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72.什麼樣的數學課算是好課

372.什麼樣的數學課算是好課

郵發代號:4-312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數學課算是好課?當下流行的好課標準,有的是10條,有的是8條,比較全面,也有科學的道理。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呢?想來想去,我認為好課必須滿足兩條標準:一是真實,二是創新。

好課的第一條標準 — —真實

真實可以看成「真」與「實」兩個要素的結合,也就是做到「求真務實」。

有不少一線教師聽了某些名師的課後,不住地感嘆: 「名師講得確實非常精彩,達到了藝術的境界,可是名師們天南海北,上來上去,不就是那幾節課嗎?」言下之意,名師的課缺少「真」,表演的痕迹太深。這些教師的看法不無道理,很值得名師們反思。好課的「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不弄虛作假,不挑課題,按正常教學進度教學,真真切切貼近教學實際情況。

(2)不搞形式,不要花樣,老老實實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不讓數學活動淹沒在非數學的煙霧裡。

(3)不慕虛名,不以顯示自己的高明為上課的出發點,而是扎紮實實為學生在數學素養上的有效發展做好奠基工作。

真正好的數學課是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展開的,是在豐富生動的數學活動中自然催生出來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 「真」意味著數學教學的真正起點是學生的原有認知狀況, 「真」意味著學生經歷了真正有效的教學活動, 「真」還意味著學生能從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吸收到豐富的數學營養。

好課的「實」主要表現在:讓學生扎紮實實學好數學知識,打好數學基本功,滲透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一節課好不好,應當看將「水分」晒乾後,究竟還剩下多少「乾貨」,看看學生到底獲得了多少真正的發現。大道至簡,我們的數學課就是要回歸自然質樸的教學境界,在最有利於學生數學素養終身發展的地方下大力氣、下真工夫。

我要特別說說數學課堂上的「練」。因為練習好才能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才能使學生打好繼續向上生長的數學根基。 「練」是達到「實」的必由之路,換句話講,只有通過練習,數學學習才能達到實在。

我主張: 「學生在練中學,教師在練中講。」學生通過練習才能激發思維,才能掌握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學生在練中學,他們的各項數學素養得以激發、生成、躍遷,進而解決新的問題。教師在練中講,就能根據學生練習的情況確切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從而找到最適合每位學生的引導方式和學習方法,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益。也就是說,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法奠基人俞子夷先生早已說過: 「不練,學生無從想起。」把練習與思考的關係說得一清二楚。練習是載體,通過練習才能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才能發現學生已經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我明確提出一個觀點:一堂沒有學生動手練習的課,不算是好課。看看那些成功的教改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不是聽會的,而是練會的。當然,練什麼,怎麼練,需要教師的整體設計和規劃,合理安排練習的進度、梯度和層次,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練習活動逐步達到教學目標的理想區域。以前常有人說「不動筆不讀書」,在數學課上可以說「不動筆不上課」。所以,學生在數學課上一定要拿起筆來做題才行。

好課的第二條標準 — —創新

創新可以看成「創」與「新」兩個要素的結合,有「創」才能出「新」。

為了凸顯教學個性,有些教師一味在「新奇」上下工夫,結果弄得課堂情境「別有洞天」,可學生收穫「一盤慘淡」。這樣的「創」,其實是劍走偏鋒,脫離了教與學的實際,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一陣「新鮮」之後,並不會給學生留下受益終身的東西。

好課的「創」,首先體現在學生主體精神的涌動上。執教者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學生被教師設計的活動吸引,禁不住投入其中,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和釋放,敢於表現自己的獨特想法。

好課的「創」,其次體現在嘗試探究活動的充實上。教師作為組織者,給學生規劃目的明晰、過程緊湊、開放性強的嘗試探究活動,學生則是通過獨立思考,循著知識的階梯自主發現新知、新法。因為有了自己的「探」和「悟」,學生的嘗試探究活動真正起到了砥礪思維、引發創新的作用。

好課的「創」,再次體現在教師教學思想的開放和教學行為的靈活上。教學活動複雜多變,學生狀況各不相同,想單單依靠預設徹底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面對那些出人意料的課堂生成,不加分析地沿用自己的舊套路是不夠明智的。唯有隨機應變,方能創出課堂上的一片新天地。教學行為的千篇一律,課堂氣氛的死氣沉沉,其實是教師思想過於封閉和僵化的一種外在顯現,暴露出教師教學觀念上的因循守舊及自我更新能力的欠缺。

怎樣讓學生「創」,辦法很多。最主要的是給學生機會 — —練的機會,說的機會,提問的機會,上台當小老師的機會,……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給你一個驚喜。

好課的「新」主要表現在:滲透新思想、生成新方法、創造新形式。

有的教師上課,只能使學生用「依葫蘆畫瓢」的方式把知識原原本本地記住;有的教師做得更好些,努力使學生在知識之外習得一些方法,知道知識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更高明的做法是,學生參與了「創造」知識的過程,知識成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心智碰撞的結晶。由此,知識從「結論」被轉化成了「過程」,學生不僅收穫了知識和技能,而且發展了思維,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其思維的觸角得以向更大的範圍伸展、向更高的層次開拓,獲得對數學思想的嶄新領悟,這樣的「新」所發揮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些名師的課之所以讓人屢聽不厭,就是因為他們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學生不同,方法就跟著發生變化。教師能夠為了學生去調整自己用熟了的方法,雖然會帶來風險,甚至有可能失敗,但這樣的「新」方法一定會引出更成熟、更富智慧的好方法。

大家應該注意,形式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與內容是無法完全割裂開來的。有時,形式上的革新也會引發內容上的突破,從而極大推動教學活動質量的提高。所以,形式創新也是教學出「新」的重要體現。

這裡必須明確一個觀點,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的「新」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思想方法以及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離開了教學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是沒有意義的,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新形式的好與壞,判斷的標準主要是看教學效果,正所謂「方法好壞看效果」。吳正憲老師提出讓學生學習「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的觀點,我是十分贊同的。

以上是我提出的好課的兩條主要標準。真實與創新是相互聯繫的,真實是為了更好地創新,真實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真實所要達到的目標。為了糾正當前課堂教學中形式主義和去數學化的傾向,有教師曾提出上「家常課」 「平常課」 「原生態課」,意思就是上貼近實際的真實課。這些提法容易引起誤解,有「復舊」之嫌。光提真實還不行,不能體現課改方向,還必須創新,創新才能改革舊的課堂模式和教學方法,創新才能提升中國的數學教育。因此,提「上真實創新的課」比較全面,要求明白,通俗易懂。

新課改經過幾年的反思和調整,一定會有新的發展,希望大家都來上「真實創新」的課,為新課改健康發展添磚加瓦。我特別希望名師能帶頭上真實創新的課,名師的課影響較大,能起到導向作用。另外,各種優質課比賽,評課標準中也要鼓勵參賽教師上真實創新的課。最好採用當場抽籤選擇課題,當場備課的方法,這樣能考查參賽教師的真實水平,使課堂回歸樸實自然,拒絕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形式主義,從而產生積極的作用。

(內容節選自《小學數學教師》2017年第10期「專家視角」欄目《什麼樣的數學課算是好課》。歡迎通過中國知網下載,或訂購《小學數學教師》雜誌。圖片來自網路)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學數學教師 的精彩文章:

TAG:小學數學教師 |