們懷著共同的理想做了這麼一件事情。在學校的支持下,包括王會長也在,吳校長、周校長,很多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書畫協會得以在學校做一些有益的事。我個人感覺,這一年多我也是受益者,每次課堂中,我盡量推掉一切,抽出時間來聽課,因為現場聽課和看書還不一樣,當然那個時候書還沒出來,現在再看書,再回憶當時的講課,覺得書都是活的。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剛才方老師提到一件在歷史學者聽起來很有意思的事:他在研究古人臨帖的時候,發現古人臨帖的方式跟我們現在人臨帖是不一樣的。可能不同的時代,是不是也有不同的變化?這是歷史學的題目。這樣的題目我們一般人,不學書法的人,對書法沒有研究的人,沒有進入的人,是無法發現的。方老師作為書法家,同時又是書法史研究者,他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我對這個題目從學者的角度非常感興趣。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其實又多了一個方向。我們通常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一些士大夫,那些讀書人、識字的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但事實上他們有很多東西是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去接近的。而書法的方面對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藉助於不同時代的書家的臨帖觀念與方式的變化,或許是走近他們的一個新途徑。
顧歆藝(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書法家們可能有很多很多,我看了這兩本書以後最深的體會是覺得這個書法教育家其實並不是那麼多,而且尤其是教得特別好,又能夠表達得很好的。這兩本書我在十一期間,幾乎全都看了,臨帖還有一兩段沒有看。看的過程中,很多內容都有會心一笑的感覺,因為方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過,我們自己在書寫中也有所體悟了。方老師有幾點讓我印象深刻,並且很感動。
第一,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熱情與投入,感染了我們所有的學員,這個非常受感動。
第二,方老師功底非常深,路子特別正。這個書讀起來特別好讀,特別暢快,剛才吳教授也說,讓很多寫字的人容易接受,是雅俗共賞的書。
第三,書的文辭表達特別好,特別像文學作品。書中有一段講到黃庭堅的草書,講到唐宋幾位草書家,用了幾個比喻:說孫過庭的草書像中雨一樣,雨過天晴後,草木更為翠綠。張旭的是滂沱大雨,劈頭蓋臉就過來了。懷素是疾風驟雨,但是是密密急急的雨絲。黃庭堅是結結實實、砸過來的大雨。那一小段非常優美,非常準確。雖然現在我還沒寫草書,但是已經有一點體會了。
王周誼(北京大學社科部副部長):今天是個非常開心的日子,我們共同的老師方老師出了這麼兩本書,大家都受益匪淺,我自己也是這樣。
最初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方老師。跟方老師見過面以後,方老師說,你就老老實實跟著班級的進度臨帖就行了。我想也可能是啊,真正少林武功也是從挑水、砍柴這些最基本的做起,我就跟著一起練練吧。我是插班生,我進的那個班,趙冬梅老師也在裡頭。她先入班,我後入班。方老師就鼓勵我,剛插班進來的趙老師一個寒假寫下來,就已經達到很不錯的水平了。我說我得趕緊趕上。就這樣,我就一直跟著班級走,在老師的指導下,一筆一划也有點感覺了,越練越感受到了書法的樂趣。
讀後感分享:
書法是帶著鐐銬在跳舞
莫達勇(學員代表,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副秘書長):《字美在何處》和《臨帖九講》這兩本書,經過我們一年半學習書法的時間,已經非常熟悉主要內容。在書法藝術的學習中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審美能力的提高。第二,創造這種美的能力。可以說正好與這兩本書相對應,《字美在何處》講的是審美,《臨帖九講》講的是具體在臨帖和書法藝術創造的能力。
在跟方老師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對方老師整個學習書法的幾個方面也是認識越來越清晰,了解越來越深刻。清朝的大書法家鄧石如在38歲的時候到江南梅鏐家客居了八年,他說「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他說他這八年期間非常用功,對方老師來說是二十幾年非常用功,一直堅持書法藝術的探索。不僅是書法藝術本身,在書法教學實踐方面也是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這是我們在座很多學員和今天沒有來到現場的很多學員得以受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原因。
季曦(學員代表,北京大學經濟學員副教授):《臨帖九講》這本書裡面講到書法是帶著鐐銬在跳舞,我感觸特別深刻。我一直有這種感觸,但是一直沒有說出來。我從小有一些習舞的經歷,舞蹈本身是帶著鐐銬在跳舞的,書法也是一種舞蹈,很美的舞蹈,是用手、筆在舞,在所謂的法的框架下,在一種法的下面尋求這樣的自我和美。讀了這本書,我也明白了為什麼要臨帖,方老師在書裡面引用過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說人是最擅長臨仿的動物,在這其中享受愉悅、享受美。
觀眾提問
顧歆藝:方老師的《創作九講》什麼時候出版?
方建勛:《書法課》是一個系列叢書,我的有五本。這次出的是前兩本,後面的三本什麼時候出,還要跟出版社商量。目前正在寫作的是《創作九講》,寫作的進程大體上是跟著北大書法班裡進度最快的班級走,講到什麼地方就寫到什麼地方,不過會超前一些,提前寫好再給學員們講,講完以後再根據反饋修改,爭取2018年出版。


※濟慈·給——自從我被你的美所糾纏
※坐著像躺著一樣舒服的摺疊椅,哪哪都能用
※拜倫·愛情——罪惡之上帝
※佩索阿·呵,這是女神
※字,美在何處?——《書法課》新書發布會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